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4280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制约因素,面向我国 21 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目标及几点具体建议,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将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词:水土保持 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环境 发展战略 制约因素正文:一、水土保持是国家走可持续性发展的头等大事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党中央

2、、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 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党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战略部署,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奋斗目标。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 1 厘米厚的土层平均需要 120-400 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

3、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 1 厘米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每年仅因土壤退化就要损失耕地 46.6 万-53.3 万公顷,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 10 万公顷。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 1400 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物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与土壤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三、保持建设现状与问题1 、我国水土流失概况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类型之多,在全球屈指可数。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为 16.55%,有些地区不足 2%,水蚀、风蚀都很严重。1990 年,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约 367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38.2%,其中水蚀面积 179 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 188 万平方千米。从流失的严重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 186 万平方千米,中度流失面积 77.7 万平方千米,强度流失面积为 47.63 万平方千米,极强度流

5、失面积为 25.76 万平方千米,剧烈流失面积为 29.95 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 50%。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 4867 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38%,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利用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施了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立了 27 片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 10000 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累积增加产值 700 亿元,通过治理开发,1000 多万人口脱贫致富

6、,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对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发展趋势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开展了近百项专题研究。特别是通过微观与宏观、机理与形态、室内模拟与野外观测、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综合研究,初步摸清了我国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的方式、类型、面积及发生发展规律,在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不同地区的坡面与小流域侵蚀产沙预报模型。在应用研究方面,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优化配置、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等多项研究,试验推广了以改变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的各种耕作措施;以恢复植被,增加地面覆盖为中心的造林种草技术;以减少径流、拦蓄泥

7、沙为重点的各种水保工程措施。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治理模式与配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防御性治理转向开发性,并逐步走向产业化。一些小流域在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结合地方优势开展了不同种类的开发性研究与建设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深入,必将加快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步伐,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发展。3、存在的主要问题(1) 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据遥感调查,1989 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 46.5 万平方千米,其中水

8、蚀面积为 34.52 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 11.98 万平方千米;1999 年水土流失面积 41.11 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面积35.05 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 6.06 万平方千米。从两次遥感调查对比看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经十年治理,治理面积增长 7.11 万平方千米。但由于近期在采矿、交通、冶金、建材等生产建设开发中,不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例如晋陕蒙煤炭开发区,大量的废弃土石和矿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严重危害黄河下游的安全。一些地方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是风蚀面积虽然减少 5.39 万平方千米,

9、水蚀面积却新增加了 0.53 万平方千米。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人们生活还十分困难,大部分 250 以上的坡耕地仍在继续耕种。根据调查,目前山西、陕西、甘肃省分别还有 66.7 万、42 万、31.3 万公顷左右 250 以上的坡耕种。其原因,除了 20%-30%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粮食生产需求较大外,产业结构高速严重滞后、耕作习惯和认识水平也起着相当作用,如部分区域人均基本农田已达到 0.2-0.33 公顷,粮食自给有余,但对退耕还林(草)仍存在顾虑。林草植被建设几起几落,致使总体上林草植被建设薄弱,初步归纳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利益驱动

10、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三是农业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有效调整。(2) 农业产出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的思路尚不清晰,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基地的保障;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和资源优势发展各自的支柱产业,尚需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的主要投入及大部分耕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尚未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缺乏产业化意识和资金

11、投入。(3) 当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 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边疆实施的政策制约。一些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由于短期内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农民难以接受。如黄土高原适生灌木柠条、牧草等的种植推广十分困难,政府一方面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注重农民利益和经济提高,同时要加强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把近期和长远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四、 水

12、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分析1 、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科学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缓慢;三是城市化与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日渐严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刚刚起步,尚缺乏技术标准和治理经验,取土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弃渣弃土造成的松散堆积物治理技术薄弱,标准偏低,严重影响了当地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投资环境。全国虽然有 100 多个不同层次的水土保持科研站(所) ,但普遍存在研究力量分散、仪器设备落后、高层次人才缺乏、低水平重复

13、的现象,难以取得区域性的重大突破。2、 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轻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3、 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生态环

14、境建设之所以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跟广大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国际组织援助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每平方千米投资在 20-40 万元以上,而国内项目仅有 1-3 万元,投资过低,治理的质量与进度难以保证。且每年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补助偏少,每年平均仅能完成 3万多平方千米的治理任务。按照目前这样的投入和治理速度,200 万平方千米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尚需近七十年的时间,这显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战略1、 总体目标用

15、50 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国现有宜治理的 195.54 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治理一遍,完成一批重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坚决控制各种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 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开发相结合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建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新机制,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以水土保持为核心,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把恢复植被作为突破口,实施水土流失

16、综合治理,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发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退耕还林还草并不仅取决于粮食,在有粮无钱的情况下做到全面退耕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国家除了“以粮代赈 “投入粮食和资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之外,还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

17、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治理开发,应根据其地貌类型、生物气候特征、经济社会状况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诸如晋陕蒙接壤多沙粗沙区,陕北和晋西黄土丘陵地区地水土流失异常严重的地区,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在人口密度高和地形破碎的区域退耕还林草后,粮食生产难以自给,应列入以粮代赈的重点区域;在风沙交错的沙土区,土壤沙粒含量高,结构性差,风蚀严重,易沙化,梯田埂高时易垮埂,在该区水土保持耕作法应与梯田建设同等对等;而对于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高塬沟壑区和其它地区,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在保障粮食自给或自给有余的基础上,

18、进一步啬林草覆被。同时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六、 几点具体建议1、 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土地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公路、 铁路建设等都一定要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坚决付诸实施,同步进行。提倡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在治理中求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必须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将各项开发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或相互制约或被抵消,起不到综合开发之目的

19、,寓环境保护于资源开发之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 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至于 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对于地少人多、特别困难的少数地方,为保证群众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则应考虑

20、采取移民搬迁工程的办法加以解决。 3、 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非农业人口例低。1999 年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 17%,较东部地区 47.4%低 30 个百分点,城市密度相差 56 倍。西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0%左右,东西部的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的差距。逐步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口转移,使一定比例的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既可

21、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交流、运输、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4、 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宏传工程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的科研、教学部门参加,

22、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5、 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 “是十分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置科技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