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考王相庚 韩燕梅摘要:河道治理是我国当前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大多省市都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治理方法和措施,河道的硬化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也与生态建设相违背。自 2008 年,国家、省、市投资对中型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一般采取两步走,首先是河道疏浚,然后是提升。通过近三年的综合治理,沿河景观,水质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有了较大提高。但河道护坡硬化和沿堤修建砼及沥青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温度升高,河岸植物长势受影响。当前,河道治理中,由于侵占河道的建筑物、构筑物难以解决,为了达到防洪标准,采取了砌石、混凝土或联锁式护土砖护坡,护砌降低了糙率增加了流量,达到防洪的目的。但由于河岸和
2、堤顶道路的硬化,沿线气温升高 2以上,植物生长环境变化,导致河岸两边的植物长势不良,与同品种植物相比表现在:树径细、枝条不茂盛、叶面小、色泽不鲜亮;水生植物面临同样的情况,甚至有些物种灭绝,二十几年前的生态河道不复存在。二、上游达到防洪标准,下游防洪压力加大。通过治理,上游断面流速快,满足行洪能力,但加大了下游防洪的压力,甚至加大了下游受灾面积和灾害程度。河道断面的硬化、缩窄,一是河道断面为梯形,不再是大坡比缓坡或阶地型,行洪断面减小。二是原河坡和阶地的水生植物也被“治理”掉,糙率的明显减小。由于湿周和糙率的减小,提高了治理段的防洪能力,但下游段,由于上游断面变小,又减小了河槽蓄水能力,流速增
3、加减小蓄水时间,在此双重压力下,下游洪水量成倍增加,原本不该发生的洪灾,会变为现实,将给给未治理段沿线村民的生命财产会带来巨大的威胁。三、河道自净能力减弱河道不仅是行洪的通道,也是污水的承载体。河道的自净能力,主要受稀程度、水生动植物群落的影响。由于地下水位降低,降雨量减少,泉眼枯竭,河道几乎成了纳污区,因而水生动植物是河道独自净化的主体。水生植物对N,P 有很强的利用力,对农业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有很好的净化功能。浮游动物对难降解的有机物有消化、吸收的作用。通过,水生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从上游到下游,水质将逐渐变好,但由于河道经砌石和连锁护土砖护砌,岸坡硬化,首先是减小或消除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地。由
4、于流速的加快,水生浮游动物(菌类)难以附在污泥和植物上,再加上生存环境(污水性质、浓度、排放量)不断改变,生物菌不能存活。结果是河道成为死河。四、补充地下水的能力降低河道是地下水重要的补给者。河道岸坡的硬化,首先减小了入渗面积,甚至截断了渗径,再就是减小了储蓄量,缩短了蓄水时间。蓄水水位和时间减小,综合作用,大大降低了河道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二十几年来河道枯竭是地下水缺乏的重要原因,河道岸坡的硬化又将是地下水缺乏进一步恶化。这将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也是带来生态环境恶变。欧洲和日本,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废水利用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河道治理上也投巨资进行过建设,起初也是将河道硬化,但认识到危害后,对硬化段进行了折除,恢复了原来生态面貌。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是并存的,西欧是从先发展后污染治理的路上走来的,我国也是走着同样的路子,他人有沉痛的教训,在治理上,不该再走前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