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工程管理.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44057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溉工程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灌溉工程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灌溉工程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节 灌溉工程管理建国前,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限制,莱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特别是一遇干旱即减产歉收,基本属于雨养农业。建国后,在治水害兴水利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挖、引、蓄、调、拦等措施,兴建起一批灌溉工程,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基本条件,改写了靠天吃饭的历史。2002 年底,全市水利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达到 62.5 公顷,有效灌溉面积 59.6 公顷,旱涝保收面积 43.11 公顷,分别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 90%、85.8%和 62%。灌区工程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受益范围内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但是,在 80 年代前,由于灌区工程建设标准低和长时间受“

2、重工程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等社会因素影响,致使灌区配套和维修经费不足,产生了灌区工程难管理、用水无计划、供水不量测、水费难收缴等问题,严重影响灌区效益发挥。1982 年后,灌区采取计划供水,并逐步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明确责、权、利,管理效益逐渐改善。特别是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展,由单一为农业灌溉供水转向城镇生活、工业、农业供水兼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更大的效益。管理体制 莱西的灌溉工程主要分为水库灌区、引河灌区、固定扬水站、井灌 4 部分。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分别由县(市)、乡镇、村组织管理机构。2002 年,全市共有国营灌区 6 处,直接从水库引水的产芝水库东干渠灌区、西干

3、渠灌区、高格庄水库灌区、北墅水库灌区,实行库灌合一的管理体制,由水库管理局(所)统一管理灌区工作;引河与从水库引水结合的江家庄灌区、辇止头灌区实行同样的管理体制。其余灌区均由乡镇、村管理。水库、引河灌区下设管理所(站),主要任务是管理维护渠系、配水及水费计收。70 年代,为进一步搞好农田灌溉,发挥灌区效益,各灌区还相应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灌区管理事宜。80 年代前,人民公社时期的机电井、平塘所有权归生产大队所有,由生产大队统一管理,有的下放到生产队,由集体安排机手,报酬以工分计。80 年代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机电井、平塘管理形式有 5 种:一是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统管,统包

4、结合。村下设机电服务组,与村委签订合同,服务组织内部实行单井承包;二是大包干责任制,村委把井、机、具维修好,作价保值承包给机手,按单井出水量、机械性能、土地情况确定浇地范围,规定收费标准,承包者向村委交纳一定数量的折旧费,其余归承包者;三是招标承包,一般由承包者自备提水机具,水费收入归承包者;四是实行以田养井管理责任制,在机电井、平塘附近划给机手一定数量土地,作为管理报酬,机手只负责机、具管理和开机浇地,用户自己负担油、电费用,井、机、具的维修折旧费用仍由村委承担;五是机电井、平塘建成后,村负责维修管理,群众随便用水。90 年代后期实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后,机电井、平塘等小型水源工程

5、实施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使所有权和管理使用权发生变化,管理主体由村集体转向农民个体。渠系管理 莱西的灌区工程大部分建于 60、70 年代,已运行多年。80年代以前,灌区维修、改造不及时,工程日趋老化、退化,致使灌溉效益衰减。由于渠道失修,跑、冒、漏、阻、弃水较严重,渠系水利用率达不到 40%。1982 年后,由灌区管理单位统一负责,按受益乡镇浇地面积,定量定段把渠系整修和清淤责任落实到乡镇,任务落实到村庄。各乡镇建立灌区管理组织,主要负责统一抽调义务工,在灌溉前检查维修渠道,灌溉中沿渠巡查,使渠系水利用率有所提高。90 年代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逐步向灌区配套改造转移,特别是产芝灌区实

6、施了五期配套工程,高格庄、北墅水库两灌区也进行了系统整修,使灌区效益得到恢复和提高。到 2002年底,全市 6 处国营灌区中,干渠实有 18 条、长 181.7 千米,完好 144.57千米,其中防渗渠长 49.5 千米;支渠实有 102 条、长 333.5 千米,完好201.6 千米,其中防渗渠长 46.2 千米。渠系建筑物共有 2559 座,完好2345 座。灌溉管理 莱西的灌溉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花生、林果、蔬菜等。小麦一般需在越冬、返青、拔节、灌浆期灌水 24 次,净灌水定额750900 立方米每公顷,灌溉定额 22503300 立方米每公顷。夏玉米一般需在拔节、抽穗期灌水 12

7、 次。小麦冬灌一般在 11 月底至 12 月上旬进行,有利于提高地温、减少冻害,对促进小麦冬前生长、分蘖效果明显;春灌一般以 3 月中下旬至 4 月上旬地温 5OC 为宜,可促使麦苗返青拔节,对保证小麦穗数、增加粒数作用较大;灌浆水一般在 5 月上中旬进行,浇大水,促使籽粒饱满,并为套播夏玉米造好底墒。1964 年后,在洼涝盐碱地建成一批水稻田,进入 80 年代以后,灌溉水源紧缺,水田改为旱田。60 年代初,农田灌溉多为大水漫灌,每公顷灌溉水量高达 7500 立方米。70 年代后,随着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灌溉条件有所改善。在用水上,本着“干渠续灌,支渠轮灌,接近送远,照顾边缘”的原则,配

8、水到渠段、地片,灌溉秩序有较大好转。从 80 年代起,各灌区加强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管理,收效明显。1982 年后,开始推行统一配水,实行“水量预分,按亩配水,按方计费,预购水票,凭票供水”的办法,每次灌溉前以乡镇为单位提报用水计划,经管理单位综合平衡后,制定水量预分方案,下达供水指标。灌溉期间由乡镇、村自行管理,管理单位监督检查,出现了用水省、周期短、秩序好的局面。80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水资源紧张,国营灌区从以农业灌溉为主转向以工业和生活供水为主。2002 年,全市 6 处国营灌区供水总量为 1604 万立方米,其中灌溉用水 166 万立方米,工业与生活用水 1438 万立方米。当年实际灌溉面积 0.74 千公顷,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