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边城的和谐之美摘要:中篇小说边城通过对湘西边陲小城茶峒社会生活的描写,营造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 边城” 世界,寄托了沈从文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性的热切期望。本文主要论述了边城自然环境的优美,社会 风俗的淳朴,人性的真善美,表 现了整个边城社会的和谐之美。关键词:边城 自然 风俗 人性 和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 1934 年。小说描写了湘西边陲小城茶峒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幅山明水秀、天人合一的风俗画卷,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1表现了沈从文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性的追求。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民风和人性,是那么的
2、优美,那么的纯朴,那么的清新,那么的富有诗情画意,整个作品营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社会,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一边城是一幅的水墨画,古朴、静谧。 边城的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 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 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可以计数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
3、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 全如浮在空气里。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优美意境。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色,逼人眼目” 。让人觉得满眼就是一个字“绿” ,一片绿色的竹海,爽人眼目。这样的青山绿水怎2能不令人心驰神往?边城 “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是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时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
4、,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 这些自然纯朴的生活气息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另外文中还描写了一些独具湘西地方特色的风物,如渡船、吊脚楼、水车、碾坊、龙舟、古城墙等。边城所蕴含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边地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时间缓缓的流过,边城的环境显示一种静谧的美,古朴的美,洋溢着浓郁的牧歌风味,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以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 。
5、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都如山水般纯净美好,他们生活在这古朴、宁静、和谐、美丽的大自然里,承受着自然的熏陶,舒展着自由的人性,无拘无束地生活着。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的“牧歌” 2。这首歌是优美的、古朴的、和谐的。沈从文特意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穿插了对歌、迎亲、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边城笼罩着一层独特的乡土牧歌色彩。对歌是边城青年男女表现爱恋的一种方式。每逢年节,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在山崖上,在小河边,对唱情歌,互诉衷情,最终走到了一起。 “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像杜鹃一样唱到吐血喉咙烂。 ”这是何等的痴情,何
6、等的浪漫,赛过一切海誓山盟。从中能看出边城青年男女恋爱的自由,表达爱情时的大胆、热烈,以及对爱情的忠诚。二佬给翠翠唱情歌。在这里,歌词内容为:“天上起云云起3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高亢清越的歌声,情意缠绵的内容,率真直接的表达,加上月色如水所带来的朦胧与浪漫,使作品在表现这位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古老风俗时,具有一种纯美的震撼效果。迎亲也是边城的一种婚礼风俗。 “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 ”队伍虽不壮观,礼物虽不贵重,但让人感到的是醇厚
7、,自然,清新。丧葬风俗也是边城独具特色的一种风俗,最具神秘乡土色彩。 “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做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的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不成节奏胡乱地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着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手托木盘里的杂色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象征西方极乐世界情形。 ”“到了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
8、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念了个安魂咒,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动手下葬。 ”虽条件简陋,但每一步仪式都做得十分认真,十分虔诚,表现对亡者的敬畏,对生者的安慰。这仁厚、淳朴的土性乡风,也只有边城才会具有。最具特色的当然就是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几乎占了整个小说的三分之一的篇幅,在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最为集中地体现了边城的牧歌风味。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由此可见端午节对边城人何等的有意义,是边城人
9、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浆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浆手每人持一支短浆,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当当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4调理下浆节拍。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这端午节的龙舟赛给这沉寂的小城注入了活力,整个小城沸腾了,从中展现了边城人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
1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足够热烈,人们也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城古朴、纯正的民风。这古老的民风反应了边城人一种豁达的情怀和豪迈的气概。边城的社会风俗犹如一支从山野飘来的歌,古老但很动听。边城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呈现出未受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边地生活风貌,浸染出浓郁的牧歌风味。人们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保留着古老的风俗,怡然自乐,犹如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这里社会生活宁静和谐,没有官场的争权夺利,也没有
11、商场的尔虞我诈,犹如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 ,从中能反映出沈从文对社会理想的寄托。三边城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 。沈从文曾谈及自己的创作追求时说:“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 3。沈从文以特异的湘西边陲小城作为构筑美与善的“希腊小庙”的基础。而沈从文笔下边城人的人性的真善美正是自己在“希腊小庙”所要供奉的神灵。边城人的人性的真善美表现为一种和谐人性,环境的牧歌性表现为一种和谐自然,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边城社会的和
12、谐之美。边城中的人物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翠翠是沈从文寄托最深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凝结着自然山水的灵气,显示出纯真无邪的自然气质。她美丽、纯洁、善良,就如一株刚刚出水,含苞待放的芙蓉;她乖巧伶俐天真而不娇气,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就如湛蓝的天空5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翠翠与外公相依为命,终年帮助爷爷接送过渡的来往客人,除此之外,她与其他人较少接触,因此,就社会关系而言,她是极其简单的,受社会的影响较少,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精灵。小说在描写翠翠时主要是从自然气质的角度去展示她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绪,突出她与大自然、与青山绿水的的相容性,并由此显示她的自然人性之美。 “翠翠在风
13、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水边玩耍了。 ”在翠翠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出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的人性美,自然、天真、纯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爱笑的婴宁,她们都是自然山水间的精灵,生于自然而又寄情于自然。翠翠对爱情始终如一的期盼,完全是出自自然本心和质朴美好的善良天性。她不急不怒,也不怨天尤人,而
14、是顺乎自然地等待属于自己的爱,并那样的执着与深情。那年端午节她和爷爷一起去看龙舟赛。划龙船比赛和泅水捉鸭活动已经结束,翠翠在码头等待爷爷一起回家。突然河水中冒出一个英俊的少年,抓住河面上最后一只鸭,在翠翠等爷爷的码头边上了岸。翠翠当时不知道这位少年是傩送,又因一时言语误会借身边大黄狗骂了他。傩送不但不介意,反而让家里的人打着火把送他回家。这时她从他人口中才知道这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是傩送。从此在她心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内心开始微妙地不安起来,“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这使他的精神世界顿时丰富、细微起来。她明确了她正在爱着傩送,因此有时竟然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
15、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而是傩送的船在青浪滩。翠翠不由自主地挂念着傩送,这一句无意的话,袒露了少女挚爱的情怀。在梦中她听到傩送的情歌觉得又软又缠绵,灵魂随着美妙的歌声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打算送情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是纯洁、自然的,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而是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她对爱情的忠诚、6执着,对大自然永远充满童心般的爱恋,都代表着人类对自然与童心的珍爱,对人性美的追求与向往。翠翠的身上寄托着沈从文追求爱与美的人性理想。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
16、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等待恋人傩送的归来。这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她柔中有刚的美。老船夫的身上洋溢着淳朴厚道的人性美,他地位卑微却信守做人的准则,凡一切传统美德,在他身上似乎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五十余年,不管是风吹雨淋,还是寒来暑往,他都忠实于自己的职责,认为这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从不松懈。渡船为公家所有,过渡人都不必出钱,但总有人心中不安,就抓一把钱掷到船板上,然后匆匆离去。老船夫必一一拾起,吵架似地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实在退却不过,就用这些钱买来茶叶和草烟。草烟则被慷慨地送给过渡的行人, “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
17、人随意解渴” 。他买肉,屠户不要他的钱,他就把钱事先准备好,掷到屠户的钱袋里去。老船夫对翠翠婚事的隐忧,对大老二老兄弟的暗示,对老马兵和团总媒人的探问,都体现出他对外孙女的深切关爱,也显示出他的宽厚仁爱。老船夫是淳朴人性的集中体现者,他对待钱财的态度与为人处世的方式,体现出一种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浸染下的理想化的人性形态,代表一种符合民族传统美德的人性形式。船总顺顺是地方上有身份的人物,也是一个像老船夫一样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人物,不过他的美德似乎带有更多狭义的成分。他有大小四只船,在当地算是一个小业主,对待钱财却大方洒脱。他“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 , “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
18、洒脱散去” , “为人既明事明理,又正直和平” ,因此深受当地人的尊敬,被推举为“首事人” ,为乡亲邻里排忧解难,调解纠纷。顺顺对子女的教育也极为严格,要求两个儿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甘苦与人相共” 。尽管老船夫和他贫富悬殊,地位殊异,但他把老船夫当做自家人一样看待。当老船夫猝然离世后,他放下心中对老船夫的一丝埋怨,积极为老船夫筹备丧事,对翠翠的关照也无微不至。顺顺的身上处处表现仁义、豪爽的狭义品质,显示出一种自然、健康的人性美,这也是沈从文所着力歌颂的一种人性形式。7小说中年轻的一辈,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身上表现出雄健的人性美。 “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
19、 ”不仅如此,兄弟两人都具有美好的品格, “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因此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博得当地人的尊敬。他们都喜欢翠翠的聪慧、质朴与善良,而对她的身份与陪嫁品毫不在乎。在兄弟两人同时都爱上翠翠的尴尬情形下, “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 ”。于是他们相约用当地流传下来的对歌方式去求爱,谁先得到回答谁就得到翠翠的爱情。大老天保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时就由二老代替,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他们都从自己内心的情感出发,热烈地追求自己的所爱,在他们身上充分地表现出湘西儿女的生命之美与人性之善。老实厚道的杨马兵年轻时追求翠翠的母亲未能如愿,但在老船夫去世后
20、,他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屠户也好义远利,当老船夫站在摊前时,屠户就特意切一块好肉给他,且执意不收老人的钱。即便是娼妓,也不失人性的本真,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 “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耻辱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不只是环境风俗充满着牧歌性,构成一幅美的山水图,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物的人性美,构成一幅桃花源式的乐园图。这里没有世俗的约束,男女老幼皆和睦亲善,这些情形正如李键吾所指出的, “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里。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
21、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都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 4这种理想的人性形式正是边城人的人性形式,既表现出与自然的契合之美,又表现出更具超越性的内在和谐之美。概括地说,边城人的人性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表现为诚与义。边城人民的生活准则概括起来就是诚义两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坦诚相待,都具有轻利重义、诚实守信的君子之风。不管是酒家屠户,还是来往渡客,都表现出成人之美的利他品质。至于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更是莫不如此。他们身上寄托着沈从文的人性道德理想。其二,表现为美与爱。主人公翠翠无疑是美与爱的化身,她天真善良,温柔纯情,与二老傩送一见钟情,在傩送出8走后
22、,在渡口边痴痴地等待着他的归来。老船夫的淳朴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一、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质朴热诚,都无不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内涵。至于边城的自然山水之美、人事调和之美、恬静心态之美,也都与爱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通过对边城人民“美”与“爱”的描写,沈从文从他们身上挖掘出一种具有永久价值的人格美、道德美与灵魂美,这使边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人性善的符号,边城人的人性形式成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性形式,从中也能看出沈从文对人性理想的追求。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自然的优美、风俗的淳朴、人性的健康来表现整个边城社会的和谐之美的。这里既没有阶级的对
23、立,又没有经济利益的冲突,更没有人际关系的矛盾,有的是慈爱孝顺、恬静祥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济。边城因人性的魔力,升华到了一个无对立因素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这境界也正是沈从文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对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无启示意义,让我们从中能感悟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注释: 1 习作选集代序 , 沈从文全集 ,第 9 卷,第 2 页。2 沈从文文集 ,第 10 卷,第 279 页。3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227 页。3 李键吾:李键吾批评文集 ,珠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5 页。参考文献:1、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2、 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1 月版。3、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版。4、 王国绶: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5、 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版。6、 吴投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 ,东方出版社,2007 年 12 月第一版。9学员:邱维勇 地址:南京市浦口区桥林第二小学 邮编:211805 手机:13813018587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