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十四团职工特别喜欢穿,可在 30 年前,布料是统一供给的,要凭票的,不要说穿的花枝招展,就是灰的卡、的确良也是很抢手的。四连连长杨松说:“我们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做身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有的还补丁摞补丁。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是 1982 年,妈妈买了块布料给我做衣服,特意告诉裁缝把衣服做大一些, “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小孩子长得快” 。结果,那个裁缝做得太合身了,妈妈为此生了好几天气。现在妻子每周都会去昭苏县城,尤其是那些时装店,遇上称心如意的衣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对她来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更是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 。食春节餐
2、桌菜肴丰盛七十四团多数职工是四川来的,四川人最喜欢吃,30 年前,计划供应,商品希缺,想吃也买不到。看看现在,团部菜店到超市,商品一应俱全。谈起过去,从成都军区转业到七十四团的樊树高更是有千言万语, “80 年代初那会儿买东西还凭票,过年的时候买点猪肉、豆制品,还有大白菜。到了 90 年代,情况就不同了,票证不用了,鱼肉蛋禽也越来越丰富。现在,家里更是连年夜饭都不做了,我和老太太忙不来” 。现在的团场人,大多数职工家都不会在家里准备很多年货了,菜店、超市天天卖新鲜的,特别是过年卖年货的三步一个五步一个,品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很多人家都喜欢特色菜肴,海鲜、素
3、食广受追捧,像鸡鸭鱼肉这些过去的好菜大菜因为脂肪含量高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反而受冷落。住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团场职工的住,变化是最大的。走在营区,新房一排一排。家住五连的王长美前几年盖了新房,修建乐沼气。虽然跟城里人比起来不是楼房,但在团场那是相当不错的了,和 30 年前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1979 年那会儿,全团职工住的基本上都是地窝子,高出地面的墙也是土块的,整个团场找不到砖瓦房。从 90 年代开始,砖瓦房在七十四团都落伍了。全家六七口人挤在不足 30 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终于成为了历史,你说人的心情能不高兴吗?行交通便捷行路不难坡马的路,一年一个台阶,行在坡马,更是快捷方便。70 年代的七
4、十四团,贫困落后,只有一条“公路” ,不足五米宽,其余的小巷道,好的有戈壁路,大多路都是土路,阴天下雨,泥流成河名副其实“水泥路” 。再看看交通工具,去伊犁办事情,300 公里的路程快的两天,慢的要用三四天,一个星期是正常现象。这从不是坡马人焉知行路难里面可以看出来,职工从连队到团部办事,步行的居多,自行车也很少,有上一辆也当宝贝似的,舍不得骑。随着改革开放,七十四团的交通状况有了巨大的变化,路越修越好,班车的数量也多了起来,到昭苏县城、到伊犁每天一班,连队之间也开行了连连通。现在,出租车更是随处可乘,好几家都买了私家车,居家出行更是方便。最近四连到二连 10 公里的通营又动工了,用不了多长时
5、间,二连职工就能实现 17 公里“半个小时到团部”的心愿。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衣食住行用发生的巨变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 80 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 ,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
6、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
7、一种时尚。 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 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
8、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 ,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 90 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住
9、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 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
10、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 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 ”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
11、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 4至 5 个小时。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 年 9 月 1 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
12、,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 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跨越。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组合音响、电脑所取代,并向着高科技、高时效性、享受型、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进入新世纪,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消费档次大大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已达到较高水平,转入更新换代的集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