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之网络基础建设设计.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23781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发展之网络基础建设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专业发展之网络基础建设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专业发展之网络基础建设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专业发展之网络基础建设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专业发展之网络基础建设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专业发展之网络基础建设设计The Design of Web Based Infrastructur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庄益瑞 1 刘子键 2 周志岳 3 陈德怀 4 柯华葳 5 张佩芬 61景文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系; 2,6中央大学 教育学程中心; 3中央大学 学习科技研究中心; 4中央大学 资讯工程系, 5中正大学 心理系通讯地址:台湾台北县新店市安忠路99号通讯电话:+886-2-2211-6036 分机:274E-mail:jacksrc.ncu.edu.twFax: +886-3-426-1943摘要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对教育

2、改革均列为首要工作,尤其针对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更是积极进行,中、小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教师是站在第一线的改革者,首当其冲的要面对挑战。教师不再仅是教自己专长的科目,必须熟悉课程纲要中所归纳出来的学习领域和议题等相关科目,给学生的知识是一个统整的知识。因此,在各界纷纷提出仓促执行的疑虑时,急需相关的配套措施来培养教师专业素养,让教改之路顺利走下去。本研究即以台湾的教育环境为对象,针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以网络科技与学习科技的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一个以网络为基础(web-based) 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供教师发展、管理、应用、分享与交流自我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着重在以虚拟的信息系统辅助

3、实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团体的形成,以学习社群的方式组织各种不同的专业成长学会,使信息科技真正对教学创新(Instructional innovations)有所帮助。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九年一贯课程、教学创新、夫子馆AbstractMost of the counties of the world treat the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first important miss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especially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k-12 education. This will mak

4、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ti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teachers will have to confront and break through many challenges. They not only teach their professional subject but also integrate the learning domains and issues, listed in the “Interim Outlines”, into the related subjects and im

5、part the integrated knowledge to students. Therefore, while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recommend misgiving at this policy practice, the MOE was urged to take measures to foste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treats Taiwans education environ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s focused on

6、the emergent topic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A web-based infrastructur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for teachers to develop, manage, apply, share, and communicat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specially, we put the emph

7、asis on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real organizations (associations)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 expe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ruly applied to help teacher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 reform.Keywords: Teacher Professio

8、nal Development, 1st 9th Grades Curriculum Alignment,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s, Confucius House)1. 前言为因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社会快速变迁、国际关系日益密切的新时代,台湾教育部于2000年九月卅日公布公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并预定于2001年九月开始实施。林前部长清江先生在记者会上宣示,未来公民中小学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带着走的基本能力,抛掉背不动的书包与学习繁杂的知识教材,正揭示了新课程的理想和方向(欧用生,2000)。曾部长也于立法院第四届第四期项目报告中指出新课程的

9、特色,包括:(曾志朗,2000)(一)松绑课程:以课程纲要代替课程标准。(二)强调基本能力:注重生活实用性,培养可以带着走的基本能力,而不再是背不动的书包与繁重的知识教材,亦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进行既快乐又丰富之学习。(三)注重协同教学:故教师必须依学习领域组成教学群,实施协同教学。这种调整与改变,将破除学科分立的缺失,有助于全人教育的实现。(四)落实学校本位课程:学校教师在发展课程、自编教材、以及教学实施等均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弹性。此一特性将使学校教育更具专业水准。(五)及早学习英语:自小学五年级起即实英语教学,以掌握学习外语的时机,并配合时代脉动与社会需要。(六)融入六大议题:有鉴于环保、信

10、息、两性、人权、生涯、家政等议题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且其可做为评鉴国家是否进步之重大指标,因此在新课程中将此六大议题融入七大学习领域中,使学生在无压力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培养出对此议题之关怀与了解。面对这种种的新措施和新观念,老师们有些措手不及,难以招架。虽然教育部在全省各地三百三十四所公民中小学试办,也举办了种子教师培训,各县市政府教育局也积极办理九年一贯相关研习,表面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准备工作,但基层的老师却仍然在等待与观望中,期待政策的转弯或执行时间的延缓,使得当初教改远瞻性的美意,难以推展开来。究其原因,担任教改第一线的教师以往不必担心课程的设计与发展,有部颁标准教科书可用,渐渐养常被动

11、和依样画葫芦的惯性,久而久之就丧失课程设计的能力(陈伯璋,2000)。一旦要让老师恢复专业的功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必须开始进行与一点一滴的累积。既然在此一教改行动中,教师专业成长(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变成一个相当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先厘清教师在此一关键的角色。陈伯璋指出,教师今后在课程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change agent),学校本位课程的设计者(designer),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者(action reseacher),以及课程发展的 协调者(negotiator),教师应是教育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被改的对象(陈伯

12、璋,2000)。饶见维也指出,九年一贯课程在教师角色期望上的转变是从官定课程的执行者转换为课程的设计者、从被动的学习者转换成主动的研究者、从教师进修研习转换成教师专业发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能力的引发者(饶见维,1999)。因此,教师必须唤起原本应有的专业技能,此专业技能不仅是专业科目上的技能,还有必须具备教师教育方面的知能与技能,才能提振日渐式微的教师社会地位。由此可见,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性愈来愈大,也愈来愈急迫。然而,此番大改革并非容易之事,如果要彻底扭转整个教育文化,以及提升教育品质,除了配套措施的因应外,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也应该极力藉由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

13、ogy)的力量,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进度。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有效率的知识管理,使之发挥事半功倍之效。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各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与改变。其中将信息科技运用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上,尤其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和韩国等国家都将信息科技运用在教育之中的信息教育视为影响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且定出推行计划来加以积极推展。相对地,国内也积极宣导信息科技融入各科教学的观念,教育部并且规划推动中小学信息教育总蓝图。因为运用信息科技来辅助学习可以让学习变得具有意义(meaningful),它可以(一)藉由辅助学习者观念比较、信息搜寻和作品呈现的过程

14、,做知识之建构;(二)透过科技提供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过程,经历从做中学的知识学习;(三)透过科技传播特质,提供合作学习讨论,互动的机会(杨谘燕、高熏芳,2001;Jonassen, Campbell, and Davidson, 1993)。教师专业的成长中,运用信息科技的能力亦是必要的基本技能,教育部及各县市在近几年积极培养公民中小学教师之信息基本素养,虽有所不错的成果,但空有一身绝技,却不知如何发挥在教学应用上,对专业成长没有发挥实质的帮助。此外,硬件的发展速度一直是超越软件的发展速度,目前市面上的应用软件包仍然不够亲切好用,许多高技巧的软件技术大部分都应用在商业与娱乐上,而特别为教师设计

15、的专业发展软件或系统,实在少之又少。技术好一点的教师也许想自行发展相关软件,却发现门坎颇高,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将难以估计。本研究即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拟建设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基础平台(framework),提供教师专业成长所需之信息工具,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素材和评量题库的设计与管理、课程的发展、学习专业知识、发表自己的作品、分享教学经验等,提供教师发展、管理、应用、分享与交流自我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着重在以虚拟的信息系统辅助实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团体的形成,以学习社群的方式组织各种不同的专业成长社群,促进教学创新的传播速度,让每个人都能被带上来。2. 教学创新的模式以往教师每天的教学生活大部

16、分都是在教室里,也因为有固定教科书可用,教学方法通常不是自己构想就是询问资深教师,只要三到五年就能轻松应付教学内容与状况,就因此很少与其它教师经验交流,难以再有创新之构想出现。新的课程特色在于课程统整,教师必须体认到,教学准备都要从“ 零“开始,体认新课程对自己教学的挑战,重新拾起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认真心态来面对(洪宝莲,民88)。九年一贯的重点在于教学创新,而教学创新的历程与一般的商业产品创新历程有许多类似之处,皆必须经过不断的试用与修改,一旦为大多数人接受后,才能真正发挥其所带来的好处。但教学是一项直接与人接触的活动,是一个专业的诊断与筛选过程,依不同的对象、环境与时间而有所不同,故我们认

17、为教学创新的历程应该是一个包含创新、分享、选择和修改四个过程的循环,如下图所示。 分 享Sharing 創 新Inovatin修 改Modifcation選 擇Selction 教 學 創 新 循 環Circle ofinstructional ivati当教师针对课程构想出一个创新(Innovation)的教学计划或教材后,往往只是自己使用,自己修改,很少透过别人的检验或试用而提供改进的建议,因此一项创新的教学不论好坏都应先分享(Sharing) 出去,每个老师都应该勇于发表与分享,才能使自己成长。接着,教师选择(Selection)好的建议或好的实施结果,甚至是参考他人不错的策略来修改(M

18、odification) 自己的教学,而成为另一个新的创新教学设计,进入另一个新的教学创新(Circle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循环。然而,大部分的老师内心里创新的因子都因为尘封已久,而到用时方恨少,因此可以藉由较具创新特质的教师分享与引导,直接透过选择步骤进入教学创新循环,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高、更远,让自己逐渐变成创新者(Innovator)。我们相信,这样的循环可以藉由群体的力量帮助教师更快的专业成长,也可以改变传统封闭的学校文化。3.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之设计基于上述教学创新循环的理念,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的发展内涵在于教材、教法、

19、学习评量及教师学习社群等方面的成长,可概分为课程发展和学习社群两个发展方向。我们整合了许多以往的研究成果(台湾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计划:学习科技主动社会学习及应用从台湾到全世界,陈德怀,2000),以及增加不足的部分,建置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辅助平台(infrastructure) - 夫子馆 (Confucius House),这个网络平台提供了教师教学上所需要的各种系统,包括了上述两大类的专业发展要项,其中课程发展方面的系统包含教学计划交换中心、校本课程中心、教学素材交换中心和评量资源交换中心等,在学习社群方面的辅助系统包含夫子学苑、夫子学会、夫子期刊和夫子电视台等。这八个子系统看似独立

20、,却环环相扣,如下图所示。图一:教师专业发展之网络平台-夫子馆 的八大子系统夫子馆内各子系统均具备前述教学创新循环之特点,称为内部循环(internal circle);且每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具有此循环的特色,称为外部循环(external circle),兹说明如下。3.1 整体运作模式外部循环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教学及辅导学生,即便是休息时间或下班回家后,也可能都在思考如何教学与辅导,可说是标准的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而以往由中央政府教育单位研发统一的教材在公民中小学中使用,教师可以有固定的教材进行教学,只要教过两三年后,对教材应可熟悉,不致于花太多

21、的时间在备课或撰写教学计划(instructional plan;一般简称教案)。但九年一贯新课程强调课程发展的权利下放,教师必须面临选择或者自行编制教材的挑战,学校亦有发展学校本位课程的压力,且教学的目标强调以能力取向,九年一贯、课程统整、学校本位及弹性课程等改革性的做法,教师必须面临更多的专业考验。亚卓夫子馆所提供的教学计划交换中心即提供教师一个可以撰写教学计划的工具,而在撰写教学计划的同时,可以从教学素材交换中心汇入所制作或搜集的教学素材应用于教学活动,从评量资源交换中心汇入所制作或搜集的教学题库应用于评量的活动,思考在教学计划中呈现这些教材的逻辑步骤,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在恰

22、当的学习结束点实施评量活动。纵使提供老师好用的编辑教材和撰写教学计划的工具,教师不一定会使用,因为教案不会自己写好,教材和题库不会自动产生,还是必须经由教师设计出来。即便是想参考别人的教案来教学,也得有一批老师先写好一些代表性的作品,除了示范外,也可起带领之作用。夫子学会是一个教师社群的实体组织,结合有志于推广信息科技应用于教育的教师,共同推广夫子馆的理念,以实际的聚会和观摩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彼此的心得。热心的老师亦可透过夫子学苑在网络上开课,分享经验。必要时可以由夫子电视台到教室现场录制教学示范影片,于网络上公开放映。如此一来,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带动资浅的教师,资浅的教师也可以带动实习教师,

23、或甚至是交互的影响,形成一个自治的学习社群。当老师们都能将自己的教学计划上网后,教学计划或教材资源会很庞杂,良诱不齐,于是夫子馆成立了夫子期刊。就像学术期刊般,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精心杰作,不论是教案、教学素材、或者是评量资源等,皆可在此投稿,经由期刊的编辑委员审核通过后,就会刊登在此期刊中,让优秀的作品得以获得肯定与散布。教师亦可透过夫子期刊找寻自己想参考的资源,且这些资源都是经过审核筛选过的,可节省教师搜寻合适的资源的时间。如果学校的老师都能运用夫子馆的教学计划交换中心将每学期的教学计划设计出来,则学校本位课程的发展就孕育而生。校本课程中心将提供学校的决策者(通常是校长或课程发展委员会)一个监

24、控与决策的平台,决策者可以看到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分配、专长的分布、教案设计的适切性(例如:可找出重复的教学主题)、能力指针的检核、学生学习历程等等,除了可以检讨课程的设计外,亦可发展自己学校的课程特色,真正发挥校本课程的精神。综合上述的运作模式概念,对映到教学创新循环时,在创新的阶段,教师可以透过教学计划交换中心、教学素材交换中心和评量资源交换中心来创作教学中所需之教材、教法和评量题库;在分享阶段,教师可以透过学习社群功能,如夫子学会、夫子学苑和夫子电视台等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创作理念和教学心得,并进一步推广优良之教学理念;在选择阶段,透过夫子期刊筛选出教师优良创作,除了有示范作用外,亦可鼓励

25、教师积极创新教学;在修改阶段,透过分享和选择的去芜存菁后,所能留存下来的宝贵知识,正好可以回馈给校本课程中心制定课程发展方向之参考,使创新的理念再重新出发。教师透过以上的专业成长模式,以及促进专业成长的环境,将可以有效的运用信息科技和网络科技的力量,辅助教师迅速且有效的成长。3.2 子系统运作模式及功能内部循环根据前述的两大发展方向,夫子馆的八个子系统依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可分为课程发展辅助系统和学习社群辅助系统,各子系统之内部循环特点及功能分述如下。3.2.1 课程发展辅助系统在教材系统方面包括了教学计划交换中心、校本课程中心、教学素材交换中心、评量资源交换中心等四个子系统,说明如下。1.

26、 教学计划交换中心(刘子键,2001)教学计划是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工作之一,集教材、教法与评量之技巧于此,是教师智慧的汇集与专业的表现,因此,提供教师一个便利的教学计划设计工具,可以让老师把心思放在教学创新之上,其它有关设计的琐事就交给计算机来处理。本系统提供以模版为导向(template oriented)的设计模式使每个教师能就模版之纲要来思考与设计教学(创新阶段),这些数据均逐栏存放在数据库中,不但容易管理,而且能提供彼此的数据引用(分享与选择阶段),让彼此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分享教学的创意与经验。同时,教师可透过搜寻和浏览工具观摩他人的教学计划,并留言给作者,不论是鼓励或批评都可以给作者

27、一个反省修改的机会(修改阶段),促进下一次的创新动机。2. 教学素材交换中心(陈德怀,2001)教学素材可视为教师教学的内容,或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即使是一张图片、一份文件、一段音乐、一段影片、网络画面、一个仿真程序等都可算是素材,这些内容经过数字化后,以档案的型态存在每个教师的个人计算机里,仅能供个人使用,好的教材不容易分享出去,加上现在计算机病毒猖獗,管理不易。素材交换中心提供教师分类上传个人制作或搜集的教学素材(创作与分享阶段),亦可藉由搜寻功能找到适用的素材(选择阶段 ),应用在教学上,或者是被教学计划所引用。如果素材的使用率或者被他人引用的机率不高,系统会主动将此信息告知使用者,以激

28、励创作者的不断反省与改善(修改阶段)。3. 评量资源交换中心教学评量将视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过程,透过评量教师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藉此回馈反省教学。但创作评量试题也是一件需要专业知能与技巧的工作,为减轻教师编写评量试题的困难度及创新性,本系统将提供模版式的评量试题创作工具,提供多样化的评量模式试题编写方法,教师仅需着眼于评量的内容,而不必关心试题的表现技巧(创新阶段);同时,除了自己所编辑的题目外,亦可透过搜寻工具查询其它老师创作的题目(分享阶段);教师撰写教学计划时亦可于本中心挑选适用的评量题目,应用于教学上所需之形成性评量(formative evaluation)或总结性评量(summ

29、arized evaluation)(选择阶段) ;题库的优劣除了直观的判断外,也可以从实际的施测结果评断之,本系统提供教师彼此评估所创作的题库,择优汰劣,提升评量题库品质(修改阶段)。4. 学校本位课程中心:学校本位课程(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学校本位管理的一环,亦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中央政府将课程发展的权利下放到学校后,学校必须面临自行发展属于学校特殊环境需求的课程,这不但是一件大工程,也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大部分的学校采用由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规划与执行,固然可以比较有效率的进行,但往往负责规划课程的委员会并不很了解基层老师们的想法,使

30、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仍然存在。本系统即可补足此一缺憾,当教师撰写完教学计划后,学校可以透过本系统监看和管理学校课程的整体发展,包括以班级、年级、年段、学习阶段和全校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的内容、能力指标运用情形、教学时数分配、教师专长分布、对学校有帮助之社区人士基本数据、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等,提供教师、学校经营者或课程发展委员会规划学校为本之课程发展参考(创新与分享阶段)。经决策实施课程发展方案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从学生的表现得知此策略之优劣,从而选择好的模式,修改活扬弃不好的模式(选择与修改阶段)。如此一来,便可针对实际的需求与情境,制定或修改课程的发展方向,上下一心,齐力完成学校本位课程的

31、发展任务。3.2.2 学习社群辅助系统在教师成长团体方面,强调以实际的组织,辅以相关之信息系统,促进教师分享彼此教学经验与理念为重心,包括下列四项组织与配合之系统。1. 夫子学会(张佩芬,2001)夫子学会是一个实体的组织,其主要宗旨是(一)协助教师利用课程发展辅助系统,设计符合九年一贯课程设计理念的教学计划;(二)培育与选拔专家教师,作为日后校内与校外之推广研习会的讲座,以促进经验分享与传承交流;(三)协助教师规划科技的运用与软硬件的取得;(四)提供教学范例与指导,协助教师将科技用于教学上;(五)夫子期刊的推动与审核。参与学会的老师须对教育相当有热忱,喜欢帮助别人,自己也愿意努力充实自己,让

32、自己成长外,也让帮助别人成长。目前已经组织完成此团体,并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增进经验交流。学会将设网站系统,主要功能为辅助相关之行政与公告服务,提供教师最关心的教育新闻与相关讯息,成立各种学习社群讨论群组(newsgroup),辅以虚拟社群经营所需之通讯工具,如讨论版、布告栏、聊天室、作品分享区等,使专业知能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无限延伸。学会利用实际的组织活动配合虚拟的通讯系统(communication system)使教学经验的创新、分享、选择和修改的循环得以随时随地进行,并能保持相当程度的忠诚,让社群较能永续经营下去。2. 夫子学苑(杨叔卿,2001)教师除了自我成长外,也可以透过夫子学苑学

33、习相关专业知识,这是一个网络的开课系统,在这里会不定时开立有关教材制作、教学方法、教学评量、专业知识、学生辅导、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在线课程,供教师修习之用(创新阶段)。除了由夫子学会指定开课的课程外,也鼓励老师自行开课,将自己的专长分享给其它老师(分享阶段)。其开课功能包括教务处、课程选单、留言版、个人书房(含课程信息、课程教材、留言版、课程成员、小组专区、评量、讨论区、上线列表等)、活动中心等。在秉持着教育学大师杜威 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下,教师在开课和修课的过程中,可督促自己吸收与反省专业知能,增进教学创新的动能与信心(选择与修改阶段)。3. 夫子期刊(黄兴

34、灿,2000)期刊(journal)是学术界熟悉的刊物,专门提供具有品质把关(quality assurance)的学术性文章,正因为是经过学有专精的学者筛选与评估,才能保证期刊的水准在一定的程度以上。以此理念,教师在夫子馆里所创作的教案、素材、评量题库等,若能经由类似期刊的机制筛选出优良的作品,可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创作更好的作品。期刊采用同侪互评(peer review)的方式进行审查,由夫子学会评选出优秀且积极热心的教师担任主要评审,或从期刊作品的创作者中挑选具有该项学习领域专长之教师担任评论者,透过在线的投稿、审稿、出版、浏览等管理工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专长,不定时在线提交作品(创

35、新阶段),查询审稿情形,与评审互动讨论,将作品修改得更好(修改阶段)。经过多次修改后达到出版的标准,就可以正式发表于期刊中,供他人观摩学习(分享与选择阶段)。4. 夫子电视台(王鹏尧,2001)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果展现,就是在教室中的实际教学过程,往往当初构想的教学计划,在教室实施后发现根本行不通,或有很大的落差。如果引用他人的教学活动设计,还可能发生误解或错置的情形。因此,夫子电视台提供教师将自己教学过程透过数字摄影机录制后,将影片放在网站上,供其它教师在浏览教案时,以实际的教学历程呈现教案的运用方法,达到仿效之目的。系统将提供影片转文件的技术与工具,并搭配教学计划交换中心的教案浏览功能,进行

36、分类管理,成为教学计划的辅助档案。故此系统的创新过程将随着教学计划交换中心的教学创新循环进行。4. 结语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关键角色,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然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关怀与帮助,增加信心和减少挫折。本研究以教学创新的循环历程,包括创新、分享、选择和修改四个阶段,利用信息科技的优势打造一个网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夫子馆,提供教师专业成长所需之课程研发工具,及学习社群的组织辅助系统,使教育改革的理念得以落实进行。目前夫子馆的八大子系统,已经整合建构完成了四大子系统,包括教学计划交换中心、教学素材交换中心、教学评量交换中心和夫子学苑等,自2001年5月开馆

37、以来,获得教师普遍的好评与高使用率,教师创作的教案、素材和题库正迅速累积中,截至本论文完稿前,教学计划约有4500份,素材约有200份,题库约有13000题。其它四个子系统正积极建构中,将于近期内发表,届时将进一步评估系统的使用成效,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程度。5. 参考文献王鹏尧, 2001, 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学习科技主动社会学习及应用从台湾到全世界, 第四分项子计划亚卓电视台2001年研究成果报告书, 台湾.洪宝莲, 1999, “九年一贯课程与师资培育和进修“, 迈向课程新纪元(一 )九年一贯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 中华教材研究发展协会, 1999.6张佩芬, 2001,

38、 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学习科技主动社会学习及应用从台湾到全世界, 第四分项子计划亚卓镇之荣誉组织研究2001年研究成果报告书, 台湾.陈伯璋, 2000, “从近年来课程改革谈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台北市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 , 2000, 9.15.陈德怀, 2000, 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学习科技主动社会学习及应用从台湾到全世界, 计划编号: 甲-90-FA07-1-4, 台湾.陈德怀, 2001, 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学习科技主动社会学习及应用从台湾到全世界, 第四分项子计划夫子馆之整体规划2001年研究成果报告书, 台湾.曾志朗, 2000, “公民中

39、小学九年一贯相关问题项目报告“, 立法院第四届第四期项目报告 , 2000.10.23.黄兴灿, 2000, 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学习科技主动社会学习及应用从台湾到全世界, 第三分项子计划亚卓期刊2000年研究成果报告书, 台湾.杨叔卿, 2001, 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学习科技主动社会学习及应用从台湾到全世界, 第四分项子计划全民学校2001年研究成果报告书, 台湾.杨谘燕、高熏芳, 2001, “因特网融入学习领域教学创新之探讨“, 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下的创新教学研讨会 , 台湾高雄, 2001.10.3031刘子键, 2001, 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研究计划:学习

40、科技主动社会学习及应用从台湾到全世界, 第三分项子计划探究式学习之教学计划设计研究2001年研究成果报告书, 台湾.欧用生, 2000, “公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内涵与特色“, 迈向课程新纪元(二) , 康轩, 2000.饶见维, 1999, “九年一贯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配套实施策略“, 迈向课程新纪元(一)九年一贯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 中华教材研究发展协会, 1999.6Jonassen, D.H., Peck, K.L.& Wilson , B.G., (1999)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