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影像,怎么会有沧桑?影像语言对当今文化的别样述说一、关于文化的界定对于“文化”的界定,文化学家们众说纷纭。艾略特把文化定义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见诸于该民族的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之中” 。由此,我们知道,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壮大;每一种文化都融汇在本民族的血液里;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生活,甚至是死亡。二、影像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在电影、电视作为艺术形式、媒介载体出现后,文化领域中随之相伴的是,我们不得不谈及的影像文化。电影、电视作为媒介是用来传播视听语言符号的。听觉是时间性的,倾向于象征;视觉是空间性的,在特征上倾
2、向于图像。影像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不同。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地域内民族精神的体现,并且世代相传。它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影像文化是超越了空间限制的开放系统,取消了民族之间的地域界限,也不具有世代相传的历史继承性,它是以各种信息多样杂存在影像中。如果说电影的出现,更多的意味着为影像文化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那么,电视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不再只是通过书本、报纸、广播的传递来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可以同时性地亲眼目睹到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于是从狭小的地域封闭性走向一种开放性和多元性。如今的互联网媒介的出现,更使得现今社会融合成为一种与全
3、球性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的媒介文化。传统文化是从人类学意义上来阐述的,而当今的文化,更多的是媒介传播的文化影像文化。三、不同媒介视角下的影像形态塑造的文化内涵1、电影媒介视角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使得电影艺术的制作投入掀起了热潮。后来,洛杉矶近郊的一个小镇,因为电影的拍摄制作,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犹如淘金热促成了旧金山的出现一样。它就是著名的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其本质属性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与美学品味。当然,随着这一艺术形态进入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它不可能脱离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必须是工业与艺术、商品价值和美学价
4、值的对立统一。但是这种统一是以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为支撑点的。作为现当代人类社会的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电影是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2010 年 3D 电影阿凡达的问世,在短短 20 天内创造了全球 18.437 亿美元的票房,超越影片泰坦尼克号 ,成为新的票房冠军。3D 技术使电影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重回巅峰时代。不得不承认,这种成功的运作源于技术的鼎力相助。从根本上说,3D 电影的成功秘诀归于其独特的观影体验。然而,这样的视觉效果不过是一种技术杂耍式,距离一部影片的艺术表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电影史学家丹尼尔塞莫斯把 3D 电影比作是“马戏团来到小镇上” ,当马
5、戏表演的新鲜感一旦消失,就到了马戏团搬家的时候了。3D 电影如果一味执著于技术上的视觉新鲜感,无法从简单的视觉刺激的瓶颈中突围,势必走上唯技术论的死胡同。因此,这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分析电影阿凡达创造票房奇迹的原因文化内涵。电影阿凡达在内容架构上脱离了内容单薄,倚重技术铺排的唯技术流的樊篱。重树电影“内容为王”的法则。电影阿凡达没有过分渲染大场面的视觉冲击力,而是在很多细节处理上尽显细腻的情感。很多人看过阿凡达之后都感觉这部作品不仅有宏大的场面,而且有宏大的主题。在将恢宏的影像特技和细腻的情感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赋予了影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人与人之间真爱永存的普适价值。这正是电影这一艺术类型所
6、具备的影像文化内涵。2、电视媒介视角电视的践行带动了电视内涵与外延的深化与扩展。电视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它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不同的电视节目加以呈现。从宏观的电视节目到微观的电视节目的各种类型的出现,不同类型的电视作品传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里以最能体现文化特征的电视类型为例来说明。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审美的而非功利的,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德电视节目类型,是人类个人记忆或某一集团集体记忆的载体,是对现实生活的有选择再现。 ”这一定义无疑说明了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在影像技术产生之前,记载人和人类生存状态以及人类记忆的主要是文字材料,它们以文献、档案的形式留存下来,成
7、为人类历史的载体,也成为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原始资料,这是文本的、传统的历史,也就是书写的历史。随着影像的出现,它们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先后成为记录人类历史的新载体。由于影像在记录历史和社会变迁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它在透过视觉影像和语言传达方面是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 ,以人物的命运曲折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有效地结合起来,让观者从点面结合、纵深穿插中体会到历史感。例如, 国宝迁台一集中,当讲到第一批文物运至台湾的时候,就将当天台湾报纸上的几则新闻铺陈出来:基隆港的吞吐量创新高,花莲水稻正丰收,土地改革在台湾各地正方兴未艾历史的点与面就这样不经意地结合在了一起。将历史影像和再现
8、影像有效地结合起来,用几束光线将后景的历史影像与前景的再现场景清晰地分割出来,却又将历史与再现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这种做法将历史时空与再现时空有效地组织在一幅画面中,既大大延展了画面空间的纵深,又有一种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感觉,这样的画面结构让观众仿佛就站在了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那种感慨的情绪要远远大于对历史细节的关注,这恰恰是与历史叙述中文人情怀的路线不谋而合。2010 年 10 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敦煌 ,用敦煌壁画和造像的写意表现,让影像在叙事的具象中透露出一种抽象的精神。小人物眼中的大历史,也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电视表现的以小见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敦煌体现的是对文化交汇的认同,是构成前年历史文
9、化的缩影。这一文化内涵正是通过电视影像的结构与重组,建构了新的文化解读方式。3、移动新媒介视角“移动影像的出现实际上是数字影像技术打破以往信息、通信、大众传播三大领域径渭分明的界限” ,手机作为媒介、作为载体实现了这一移动影像的具体操作。手机改变了人们惯常接收信息的方式。手机的便携性,使得影像传播能随时随地展开。在信息接受上,移动影像也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时效。它不受时空限制,时效性大大提高,同时“它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信息接受方式:由静态接受变为动态接受,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天下大事” 。 “短信新闻”的兴起,迎合了现代人对新闻资讯的消费需求:即时同步、方便快捷。当然面对着视觉传播的挑战,文字短信
10、终将会被移动影像所取代。 “移动影像所倡导的信息个人化的发展,使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和欲望空前高涨。 ”影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大众化具有全民性和广泛参与。移动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普通人提供了新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手机随即采集并进行传播。原本作为文字信息传递装饰物的影像符号,反过来成为主导文字传播的重要力量。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诸多方面都能看到影像传播的影子。人们也已经习惯了随时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更为影像化的方式记录,无论是手机影像还是数码影像,都正在替代着 原本厚厚的日记本 ;人们也习惯了看新闻先看图片或者影像报道的方式。影像已经在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可以说,移动新媒体
11、的出现,恰恰是当今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时代特征。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更是一种当代大众文化的文化表征,一定程度上记述着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样态。四、总结影像文化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书面文化,图像的魅力已经大大超越了文字,这已然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影像成为一种占据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之时,那些在人们的意识中以及表现在行为中的某些隶属于文化范畴之内的东西,也已经同时具有了崭新的、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意义。 “文化”概念的扩张,正是工业化社会不断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的标志性现象。 “自这个时期以来,生活空间和信息空间互相渗透;媒介角色迅速互换;艺术变为了一种时尚”巴赞的“木乃伊情意综”理论这样叙述:“以生抗死,与时间相抗衡是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 ”从这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正是人类渴望征服时间,完美地纪录和再现客观世界的巨大动力,促进了影视的诞生与发展。纪录影像与纪录声音交汇在一起,建构了历史文化的别样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