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重点文言虚词复习一、 【之】1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 ”、 “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 鸿门宴 ) 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 )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 第一人称(较少见) ,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 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 、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D 之二
2、虫又何知。 (逍遥游 )2助词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逍遥游 )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表明定语后置,不译。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 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
3、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 )3动词 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 ,译为:“到、往” 。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 ) 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二、 【为】1动词 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 ,翻译比较灵活,如: 做、作 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劝学 ) 治、治理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担任、充当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2 变为、变作 例:
4、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 ) 当作、作为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 以为、认为 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叫做、称为 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 ) 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成为 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参与 例: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 演奏 例: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关于“以为” 、 “以为”:在古汉语中, “以为”一般是两个词,是“以之为” ,即“把当作/做”的意思(也有例外) 。现代汉语“以为”是一个词,即“认为
5、” 。以下可自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2、介词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替、给” 。 例:A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 )B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表原因 译为:“因为、因此” 。 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 表目的 译为:“为了” 。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 )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 ) 译为:“被” 。 例:A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
6、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本纪 )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过秦论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 “对,向” 。例: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助词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例: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 )B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4连词 表假设(较少见) 译为:如、如果 例: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 )三、 【焉】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例如:于是余又叹焉。 (游褒禅山记 )于是我对此有许多感叹。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出现,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到来,积累善行善事形成高尚的品德,那么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圣人的思想也会具备了。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又有什么益处呢?焉有仁人在位,网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哪里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3、作疑问代词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况且将土石放置在什么地方?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什么)世俗既然和我
8、的志向不合,我还要出去追求什么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如果不损害秦国,他将从何处得到土地?4、 作代词: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 (代老师)句读不知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倒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5、 作形容词词尾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相当于“然”)寺里的和尚让一个小孩子拿把斧子在乱石之中选择了一两块敲打,也硿硿作响。6、 兼词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但是大国的情形很难捉摸,怕他们有埋伏在那里。青麻头伏焉。一只青麻头伏在那里。谢安未仕时亦居焉。谢安未做官时也居住在这里。四、 而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9、。(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子。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那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并且学习标点断句的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且)学习并且按时练习它,不是值得喜悦的吗?溪深而鱼肥。 (并且)河沟里的水深并且鱼大。(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 )君子博览群书而且每天检点自己的言行。(三)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我心里正害怕打算回去,就在这时有很响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骊山北构而西折。 (接着
10、) (它从)骊山向北建筑,接着往西拐弯。日出而林霏开。 (接着)太阳出来了,接着林中的雾气就散了。(四)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靛青是从蓼草里的取的,却比蓼蓝草的颜色更青。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但是)鸟儿们只知道生活在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游山的乐趣。不敢言而敢怒。 (却) (阿房宫赋 )(这一切使得全国的老百姓)不敢说话表示反对,却在心里积聚着怨愤。(五)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意抗敌,只要看着我的马头行事。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如果)人如果说话不讲信用,
11、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以肯定的。(六)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我曾经整天的苦思冥想,但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我战战兢兢地起床。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把各种野味和山菜,错杂地摆在面前。 用作代词。只用着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你父亲回家来,自然要跟你算帐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老妇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常在那里站着。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12、攻,如是而已。 (师说 )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五、何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呢?是要尊重大国的威望显示敝国的敬意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索过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有不同于前面两种情况的,这是为什么呢?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 “何”要后置。例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您(刘豫州)现在准备到哪儿去?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没有?却看妻子愁何在
13、,漫卷诗书喜若狂。回头看看妻子的愁容哪里去了, (我)随用卷起了诗书欣喜若狂。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快乐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呢?只有杜鹃的悲啼、猿猴的哀鸣。4、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者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收起甲胄向曹操称臣去事奉他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不是这样,我凭什么要和你过不去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啊?5、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
14、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至于彼此对天发誓,割断头发,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裳,这种情景是多么的衰败凄惨啊。水何澹澹。 (短歌行 )水波多么起伏不定!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5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樊哙说:“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现在你一个人来代替我,怎么回事?七、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15、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就赦免了我。(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就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怕他撞坏了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他们听说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 )这些都是说它可观赏的事。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他们)(秦国)使者往来东方, (我们郑国)可提供他们不时之需。(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以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
16、其名位,犹不失为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 眼下我投降了曹操,曹操当会将我送回乡里,品评我的名位(委以官职) ,我还不至于失去做个小小的官儿。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个要出来的人,因而不能极尽游览的快乐。(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就有人责怪那个要出洞的人。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现在曹操已攻下了荆州,全部占据了那里的土地。(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在乱石中间择其中的一两块来敲打。二、用作副词。
17、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子末尾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游褒禅山记表测度。 )大概都出自于这里吧?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难道谁能嘲讽这样的人吗?子思而报父母之仇,臣思而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难道)做儿子的想报父母的仇,做臣子的想报国君的仇,哪有敢不尽力死战的人呢?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你还是不要悲伤。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揣测的语气)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表期望。 )你一定不要
18、忘记你父亲的志向。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可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6如果有人学不精通,好品德没有养成,那不是天资低下,而是心不能像我那样专罢了。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如果能像这样,那么谁能抵御它呢?八、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他所率领的中原将士不超过十五六万,况且早已疲劳不堪。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而且您主要用来抗拒曹操的是长江天险。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河水清澈并且水面上泛起层层波浪。有时相当于
19、“尚且” ,先让一步,后推进一层。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还用得着推辞的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处境困难意志却更坚强,决不会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古时候的圣人尚且跟着老师,向老师学习。且庸人尚羞之。 (就是,连词,表假设、兼让步)就是平庸的人也会感到羞愧。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等。例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如果不出洞,火炬将要烧灭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将被他们俘虏。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黔之驴 )驴叫了一
20、声,虎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了;认为驴将要吃自己,十分害怕。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死了的人则长眠地下了。卿且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孔雀东南飞 )你暂且回到娘家去,我现在暂时到府中办公。九、 若 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你认为这事很痛苦吗?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更换你捕蛇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你们这些人最终都将被他俘虏。(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孟子凭如此的作为,追求这样的欲望,正如同爬到
21、树上去找鱼。 用作连词。(一)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你)能率领吴越的士兵与中原对抗。(二)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纪 )带领一万人或者一郡人来降,封万户(官)。“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7示他转。例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于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百姓,只要失去了可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着动词,意思是“
22、做”。还可以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人选虚词的几种用法。 用作介词。除表示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这里的人对来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二)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你应当威震天下,替汉朝除扫除残渣,荡涤污秽。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等到他来到,我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
23、的。可译为“为着”、 “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天下人熙来攘往,都是为着利益而奔忙。(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我感到那里难以解剖开,生怕下错了刀而对它警觉起来,眼睛为之盯着不动,动作也为之迟缓了下来。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 为所”或“为所”。例如:有决渎于殷汤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五蠹 )如果有人在殷
24、周的时代去排除壅塞,开掘沟渠导引水流的话,那就必然会被商汤、周武王嘲笑。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要不然,你们将来都将被他俘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被曹操占了先。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他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正像是被宰割的鱼肉,为什么(要向他)辞行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而让自己流放呢?、以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
25、用”“ 拿”“凭借”“ 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者与此同。 (察今 )依照旧的法令来治理国家的跟这做法相同。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求拿出十五座城池来与赵国换璧。8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于是入见鲁君,问:“凭什么打这一仗?”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后面的船只依次一齐前进。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这以大中丞的身份巡抚吴郡的人是魏中贤的心腹。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既不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终归不给秦和氏璧。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26、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再说,因为一块璧的原因伤害了强大的秦国的友好的感情,也是不值得的。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因)还不能不因它引起感触。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当时曹操的军队饥饿和瘟疫交加,死亡的人数占了一大半。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要译为“在”“ 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前风雪赶到了泰安。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 西南夷传 )现在从长沙豫章前往,水路多断流了,很难行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
27、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地以楚和。 (战国策 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打算带领门客们奔赴秦军与赵国共存亡。二、用着连词。用法和“而” 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地势平坦,并且靠近交通大路,那么游玩的人就多。表示承接关系, “以” 前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
28、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我跟他们四个人举起火把进去。表示目的关系, “以” 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 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写下了师说一文用来送给他。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募集了一些款项来送他启程。人君无智无贤不肖,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 )一个国家的君主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事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不应该妄自菲薄以致堵塞众臣进谏的路。(一)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29、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各国诸侯因为公子贤明,门下又有许多食客,所以有十多年不敢出兵攻打魏国。古人之观于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9古代的人对于观察,是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未触及的领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二)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汇,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 )树木欣欣向荣,细细的泉水开始流淌。 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都愿意将书借给我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石钟山记 )我因此记下这次考察的情况,既叹郦道元的简略,更笑话李渤的浅薄。(三) 动词无已,则王乎?通“已” ,停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