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23149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汤晓黎台州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浙江临海 317000摘要: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起着深远的影响。它以“家”为核心, “家”的观念是日本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了忠诚集团心。 “君臣一家” 、 “劳资一家”这种日本特有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生活家族化的情况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词:家族制度;“家”的制度;忠诚集团心 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日本,实行的是“家的父家长制” , 1血缘关系相对淡化,故很早就形成

2、了超家族、超血缘的社会集团 这一传统为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组织资源和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心,使其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一体化感觉,全国从上到下全体动员之快,确是天下无双的。 一、以“家”为核心的传统家族制度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在幕府时代产生并不断巩固,在德川时代达到顶峰。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民法的制定,把这种充满封建色彩的、原通行于武家社会达到家族制度推行于全体国民。这种家族制度的突出特征是“家”的制度。所谓家,是以家为中心,以家名为象征的家族经济共同体,是“依托于祖先之灵、纵式的、连续的观念式存在” 2和“超越个人生命的、祖孙一体的永远的生命体” 。 3也就是说,这种“家”有着远远超出以婚姻和血缘为纽

3、带的具体家庭的深刻内涵,它除了组成家的人员之外,还包括作为住居的房子、家产、维持家业的生产手段和埋葬祖先的墓地等等。不管家庭成员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观念上的“家”都保持其第一义的存在,一切为了“家” , “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便是人们的行动准则。为了家族永续的目的,实行长子继承制,长子娶亲后与父母及祖父母共同生活,家庭的中轴是亲子关系。长子具有绝对的优先继承权,目的是保证长子的“子嗣”地位,财产也不致分散。次子以下子女结婚后要作为“分家”另立门户,秉属于长子的“本家” 。分家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但与本家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要对本家念忠诚和服从的义务,本家要扶助和保护分家。因此,在日本的家中,没

4、有兄弟之间平等相处的横向关系,只有因维护家业需要而产生的本家与分家的纵向关系。这样,就构成了主干与分枝相互认同的总本家分家孙分家的同族团。另外,由于“家”是超家族、超血缘的社会集团,所以,在日本人的家族中,除血缘关系外,还包括非血缘关系的成员。长期忠实服务于本家的佣人亦可分得部分财产,获得分家的地位,属于同族的一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分是非血缘的干亲子关系。日本人有认干亲的习惯,例如出生时认“接生亲” 、 “奶亲” ,举行成年礼时认“加冠亲” 、“系带亲” 、 “改名亲” ,加入“青年组”时认“宿亲” ,入村落户时认担保人为干亲。一个人往往一生中都处于复数交叉的亲子关系之中。干亲是干子的社会

5、生活后盾,从经济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而干子对干亲要尽为人子的一切社会义务。干亲子关系是亲子、主从关系的扩大和补充,是日本家族的一个特色。自永久不灭的“家”的观念产生后,为了维护和发展家业,人们对继承人的选择非常严格,往往不惟长子,而是先要看继承人的才干,像 1306 年武士中原中道“守器量,以四郎秀赖为嫡子” 4之类的例子在日本历史上屡见不鲜。若以无能不才的长子继承有可能危及家业的话,宁可废嫡而另择他人,甚至以无血缘关系的养子或女婿取而代之。在整个封建时代,将主从关系模拟为家族父子关系的作法成为日本的一种普遍的社会习惯,人的性格的棱角被磨光了,习惯于以服从为本份,这一点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历史

6、的发展。在日本家族道德中, “孝”是核心。由于家长权是至高无上的,子女的孝就是报父母的恩,孝是以恩为前提的。日本的家族道德要求人们知恩、报恩,以尽孝作为回报,实际上是以更隐晦的办法强调家长权,让家庭成员心甘情愿地去服从家长的统治。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终生的恩与孝的关系使得在“家”之内形成一种永久的恩义关系,即本家对分家有庇护之责任,有永久的恩情,分家对本家永远有报恩的义务。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是“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 5总之, “家”是基于家族之上的超家族、超血缘的集团。在“家”制度下,家长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中的选手,他的任务是接过父祖手中的接力棒,再传给子孙,毫无疑问,作为“家”的象征和祖先

7、神化身的家长权是至高无上的。在一切为了家的信念下,家长即使怎样行使家长权也不为过。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对于战前的日本人来说,家族制度可以与万邦无比的国体并列,作为日本的美德而夸耀于世界” 。 6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这种制度是多么的引以为豪。二、忠诚集团心及其两个表现在日本,集团是家族的延伸,个人生活的集团化,一个人孕育、出生、成长、死亡的整个过程,始终被置于集团的规范之中,各种集团活动强化了人们的集团意识。马克思说:“抽象的人只是作为法人即社会团体、家庭等,才能把自己的人格提高到真正存在的水平。 ”日本人的“自我”是以社会群体的方式体现,而并非以个人或血缘家庭为主体。 “日本人同美国人或

8、一般西方人之间的最大差别,莫过于日本人那种非常强调集体、难免要使个人受到一些牺牲的倾向了。 ”7因此,日本民族是具有较强烈的团结心,集团观念较强的民族。在日本社会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伦理, “社会并不以个人为本体” 。 8而个人生活在各种集团之中,个人属于不同集团的一员,因而形成了日本人的集团习性即集团意识。 “即使在现代社会之前,这类团体也是凌驾于家庭之上的,虽然有时用家庭的称呼来表达这些关系。 ”9如,称统治者为子民之“父”等等,把行帮老板称作老头子,随从称为下辈。如同在家庭内一样,各个集团的社会成员必须对所在的集团尽忠。首先,日本民族的“忠诚集团心” ,并不是什么小团体主义,它是同爱国心联

9、系在一起的。在日本历史上,大唱爱国主义高调的是大有人在,尤其是在统治阶级的宣传中,总是把尊王忠君与爱国连在一起。日本家族道德中, “恩在用之于第一位和最大的恩情,亦即皇恩时,是在无限忠诚的意义上使用的。在整个日本历史上,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恩主就是他那个生活圈内的最高上级。 ”10在这种国家大家族是观念下,天皇与国民的关系便是本家与分家的关系及父子关系。 “国君之于臣民,犹如父母之于子孙,即一国为一家之扩充,一国之国君指挥命令臣民,无异于一家之父母以慈心吩咐子孙。 ”11因此,就要求国民要像奉戴父母那样服从天皇的统治。家族道德中的“孝”的扩大,便成为国家道德中的“忠” 。 “个人对家之观念的厚薄

10、关系到人民对国之观念的厚薄,爱家之心能成为爱国之心的基础。 ”12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观念,就是完全抛弃个人利益,抛弃私欲,无条件地绝对地服从天皇和国家,正如当时有识之士讥讽的那样, “什么都是,蚊子也是为了国家,一是国家,二是国家,三、四都是为了国家。 ”13这种家族国家观,实质上是维护天皇制的统治和推行对外侵略的思想武器,目的是愚弄民众,使其安于统治,绝对服从。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中,这种剥夺自我、抹杀人性的家族国家观别作为舆论工具,酿成狭隘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无数无知愚昧、野蛮疯狂的法西斯军人。他们只知尽忠于天皇,一切为了圣战。许多人都是抱着“为君而死,此乃报恩于万一”的信

11、念喊着“天皇陛下万岁”而丧命战场的。日本法西斯创造并推行的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肉弹战术”和“特攻战术” ,曾被日本法西斯军人引以为豪,特攻队员活着回来就被视为不忠,多少人为了“尽忠”而成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炮灰。而在同时,法西斯妇女团体“大日本妇人会”动员了全国 2000 万妇女及其家庭参加“大政翼赞”运动,支持战争,承担后方生产的重担,连结婚、生育都被赋予“报国”的使命。对于无论怎样喜欢疼爱的孩子,一旦应征,都感到无比的荣耀,高高兴兴地把他送上战场, “在感谢的同时痛感日本的家庭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 14家族制度观是将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的功能运用于国家政治,宣扬“所谓日本是家族国家,并非把家集

12、中起来形成国家,而是国就是家,各个家族作为国之本而存在” , 15天皇与臣民的关系是“义为君臣,情为父子” ,要求日本国民忠君爱国。以至于在战后民主改革时,麦克阿瑟发现“天皇是胜过二十个机械化师团的战斗力量” ,并将其依然作为“刺激国民忠诚和爱国行动的中心” 16而保留下来。其次, “忠诚集团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日本已成为高度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但就“日本人的十分之八是在农村长大的” 17和近代前期数百年封建武士阶级的统治来看,传统的群体观念对现代日本人的价值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模式仍然具有重大影响。事实上, “在日本,不论是对公司还是对工人来说,雇佣就像结婚一样,是一种终

13、身承担的义务,”“公司是家族式的,在雇员中间,在雇员与经理人员之间,流行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团结感情” 。雇员要对企业忠诚, “当一个雇员在没有获得雇主完全同意的情况下离开企业到另一个企业去,便将看作是在不和睦的背景下离开公司的人,会被打上叛徒的烙印”18。企业对于成员来说是荣誉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汇聚着成员的义务、责任、忠诚,决定着成员的一切。 “这种工人同其工作团体的一致性,对日本企业和经济的经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巧妙地运用日本人的家族传统与家族道德,将战前日本人的“一切为了家”的观念和家族主义经营传统移植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

14、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劳资之间结成“命运共同体” ,人们将它称作“集团主义经营”或“公司主义经营” ,被誉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以优取胜的“秘诀” 。这种经营方式,是将传统的家族制度原理和家族道德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也可以成为以人伦关系组合的大家庭,最高经营者社长、厂长就是家长,所有从业人员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在雇佣关系上,实行终身雇佣制,一旦被雇入某一企业,只要没有严重损害企业名誉,只要不对如父亲般的经营者进行反抗,企业就不会轻易解雇工人。这样,不仅增加了职工的安定感,也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心,同时,使企业有了稳定的职工队伍。作为家族道德中“孝”与“恩”的观念的延长,在日本

15、的企业中除了要求职工服从和忠诚,也提倡企业的经营者讲究“恩情主义” 。 “爱这个词在日文中特指上级对下属的爱,在日语中,它的意思不仅是庇护,而是一种亲爱之情” 。 20实行企业内福利制度,对职工的住宅、休假、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各种家庭事务加以关心,乃至对职工家属、子女统统给予福利待遇,这些都被视为经营者“恩情”的表现,使企业更带有家族色彩。在劳资关系方面,推行家族主义意识形态,宣扬有了企业的繁荣才有从业员的幸福,要求大家在企业这个“命运共同体”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经营方式的实质就是将雇佣关系和劳资关系家族化,变劳资双方的根本对立为协作。它赢得了工人与企业方面的通力合作,雇佣关系稳定,使

16、企业很少面临欧美那种大规模工人斗争造成的困境,能够建立并实现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综上所述,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是以“家”为核心的, “家”的观念是日本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尽孝、报恩思想深入人心,于是形成了忠诚集团心。 “君臣一家”的家族国家观、 “劳资一家”的集团主义经营方式这些日本特有的政治关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化的情况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曾经的忠君爱国已经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而灰飞烟灭,而如今,“企业一家”仍伴随着日本人的传统家族意识和家族道德存在于企业管理当中,并作为处理劳资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至今发挥着令人瞩目的影响。注:1川岛武宜:作为意识形态的家族制度 ,岩波书店 19

17、57 年版,第 40 页2福岛正夫:日本资本主义与家制度 ,东京大学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6 页3福尾猛市郎:日本家族制度史概说 ,吉川弘文馆昭和 52 年版,第 1 页4羽下德彦:总领制 ,至文堂昭和 41 年版,第 69 页51020鲁思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第 68、70、72 页6福武直:现代日本社会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 32 页7919赖肖尔: 日本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年,第 134、138、139 页8史太因:日本工业和对外贸易 ,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 55 页11石田雄:明治政治思想史研究 ,未来社

18、 1964 年版,第 164 页1213明治 43 年(1910)国定修身教科书高等学科,前引石田雄明治政治思想史研究 ,第13、10 页14羽仁本子:今日日本家庭的最高使命 , 妇人之友 1943 年 10 月号15家族制度 , 日本妇人问题资料集成 ,家庭出版社昭和 51 年版,第 5 卷第 174 页16井上清:天皇制 ,商务印书馆 1975 年版,第 4 页17福武直:日本社会的构造 ,东京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2 页18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67 页,第 168 页,第158 页注:此文发表在 2006 年第 7 期中国科学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