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三明市建宁县濉溪河段,全长为 13.4 公里,濉溪属金溪水系,在袁庄注入金湖后,经将乐至顺昌,汇入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建宁县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景色优美,素有“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等美誉。二、设计任务与规模设计任务:本项目旨在于利用现状滨水自然基底、结合原有和设计防洪设施,对现有的河道进行整治提升,充分发挥建宁县的特色和文化,塑造一个集生态、安全、自然、科教、玩赏、休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走廊。设计规模:本项目起点位于建宁县渡头大桥,终点为建宁县高沙洲,改造设计河道总长 13.4
2、公里,本项目将结合建宁县的历史文化和现有的自然景观,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方式,对河道沿线景观进行综合整治,力求实现水系、道路和绿化三通,打造安全、生态、自然、优美的建宁县安全生态水系示范河段。3、相关规划及解读1.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市域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区定位为安全、生态、自然的示范河段。本项目属于建宁主要重大河道。根据区域规划要求,城市建设生态区应加强公园的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强化和提升生态功能。 设计将对区段进行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河道两侧设置滨水步道的同时进行生态 净化涵养,并对其中的农田耕地进行保护及提升。2.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
3、030 年)建宁县将大力促进红色旅游和客家祖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故项目将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延续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革命文化精神。3.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形成“一带、四廊、多斑块”的绿地系统结构。促进中心城区周边山体生态绿地相融,内外联动、共同交织渗透。(1)一带:纵贯濉溪溪河沿岸的滨河绿地。(2)四廊:四条连接建宁县城区绿色交通廊道,包括西部快速通道、东部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和江滨路。(3)多斑块:城区和组团之间的生态控制斑块。 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濉溪生态绿廊,连接濉溪水源保护区与下游河道。4.根据三明市城市总
4、体规划(2010-2030 年)中心城区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规划构建“一带、五楔、多廊道”的景观结构。(1)“一带”是指贯穿中心城区的沙溪景观带。(2)“五楔”是指依托城区周边的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绿地,构建五个大型山体景观绿楔。(3)“多廊道”指以道路或控制绿化带为依托,规划多个城市中心区节点和自然山体背景之间形成的景观廊道。根据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的规划定位,设计依托河道宜打造生态滨水型景观,串联区域内的生态节点,形成连续的生态绿色链条,同时满足周围人们郊野游憩、休闲、亲水等功能需求。4、基地分析(1)溪水项目区域内部分区段水源保护较为完整,水质干净清冽,部分区段有存在河道垃圾
5、漂浮、堆积现象,河道边有农业种植区存在农业污水直排,水质较差。(2)河滩项目区域内有部分河滩保留自然河滩,完整性较强,周边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肌理良好;部分河滩裸露杂乱现象,生态肌理凌乱。(3)重点改造节点现状5、SWOT 分析(1)优势(strength)该项目区域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资源丰富。(2)劣势(weakness)该项目区域内部分河段水源条件差,河道景观杂乱,现状生态景观单一脆弱,滨水可达性较差,水环境缺乏治理现象。(3)机遇(opportunity)该项目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保护和建设安全生态水系势在必行。(4)威胁(threats)该项目恢复生态秩序
6、难度高;综合治理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协调难度高。6、设计构思(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4.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5.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 431-2008;6.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建设部,GB50286-2013)8.河道整治规划设计规范(水利部,GB50707-2011)09.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 431-200810.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2.三明市城市总
7、体规划(2010-2030 年)13. 其它相关国家、省、市规划与建设的法规条例、规范标准。(2)设计原则1. 整体性原则;空间的整体性、功能布局的整体性、构筑小品造型的整体性、滨水空间的整体连续性、人行交通路线的整体性。2.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场地现状地形、地貌、植被特色,合理布局、营造特色。3.以人为本原则;功能、现代、生态三结合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强调滨水环境的可达性、舒 适性、参与性、娱乐性。4.生态性原则;以植物生态群落的演替为原则,采取整体性、连续性的手法营造片区的植物生 态环境系统,构建“可生长”的滨水生态环境。5.经济性原则;因地制宜进行分区规划设计,尽量采用乡土材料,合理设置
8、设施,降低工程造价。(3)设计目标构建城市人居回归乡野自然,自然生态反哺人居空间的滨水生态综合体,串联城 市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和平衡,构建濉溪流域生态和谐。通过综合整治、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滨水同行、休闲游憩、康体健身于一体的濉溪溪生态综合体。(5)设计元素 (6)设计手法人们在享受城市绿化的同时,相比以往更加重视环境的保健功能。尽可能的结 合人类的感官系统,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本案利用人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综合作用,从而产生对 滨水环境的体会。利用五感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集中起来,投设在环境之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7)设计策略1.河水整治改善提升改善河水
9、主要是为了使项目区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量满足生态 需求,使河道水流满足感官要求的同时兼顾使用功能。具体措施包括净化水质和保持流量两大部分。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生态涵养、曝气复氧等生物净化措施改善河流水质 ;保持 流量主要通过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措施解决河道水流不畅、水量不足的问题。存在严重点源、面源污染的河段,应由相关责任部门提出水环境综合整治、点 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作为改善河水的前提和基础。项目中结合濉溪的实际情况,共采取包含点源、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涵养等三种措施。首先,面源生态净化措施建议 在近远期的水系连通综合整治中,可实行多尺度的水质处理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在河流交汇处建造具有
10、一定观赏性的水质处理设施以净化来自支流的污染物;以水 质检测数据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在滩地上种植具有净化相应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及 低矮乔木灌木,形成生态净化区;利用现有的浅滩作为净化措施来处理浮于河流表 面流的污染;通过生态净化的方式来保障河流的可持续的生态功能,实现河水的自 我稳定、自我净化、自我循环。其次,点源治理措施建议 建议东牙溪两岸居民带完善截污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纳管,提高截污率,减少污水流入河道,改善东牙溪水质。最后,生态涵养措施建议 依据场地现状,建议在流速较缓或有大面积滩地的河段种植水生植物,系统修复滩地植被,形成涵养区,河水在涵养区内经较长时间的缓慢流动、贮存,通
11、过微 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的代谢活动,使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污水得到净化。作为仅处于预处理阶段的生态涵养区往往种植挺水或浮叶植物,由于水生植物的作用而具有更高的污染物去除效率。2.河道生态环境提升丰富河道空间的生态多样性,提升绿化景观,通过对河滩的改造处理,恢复自然生态的河滩,打造多元化的空间。3.河滩修复生态植被涵养带:利用原有水系、滩地构建涵养净化带,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涵养净化功效,有针对性的在淌水滩地上种植具有净化水中超标氮磷的水生植物以及低矮乔灌木,形成生态净化带和涵养带;或利用现有条件较好的浅滩作为净化措施来处理浮于河流表面的污染物和水中超标的物质。通过生态净
12、化的方式来保障河流的可持续生态功能,实现河水的自净化,自循环。4.植物配置设计植物配置上根据不同水位进行多层次复合式设计,区域内部,枯水位以下配置沉水植物,枯水位至正常蓄水位配置挺水植物,正常蓄水位以 上配置湿生植物,局部配置中生植物,并且各类植物均针对性地选择氮、磷净化效 果好、抗冲性较强的品种。7、总体设计(1)设计布局:一溪:建宁县濉溪,规划设计长度 13.2km;两带:东、西两侧滨水景观带;四区:自然生态涵养区、清新花香廊道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生态休闲观光区。1.自然生态涵养区规划设计面积:约 7.95 公顷,主要打造自然、生态的河岸线,结合环境整体优化,统一协调,满足生态水系对河畅、水清、岸绿、生态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