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提高花木成活率的四个环节一个高质量的绿化工程,不仅需要优秀的设计方案,还需要过硬的施工队伍将蓝图变为现实,同时也离不开后期的精心养护管理。绿化工程是以植树种草为主的工程,提高花木成活率是绿化工程成功的重要保障。提高花木成活率必须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勘察只有搞好地形勘察,弄清现场情况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做好设计工作。众所周知,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往往先建筑,后绿化,因此地形勘察更为必要。地下设施,水、电、气管线的布置,建筑障碍、垃圾坑、灰坑等,都要详细记录。哪里适合耐阳树种,哪里应栽耐碱植物
2、,都需进行合理布置。 二、设计优秀的设计方案是工程成功的前提,需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挖湖、堆山、造景都须因地制宜,根据花木习性,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 三、施工不论多么优秀的设计方案,选用多么名贵的花木,如果成活率低,就等于纸上谈兵。在施工中,须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1整地、填土首先,清理垃圾杂物,坑塘填土后要夯实。其次,土壤要施肥,并做到混匀耙平耙细。最后,根据工程需要做好地形处理,保证排水良好,确保花木正常生长。 2定点、放线、挖坑依据施工图,先放出规则式种植点线,后放出自然式种植点线。哪里栽大树,哪里栽小树,挖坑大小都要向工人介绍清楚,挖坑要按技术标准宁大勿小,
3、以便树木栽植后根系伸展。 3灌坑灌坑的好处是底墒好,树木一栽上就能接触到水分,减少萎蔫现象。更重要的是,草坪花木混植时,树木与草坪需水量不同,浇水时难以各尽所需,灌坑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给树木多浇一遍水。 4调苗、栽植避免远距离调苗,运苗要用塑料布盖住苗木,防止风吹日晒。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花木最佳栽植期不同,施工中要根据情况分期分批栽植。栽植树木时,坑底要回填 10 厘米松土,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树根与土壤充分接触,而且比硬底保水保温,便于花木扎根成活。 四、管理园林花木“三分种,七分养” ,管理是成活的有力保障。 1修剪栽后修剪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防倒伏,进而提高成活率。特别是当年生枝条和秋梢容易失
4、水,易发生冻害,须早剪。落叶树可重剪,常绿树可剪叶,剪密枝,不会影响观赏效果。 2浇水栽后浇水要跟上。冬春季风多,树木易失水,如果水跟不上,树木易干枯。 3防倒伏倒伏对成活率影响最大,如果倒伏二三次,大树就很难成活。特别是阔叶常绿树,土球一旦破碎,就更难成活。栽后必须支柱、拉绳,防摇动,防倒伏。 4防冻害秋末植树要防冻害,根部受冻,影响吸水;枝干受冻,易失水干枯。在地表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封冻前,小花灌木、绿篱根部须封土 3 至 5 厘米,大树封土 20 厘米左右,裂缝要填平,特别是大树晃动产生的干基周围裂缝要及
5、时填平,避免冷风吹入;也可在根茎部包稻草,涂白等。 5勤管理采取措施并不等于万无一失,所以还要经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花木成活率,不但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当前我国城市化的误区城市化是 21 世纪世界发展的三大趋势(另外两大趋势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之一。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现象。预计在未来 1520 年内,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将增加一倍,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60以上。目前城市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
6、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很多地区把它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发展战略。国家在“十五”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中,提出了积极稳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推进城市化。然而,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地方对城市化存在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在推进城市化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当做法。这些城市化误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势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澄清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并使城市化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误区之一:对城市化概念认识简单化 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
7、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过程。 然而,有些地方把城市化仅仅看成是农民迁入城市,城镇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这无疑是把城市化看得太过于简单了。一方面,就宏观社会经济而言,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规模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根本的变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由以农业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向以非农经济活动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转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区域空间景观也由农村占主体演变成以城
8、市占主体;另一方面,对城市化主体农民而言,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更是一个艰难而又审慎的抉择,决不像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本身那么简单。农民从农村迁入城市这个过程从总体上来说是农民从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过程,它包含着农民经济活动由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活动的转变,生活方式由农村单一性向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再社会化等等。在迁移决策中,迁入城市前涉及承包土地、农村原有住宅等问题;迁移到城市后,又涉及就业、住房,以及与户口身份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城镇福利保障等问题。可见,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复杂变迁的过程。城市
9、化内涵的复杂性要求政府各部门必须统筹安排,相互协调,周密布置,以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协调发展。 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误区之二: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认识片面化 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解,可简化为二元理论模式,即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前者指国家(主要由中央政府 )有计划投资建设新城或扩建旧城以实现乡村一城市转型;后者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通过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城市化。从动力主体来看,可以把城市化动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动力来自于市场,另一种动力来自于政府,前者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后者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二者相
10、互补充而又不可替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是在政府单元动力推动下, “自上而下”进行的,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政府。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的动力呈现多元化,市场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政府,城市化必须要靠政府去推动,市场机制不能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甚至认为市场推动下发展的城市化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因而是有害的。基于这种认识,有些地方过多地沿用计划经济的方法,甚至动用行政命令来推进城市化。比如,在一些地方的农村,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当地政府不准农民翻建住宅,新住宅必须建在城镇上。这种依靠
11、政府部门的“推力” ,用行政命令强行推进城市化的方法,不仅不符合城市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还极大地伤害了农民利益和感情,严重影响了农民迁往城镇的愿望,最终必将损害我国的城市化的健康发展;相反,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城镇化就是市场化,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市场,城市化完全靠市场去推动,并认为经济发展了,城市化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不需要人为地去推进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政府介入往往容易违背市场经济原则,使经济要素流通受阻,延缓城镇化进程。因此,主张应采取自由市场化机制,让市场自由地推动城市化。很显然,这种政府对推进城镇化一概弃之不管、放任自流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城市化无序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盲
12、目涌进城市、生产要素组合紊乱、脏乱差城市病并发等各种问题的产生,这方面的例子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早已屡见不鲜。虽然说上述两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即承认政府或市场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但它们都片面地理解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只承认一种动力的作用,而忽视或否定另外一种动力的作用,因而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必须摈弃。在市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效干预。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和引导。 误区之三:混淆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对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预
13、期过高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人口和其它生产要素在城市的积聚可以产生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因,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果,城市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目前,有些地方颠倒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思想上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一个地区城市人口增多了,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就会刺激需求,拉动内需,促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进第三产业发展,甚至用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多少个
14、百分点来说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这种观点颠倒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过分地夸大了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城市化的本质是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只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提高了,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才会吸引非农人口和二三产业的增加和积聚,进而发挥城市规模效应,促进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不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用行政手段积聚城市人口尤其是小城镇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期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对于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能抱有过高的预期。因为城市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15、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不能过高地期望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遇到的大多是经济本身、体制以及制度方面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它们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理顺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当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府运用相关政策给城市化以积极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比如,进行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制定吸引农村拥有一定资本的农产或村办工业到小城镇积聚发展的政策,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16、所采取的乡镇或镇镇合并以达适度规模的做法等还是比较可取的。误区之四:对城市化道路认识狭隘化 国家“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应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但在实践中,不少地方狭隘地理解了国家关于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不顾区域条件,误认为发展城市化、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就要按照大、中、小齐全的等级结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其实这是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片面理解。城镇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我国的大、中、小城市(镇) 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符合城镇体系发展的规律。然而,有的地方不顾区域具体条件,
17、盲目照搬这种城市化道路,严重脱离了当地的实际。镇江市是江苏省较小的一个省辖市,面积为 3843 平方公里,2000 年年底的人口为 267 万。从区位条件来看,镇江市又处在两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 )边缘区,在苏南板块中,中心城市镇江市只是一个二级中心城市,城市积聚能力有限。然而笔者在镇江市调研时却发现,虽然镇江市较小,但镇江市还是按照大、中、小齐全的结构发展城镇体系,各级城镇都预测了未来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结果出现了镇江市各级城镇规划城镇总人口比届时镇江市总人口还要多的奇怪现象。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如区位、人口、城镇体系特征、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等具体条件确定符合区域实际的城
18、市化道路,不能一概而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战略一、引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国人常常为伦敦百年不落后的市政基础设施而惊叹不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不完善或前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瞻性不够,在随后的城市开发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关于这一点,许多城市决策者似乎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国家近年来在投资上的推动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要讨论的是另一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即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
19、ure)(Mander,Jagonaegi,etal.1988;SelmandVan,1988.) 。本质上讲它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Services)(Costanza 等 1992,Daily,1997)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早在一百多年前(1879-1895) ,Olmsted 和 Eliot 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接起来,规划了
20、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 “(EmeraldNecklace)(Walmsley,Anthony,1988)。在 1883 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密尼苏达的麦尼阿不里斯(Minneapolis )做规划,当时这还是一个的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购买大面积的土地,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是为 50100 年之后规划的,100 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块廉价购得的土地成为城市中间的一个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 50100 进行投资。同时
21、代,在肯萨斯(Kansas)和克里夫兰(Cleveland),都在当时还是一个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Zube,1988;Steinitz,2001) 。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二、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 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
22、依托。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翻开每一个中国古代城市史志的开篇-形胜篇,都在字里行间透出对区域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古代的城市地理学家们甚至把整个华夏大地的山水格局,都作
23、为有机的连续体来认知和保护,每个州府衙门所在地,都城的所在地都从认知图式上和实际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的规划上都被当作发脉于昆仑山的枝杆山系和水系上的一个穴场。明皇朝曾明令禁止北京西山上的任何开山、填河工程,以保障京都山水龙脉不受断损。断山、断水被堪舆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代中国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俞孔坚,1998 ) ,那么,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NavehandLieberman,1984;FormanandGo
24、dron,1986;Forman,1995) 。从 20 世纪 30 年代末开始,特别是 80 年代中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Harris,1984;Schreiber,1988;Noss,1991;)。 第二大战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在大规模的城市
25、建设、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太多独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直到最近,我们才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遍受到关注或即将灭绝,而被认定为一类或二类保护物种的生境的保护,如山里的大熊猫、海边的红树林。然而,在此同时我们却忘记了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Mosaic,Forman,1995;HanssonandFahrig,etal.,1995), 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 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和划定为国家及省市的级具有良好森林
26、生态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固然需要保护,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但这些只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几或十几的面积不足以维护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国土生态系统。而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 50的城市绿地率,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与之相反,在未被城市建设吞没之前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年代久远、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已形成良好关系的乡土栖息地。其中包括: 1)即将被城市吞没的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和或一丛风水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对本地人来说,它们是神圣的
27、,但对大城市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来说,它们却往往不足珍惜; 2)坟地,在均质的农田景观之上,它们往往是黄鼠狼等多种兽类和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可叹的是,在全国性的“迁坟“运动中,这些先辈们的最后安息之地中,幸存者已为数不多; 3)被遗弃的村落残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郊的“ 空壳村“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地方由于长期免受农业开垦,加之断墙残壁古村及水塘构成的避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种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它们很容易成为“三通一平“的牺牲品,被住宅新区所替代,或有幸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往往也是先被铲平后再行绿化设计。 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
28、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4)曾经是不宜农耕或建房的荒滩、乱石山或低洼湿地,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在推土机未能开入之前,这些免于农业刀锄和农药的自然地是均相农业景观中难得的异质斑块,而保留这种景观的异质性,对维护城市及国土的生态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 “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
29、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下列种种: 1)大错之一:水泥护堤衬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就连蚂蚁也不敢光顾。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河床衬底后切断了地下水的补充通道,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自然状态下的河床起伏多变,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
30、境组合,从而为多种水生植物和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水泥衬底后的河床,这种异质性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处安身。 )大错之二:裁弯取直 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Forman,1995) 。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浅滩和沙洲,这样的河流形态至少有三大优点: 其一,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其二,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消弱洪水的破坏力。 其三,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
31、验空间。 3)大错之三:高坝蓄水。 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论文化广场设计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的内容,如城市空间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等等。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介绍城市中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城市
32、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
33、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
34、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 50m 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35、。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
36、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
37、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空间设计上;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
38、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 1倍建筑高度与 2 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 2 点:城市交通与广
39、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
40、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静观花木网 静观花木网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静观花木网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 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
41、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以水造型方式的。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 160 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 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 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 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
42、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
43、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 ,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 ,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思考城市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生存环境。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每日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能源,如开采矿石、石油、砍伐森林、占用耕地等。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人类文明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遭受严重污染,自然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物种消亡等现象的出现,使人类健康面临着严重威胁,这使人类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界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