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4281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土保持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土保持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土保持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土保持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系统复习课程内容与课后思考题的基础上,要掌握以下内容。第一章 绪论名词: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事业。简述:2、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我国水土流失具有以下特点:(1)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根据 2000 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 356*104km2,占国土面积的 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 165*104km2,风力侵蚀面积191*104km2,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 26*104km2。(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

2、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3)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到 50*108t。3、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危害在我国主要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肥力下降(2)泥沙淤积水库,阻塞江河,水体污染,破坏交通,洪涝灾害加剧(3)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4)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程度4、我国水土保持的三大目标(1)在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进入江河泥沙的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等面源污

3、染的控制和对重点江河湖库周边的水源保护及生态改善。(2)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3)在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干旱、洪涝灾害的同时,重视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5、水土保持学与林业科学的关系在水土流失地区大面积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是根本性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护林的作用是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森林培育科学一般以研究提供林分木材生产量为主,而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任务是防治水土流失,发挥森林改造自然环境的功能。水土保持林在选用树种方面

4、,不仅要求材质优良,经济价值高,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耐贫瘠、速生、防风及固土作用强等特性。在造林技术上,强调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相结合,改善林木生长条件。在林型结构方面,从提高防护效果出发,要求采用乔、灌混交或乔、灌、草混交,尽量提高郁闭度及覆盖率,增加地面枯枝落叶层。水土保持林不仅可以防治水土流失,还可以促进农、林、副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满足农村燃料、木料、饲料的需求。第三章名词:1、土壤侵蚀模数2、径流模数径流模数 M 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 F 的比值。M 随着对 Q(流量)赋予的意义不同而不同,如洪峰、多年平均流量等。常用单位为 m3/(km2*s)。计算式为:M=1000 Q/F3、水

5、量平衡水量平衡是表示水循环的连续性。在一定的时域空间内,水的运动保持着质量守恒。这是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基本水量平衡方程:把研究的空间作为一个系统,系统中输入的水量 I(t),应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量 dS/dT 加系统输出的水量 O(t):I(t)- O(t)= dS/dT4、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液态降水形成降雨径流,固态降水则形成冰雪融水径流。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第三章名词:1、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2、

6、加速侵蚀人类的活动逐渐破坏了陆地的自然状态,如在坡地上垦殖,毁林毁草种植等,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土壤侵蚀速度的加剧,使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这种侵蚀过程称为加速侵蚀。3、现代侵蚀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出现后,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土壤侵蚀现象。4、水力侵蚀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导致的侵蚀过程及其一系列土壤侵蚀形式称为水力侵蚀。5、风力侵蚀风力侵蚀是指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力侵蚀。6、溅蚀溅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

7、现象。它是在一次降雨中最先导致的土壤侵蚀。7、面蚀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凡是裸露的坡地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面蚀存在。根据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的不同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以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4 种。8、沟蚀沟蚀是指由汇集在一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9、细沟面蚀在较陡的坡耕地上,暴雨过后,坡面被分散的小股径流冲成许多细密小沟,这些细沟基本上沿着流线的方向分布,就像屋顶上一条条挂着的椽子,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群众形象地叫做“挂椽” ,这就是细沟

8、状面蚀。一般来说细沟状面蚀的沟深和沟宽均不超过 20cm,通过耕作措施即可以将其平复,并不需要特殊的土壤保持措施。10、浅沟侵蚀在细沟面蚀的基础上,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由小股径流汇集成较大的径流,既冲刷表土又下切底土,形成横断面为宽浅槽形的浅沟,这种侵蚀模式称为浅沟侵蚀。11、切沟侵蚀浅沟侵蚀继续发展,冲刷力量和下切力增大,沟深切入母质中,有明显的沟头,并形成一定高度的沟头跌水,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不妨碍耕犁通过,但已感到不便。由于耕犁作用,沟壑斜坡与坡面无明显界限。12、泻溜泻溜是指崖壁和陡坡的土石经风化形成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泻的现象。泻溜是坡地发育的一种方式。13、泥石流泥

9、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暴雨径流,又是在一定的暴雨条件下,受重力和流水冲力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14、滑坡当雨水渗透至土层底部,在不透水层或基岩上形成地下潜流。土体不断吸水增重,土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土体沿着一定滑动面发生的位移现象称为滑坡。15、冻融侵蚀冻融侵蚀是温度影响导致的侵蚀,主要是指温度在 0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冻融侵蚀在我国北方寒温带较为广泛。16、混合侵蚀混合侵蚀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主要类型有泥石流、石洪和泥流简述: 17、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及作用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于太阳

10、能,外营力作用的形式很多,但是从过程实质来看,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有:(1)水力:水力对土壤的侵蚀称为水力侵蚀,包括在降雨过程中,由于雨滴击溅地表作功而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地表径流冲刷表层土壤、母质及破碎基岩等固项物质所产生的一系列破坏地表的现象。水力对地表破坏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等因素。(2)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作用称为风力侵蚀和风化,风化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3)重力: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11、。重力侵蚀的发生,是与其他外营力,特别是在水力侵蚀及下渗水分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导致的地表物质移动。(4)热力:温度的影响导致的侵蚀主要指温度在 0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由于现代冰川的活动对地表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称为冰川侵蚀。(5)混合侵蚀力:混合侵蚀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侵蚀形式,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18、我国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我国土壤侵蚀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和植物侵蚀,具体见下表。土壤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形式 详尽的土壤侵蚀形式击溅侵蚀(溅蚀) 层状面蚀表面侵蚀(面蚀) 砂砾化面蚀

12、鳞片状面蚀水力侵蚀 细沟状面蚀浅沟侵蚀沟状侵蚀(沟蚀) 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山洪侵蚀 风力侵蚀 风蚀形式风积形式 陷穴重力侵蚀 泻溜崩塌滑坡 冻融侵蚀 冻拔、劈裂等冰川侵蚀 刮蚀、掘蚀、刨蚀等 泥流混合侵蚀 石洪泥石流 植物侵蚀 19、水力侵蚀的主要形式由于土壤、地质、地形、植被和水流作用的大小等差异,导致水力侵蚀产生多种不同的形式。(1)溅蚀:溅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它是在一次降雨中最先导致的土壤侵蚀。(2)面蚀: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凡是裸露的坡地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面蚀存在。根据面蚀发生的地质条

13、件、土地利用现状的不同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以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4 种。(3)沟蚀:沟蚀是指由汇集在一起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面蚀产生的细沟,在集中的地表径流侵蚀下继续加深、加宽、加长,当沟壑发展到不能为耕作所平复时,即变为沟蚀。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为侵蚀沟。根据沟蚀强度及表现的形态,沟蚀可以分为浅沟蚀、切沟蚀和冲沟蚀等不同类型。20、重力侵蚀的类型及成因以重力为主要外营力的侵蚀形式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等。(1)陷穴:陷穴是黄土地区存在的一种侵蚀形式。地表径流沿黄河的垂直缝隙渗流到地下,由于可溶性矿物质和细粒土

14、体被淋溶至深层,土体内形成空洞,上部的土体失去顶托而发生陷落,呈垂直洞穴,这种侵蚀现象称为陷穴。是先水力作用后为重力作用。(2)泻溜:陡坡上的土石岩体,受冷热、干湿和冻融的交替作用,造成土石表面松散和内聚力降低,形成于母岩体接触不稳定的碎屑物质。这种碎屑物质断续地顺着坡面向下泻落,在坡麓逐渐形成锥形堆积体。由黏土、页岩、粉砂和风化的砂页岩、片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构成的 35以上的裸露陡坡易发生泻溜。(3)崩塌:边坡上部岩土体被裂隙分开或拉裂后,突然向外倾倒、翻滚、坠落的破坏现象称为崩塌。有岩崩、土崩和山崩三类。崩塌主要出现在地势高差较大,斜坡陡峻的高山地区,特别是河流强烈侵蚀的地带。(4)滑坡

15、:发生的坡度一般在 12-32,在此范围内坡度越大,重力超过运动阻力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凹形的山坡上部最易产生滑动,在凸形坡相反。土壤的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及胶体化学性质,均对滑塌产生影响。 (课本 P100)21、风力侵蚀及发生风蚀必具备的条件风力侵蚀是指由于风的作用,使土粒脱离地表及其搬运和沉积的现象。在陆地上,发生风蚀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干燥的土壤,尤其是年降水量低于 200-300mm 的干旱地区的土壤;二是大风,只有在那些上至高空、下至地面的整个空间都有占主导地位风存在的地区,才能发生大规模的风蚀。22、影响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因素(课本 P126-138)气候、地形、土壤、地质和植

16、被等自然因素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基础和潜在因素,而人为不合理活动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极为密切,所有的气候因素都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一般来说,大风、暴雨和重力等是造成土壤侵蚀的直接动力,而温度、湿度、日照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植被类型、岩石风化、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等都有一定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降水是气候因子中与土壤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因子。(2)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面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分水岭与谷底及河面的相对高差以及沟壑密度等都对土壤侵蚀有很大的影响。径

17、流所具有的能量是径流质量与流速的函数,而流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径流深度与地面坡度,冲刷量随坡度的加大而增加,但径流量在一定条件下随坡度的加大有减少的趋势;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水力侵蚀强度依坡面的长度来决定。坡面越长,径流速度就越大,汇聚的流量也愈大,因而其侵蚀力就越强;坡向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影响土壤湿度、温度、植被状况等环境因子的不同,侵蚀过程也有明显差异,一般阳坡的侵蚀量大于阴坡。(3)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中主要是岩性和构造运动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岩性就是岩石的基本特性,包括岩石的风化性、坚硬性和透水性;新构造运动是引起侵蚀基准变化的根本原因。(4)土壤因素: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

18、,因此它的特性,尤其是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对土壤侵蚀有很大影响。(5)森林植被因素:水土保持林对地表径流和流量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从而降低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合对泥沙的搬运能力;水土保持林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而改变了土壤的抗蚀性。林地土壤可以形成大量的比较大的稳定性团聚体,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6)人为活动因素: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类活动才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以及得到防治的主导因素。人类可以加剧土壤侵蚀的活动,也可以在控制土壤侵蚀上起到积极作用。23、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见课本 P130-13224、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课本 P138)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

19、潜在条件,人类活动才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以及得到防治的主导因素。人类可以加剧土壤侵蚀的活动,也可以在控制土壤侵蚀上起到积极作用。人类加剧土壤侵蚀的活动主要是对植被的破坏,集中表现在对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面,如陡坡开荒、过渡放牧、乱砍滥伐森林、防火烧山等;热力控制土壤侵蚀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人们通过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可以对局部地形条件加以改变、改良土壤性状和改善植被状况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因害设防,通过合理综合配置防治措施,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合理利用土地前提下的土壤侵蚀控制体系,达到根治土壤侵蚀、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第五章名词:1 挡墙:又叫挡土墙,可防止崩塌、小规模滑坡及

20、大规模滑坡前缘的再次滑动。用于防止滑坡的又叫抗滑挡墙。2 拦沙坝:是以拦蓄山洪及泥石流沟道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 315 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3 淤地坝: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坝,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4 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是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山区、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5 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防冲坝、沙土坝、闸山坝等。简述:6 坡面治理工程措施的主要目的消除或减缓地面坡度,截短径流流

21、线,消减径流冲刷动力,强化降水就地入渗与拦蓄,保持水土,改善坡耕地生产条件,为作物的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条件。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梯田工程和沟头防护工程等。7 植物固坡措施及其类型植物可以防止径流对坡面的冲刷,在坡度小于 50 度的坡上,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崩塌和小规模滑坡。植树造林植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地表侵蚀,保护坡脚。主要措施包括坡面防护林、坡面种草和坡面生物工程综合措施。坡面防护林对控制坡面面蚀、细沟状侵蚀及浅层块体运动起着重要作用。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对防止浅层块体运动有一定效果。坡面种草的方法有播种法、覆盖草垫法、植饼法和坑植法等。坡面生物工

22、程综合措施,即在布置的拦挡工程的坡面或工程措施间隙种植植被。8 梯田的作用和类型作用:梯田是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产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梯田能够拦蓄水土流失,并且年年发挥作用,效益非常显著。梯田能够很好地拦截天然降水,以增加了土壤的蓄水供水能力,比坡耕地的墒情显著提高。修建梯田,对培肥土壤,提高粮食、经济作物产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分类:梯田按修筑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和波浪式梯田等几种类型。按田坎建筑材料分类,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和植物田坎梯田。按利用方向分类,有农用梯田、果园梯田和林木梯田等按施工方

23、法分类,有人工梯田和机修梯田。9 谷坊位置的选择的条件谷坊的主要目的是固定沟床,防止下切冲刷。因此选择坝址时应考虑以下条件:谷口狭窄;沟床基岩外露;上游有宽阔平坦的贮沙地方;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的下游修建谷坊;谷坊不应设置在天然跌水附近的上下游,但可设在有崩塌为先的山脚下。判断基岩埋藏深度,是选择谷坊坝址的重要依据之一。可根据以下初步估计:两岸或沟底的一部分有基岩外露时,则可估计沙砾层较薄。两岸及附近的沟底基岩外露,坝址处沟底虽被沙砾覆盖,仍可估计砾层较薄。沟底有大石堆积,基岩埋深一般较浅;沟底无大石堆积,基岩一般较深。沟底特别狭窄,成 V 字形的地方,沙砾层多较厚。坡度大的沟道上

24、游部分,一般基岩埋深不大。第六章名词:1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又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或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是在水土流失地区人工造林或飞播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与社会效益而采取的技术方法。2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以“防护林体系”体现区域的或中小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手段;以其他任何措施不可替代的生态改善功能完成着主导的生态建设作用;以多林种多树种的以木本植物群体为主的物质生产系统为区域或中小流域提供丰富的林业产品和物质财富。简述:3 水土保持林在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中的地位水土保持林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不仅

25、是一项以水土保持林特有的防护效益为理论依据的,其他任何措施不可取代的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又是一项具有巨大生产意义的重要的生产措施,因此,在山区和丘陵区不论从林地占有面积和空间,从发挥其调节河川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减免水旱灾害,以及最终改善生产条件方面,还是为开发山区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提供物质基础等方面水土保持林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土保持林对山丘区、特别是无林少林的水体流失地区,林业发展一是要发挥林业特有的生态屏障功能,二是要把林业作为山丘区一项骨干产业为当地提供多种林业产品,包括木材、燃料、饲料、干鲜果品及其他林特产品,显示其应有的社会经济功能。山区建设特点其所具有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生产传统规

26、定了山丘林业的屏障和林业产业两项重要功能。4 水土保持林体系在小流域内的总体配置原则在小流域范围内,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合理配置,要体现各个林种具有生物学的稳定性,显示其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流域治理持续、稳定、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目标和主要作用。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的组成和内涵,其主要基础是做好各个林种在流域内的水平配置和立体配置。所谓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坡面布局和合理规划。所谓的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合形成。根据林种的经营目的,要确定林种内树种、其他植物种及其混交搭配、形成林分合理结构,以加强林分生物学稳定和形成开发利用

27、其短、中、长期经济效益的条件。林种立体配置应强调的问题一是针对放在需要和所处立地条件而合理选择树种或植物种;二是根据选定的树种或植物种依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处理好植物种间的关系;三是林分密度的确定,除应考虑一般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外,还要注意林分将要防护灾害的需要以及所应用树种和植物种的特性。水土保持林体系在小流域范围内的总体配置原则,就是通过山丘区防护林体系各林种的水平配置、布局和各林种组成树种或植物种的立体配置,体现林种合理的林分结构,达到林分的生物学稳定性,获取在该立地条件下较高的生物产量,从而达到预期的生态经济效益。5 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措施在山地丘陵的水土流失地区进行水土

28、保持林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立地条件恶劣,北方的主要是干旱缺水;南方则是土壤瘠薄,部分地区也存在干旱。我国各地造林经验证明,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细致整地、合理密度、精细栽植、抚育管理等 6 项基本措施是水土保持造林的基本技术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关键是保证林木成活和提高其生长量的抗旱技术。适地适树,选择抗性强的树种。水土流失地区选择树种适合当地的立地条件,最关键的是抗性强,只有抗性强才能确保造林的成活率,造林成活后才能谈生长量问题。细致整地,改善立地条件。1)细致整地是保证造林成活和幼树成活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包括解决旱期土壤水分不足,改善以土壤水分为中心的生境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为提高造林

29、质量创造条件。2)采用科学的整地方法,蓄水保墒和防止水土流失。应用抗旱造林方法,采取科学栽植技术。水土保持林的造林方法,应当突出其抗旱技术措施。一般应以植苗造林为主。但是,一些先锋灌木树种可以采用直播造林方法,在阴坡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带,一些针阔叶乔木树种也可以直播造林。水土保持造林还应当采取一系列其他抗旱造林配套技术。加强抚育与保护,保证良好生长环境。幼林抚育包括除草松土、培土雍根、正苗、踏实、除萌、除藤蔓植物,以及对分蘖性强的树种进行平茬等,但重点是除草松土。营造混交林,提高生态经济功能。营造水土保持林,要以混交林为主。良好的混交林分,其生长量也较纯林高。第 7 章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名词:1

30、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指以保土、保水、保肥为主要目的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耕作措施。等高耕作:又称横坡耕作,是指在平面上沿等高线方向所实施的耕犁、作畦及栽培等作业。其特点是沿等高线垂直于坡度走向,进行横向耕作。2 沟垄耕作:这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耕作措施,即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和垄,在沟内和垄上种植作物或牧草,用以蓄水拦泥、保水、保土和增产。3 免耕法:也称零式耕法,是指不耕不耙,也不中耕,它是依靠生物的作用进行土壤耕作,用化学除草代替机械除草的一种保土耕作法。残茬与除草剂是形成免耕法的两个主要的,也是唯一的作业环节。4 间作:两种作物同时在一块地上间隔种植的一种栽培方法。5 套种

31、:在同一块地上,不同时间播种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当前作物未成熟收获时,就把后作物播种在前作物的行间。6 等高带状间作:就是沿着等高线将坡地划分成若干条地带,在各条带上交互或者轮流地种植密生作物与疏生作物,或牧草与农作物的一种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7 径流农业:从岗坡地汇集降水径流并用于农业生产,这就是径流农业。其基本要求是集水区来供应种植区足够的水量。简述:8 水土保持农业措施的概念及其意义 水土保持农业人措施是农地普遍应用的水土保持方法,功能在于加强土壤抗蚀条件,增强水分渗入土壤的能力,为作物蓄水。包括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栽培技术措施、土壤培肥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和符合农林业技术等。意义:9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按其作用的性质分为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耕作、半旱式耕作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留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覆盖、地膜覆盖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免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