1、1、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分层: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2、西方关于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偶四种:美,艺术,人的审美心灵、感受、意识、 ,扩大到世界现象的全体。3、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也由于西方大致相近的四种意见:主张以美为对象,认为美是美的科学。美得研究对象是艺术。主张走十九世纪以来实验学心理学和心理学美学路向,以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为对象。主张美学的对象定位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身没关系为中心,从客体方面研究,从主体方面研究美感,从主客体同一点上研究艺术以及审美教育。4、为什么长期以来没学研究对象没能?原因四个:审美现象的不同反思认识影响美学统一的确立。2、对审美现象不同的理
2、解视角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3、审美现象的不同构成层次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4、美学自身的历史性影响美学对象的确立。魏晋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审美及艺术与社会伦理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2、审美与艺术对人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是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行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5、我们不同意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而主张按照人一世界一体的存在论模式来解释审美关系原因如下:1、审美关系不是认识关系,而是体验关系。2、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不是审美主客体在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3、审美关系本身是在人生的意义关系中,在人的具体生存实践的时机性境遇中当下生成的。4、审美关系具
3、有多层次性和流变性。5、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6、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统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如呼吸,密切相关,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审美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外。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7、美感与审美经验,但它又不同于感官欲望。审美经验与理性认识以及其他一些感性经验本身相比,有三个特点:1、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本身即具有意味的形式。2、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整合者理性。3、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提升着欲望。关于境界的构成下面面有三层意思:1、人生境界不是自然界进化而成的物质
4、实体,也不是主话题心灵自生的幻影,而是我们在上文中一再强调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2、境界作为人与世界的交融统一,又不是认识论层面上主客观统一,即外在的客观物理性与内在的主观心理意识在认识上的统一,而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即在人与时间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在人像人诞生、世界向人生成的实践过程中所实现的统一。3、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他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4、人生境界的生成取决于对自身实践及其意义的绝界。8、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便具有了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的需要根本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2、人需要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人既有物
5、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方面的相互区别于与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开来。9、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是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形态的特点:1、生成性 2、贯通性 3、兼容性4、二重性(即名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流行的 5 中说法:1、美的形态说 2、大风说 3、类型说 4、范畴说 5、人生境界说。应有的准:1、广泛性 2、统摄性 3、源远流长性、4、西方美得形态分为悲据与喜剧、崇高与与优美、丑、荒诞四种。将中国古代
6、审美形态分为中和、神庙、气韵、意境四类。作为两种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1、崇高的内涵(即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体现。)2、优美的内涵。10、中和的审美特征 :A强调适度 B是多样性的统一 C、中国的审美文化之魂是天人合一 1、情感的适中 2、人格精神的和谐 3、人与自然的和谐 气韵的内涵:气韵作为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中和相比,就气作为宇宙自然之气而言,与喜怒哀乐未发时的天地自然有相通之处,这就是都倾向于先天自然状态。气韵生动,就其韵 的节奏性而言,是中西通约的;就其生动而言,更是所有创作在语言运用、形象描写
7、方面的通则;但就气而言,却是中华审美文化所特有的。总之,人在审美形态,也就意味着和人的生命从环境中凸显出来,意味着人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并把自身的存在当做最根本的审美对象。11、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1、主客统一 2、情景交融 3、时空转换 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意境和气韵的比较:在气韵这一审美形态中,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活动从人所在存的环境中凸显出来,人在审美活动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并将它投射到他所发现和创造的审美对象 中去,而意境这一审美形态,则是进一步将人的生命中凸现出来,尽管人的精神不可能脱离人的生命,但是精神毕竟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人在审美活动中,意
8、识到了自己的生命真正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在于人有思想,而“基于思维、表现人性的意识内容,每每首先不借思想的意识内容,而气韵则尚未完全达到这种思想意识上的自觉。相比之下,意识这一审美形态,则主要形成于以艺术品为对象的、自觉的审美活动之中。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实质,那就是:意境最终划清了审美中具象与超越,外观与内省,反应与顿悟、自觉与非自觉、器与道、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界限。12、中和气韵意境,既是中国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又是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演进,三者既可共时并存,又有历时梯进;既有逻辑上的并列、对应,又有内涵上和外涵上的丰富、深化,典型地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13、
9、柏拉图的“回忆说”谈到审美主体厄洛斯在追求美的理念时那种体验,实际上也是审美的“迷狂”状态。其实质是人类思想活动处于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时的极度亢奋状态,正如白拉图自己所描绘的那样。 诸神之战.经验主义美学的第二阶段开始于18 世纪中叶以后,其代表人物是“休谟” 。休谟的主要观点在于他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纳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了。在看人本主义一脉,较有代表性的是;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14、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1、感性直观性 2、超个体的功利性 3、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4、自由无限性 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感性直观性;指在审美活动中,主题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非
10、绕到思维型,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而非内在的本质,直接而非间接地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育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及审美关系。审美经验的几种要素:感知、想像、情感和理解。审美经验结构的分析:1、静态的、共时性的结构探讨。2、动态的、历时性的研究。审美心理建构的调节两方面:1、有目的与无目的辩证统一。2、反馈调节艺术创造的过程:1、触发阶段 2、展开阶段 3、生产阶段15、 充分重视生厂阶段,(1这种倾向的极端化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情 2、这种倾的极端化不符合艺术存在流程的实情 3、这种倾的极端化不符合艺术存在的现实社会处境)2、艺术品的技巧美、形式美与质料
11、美16、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1、物质材料层 2、符号形式层 3、意向世界层、4、超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含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他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鉴赏并不是一次性的直线运动,而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往复循环和交流。艺术批评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中介活动,从两方面概括;1、批评是艺术创作实践与艺术理论之间的中介环节 2、还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的桥梁。17、现代美育教育的提出席勒:1、力求从哲学高度揭示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理论奠基于对审美和活动性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这样他就不仅把审美活动性质内在统一了起来。2、从人性的内在结构入手,以人
12、性的完满自足为终极目的来揭示审美教育是为价值 3、要消除人性的分裂状态,实现人性的完满和谐,既不是用感性去消灭理性,或者用理性去吞没感性,也不是从人以外去寻找某种统一的标准,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存在于人自身。18、我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学校教育便逐步确立,以品德培养为主要目的。孔子的儒家美育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都是把美育看成贯穿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手手段。19、什么是生审美教育?1、手段与效果一致的原则,2、直接效果和时间间顾得原则 3、独特性原则。20、审美教育的特点:1、情感性 2、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3、过程性 4、全面性名词解释:1、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
13、”主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期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 16 世纪。2、审美教育: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向全面发展成长的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中和的基本内涵:中指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中和”跟“道德”、 “精神” 、 “性命”等一样实际上是两个单纯词的组合。3、意向性:是指任何意识行为总是关于某个事物的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指向某种外在现象的。4、精神分析学: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依德在 20世纪初创立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在西方思想中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就美学和艺术理论而言,其影响主要在于他的“ 潜意识”和人格结构论。5、形式主义批评:产生于20 世纪初的俄国,以后传入欧美。受其影响,又产生了英美“新批评” 、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重要的批评流派。这种批评的作品本身的结构、用语言和手法等形式特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批评具有真正的科学性。6、美感教育:蔡元培把美育称为“美感教育” 。他在美育与人生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崇高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