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涵体复性方法:一个有效的、理想的折叠复性方法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活性蛋白质的回收率高;正确复性的产物易于与错误折叠蛋白质分离;折叠复性后应得到浓度较高的蛋白质产品;折叠复性方法易于放大;复性过程耗时较少。 (即回收高,易分离,浓度高,易放大,耗时少。 )1. 透析、稀释和超滤复性法:这三种方法是最传统也是应用最普遍的蛋白质折叠复性方法,复性活性回收率低,而且难于与杂蛋白分离。透析法耗时长,易形成无活性蛋白质聚集体;超滤法在膜上聚集变性(不可逆变性) ,易造成膜污染;稀释法(直接加入水或缓冲液,放置过夜,缺点是体积增加较大,变性剂稀释速度太快,不易控制)处理量太大,不利于工业放大。2. 凝胶过
2、滤层析复性凝胶过滤层析复性又称体积排阻复性(SEC),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层析技术。与常用的稀释复性法相比,凝胶过滤层析复性能在高的起始蛋白浓度下对蛋白进行复性,活性回收率较高,同时又能使目标蛋白得到一定程度的纯化。凝胶过滤复性时,除了蛋白质在胶粒中的传质和扩散外,蛋白质与介质之间并不发生其它任何作用。复性过程始终发生在溶液中。蛋白质在伸展状态中,每个蛋白质分子的伸展状态都会有差别,而不同伸展状态的蛋白质分子在凝胶颗粒内部扩散所受到的限制也不相同,有的会扩散入颗粒内部深一些,有的会浅一些,这使不同伸展状态的蛋白质分子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这样蛋白质分子问相互作用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从而起到一定抑制凝集
3、的作用;即使发生了部分凝集,凝集的蛋白质会附着在胶粒上,而不随着溶液向下运动,这样后面的变性剂可以赶上凝集的蛋白质,使其重新溶解并变性;并且在凝胶过滤中脲等变性剂脱除得相对较慢,这对有些蛋白质的复性是有利的。在普通凝胶过滤中,变性剂和还原剂的脱除(?)虽较稀释复性慢,但变性蛋白质仍会经历变性剂浓度突然变化的过程。脲梯度复性是样品上柱前用复性缓冲液平衡柱子,接着使变性剂浓度递减(如从6M 盐酸胍或 8M 尿素下降到复性缓冲液中预先确定的变性剂的浓度) 。此法为蛋白质复性提供了一个较温和的环境,实现了线性去除变性剂,对高浓度变性蛋白质的复性效果十分显著。对初始浓度为17mgml 的还原变性溶菌酶,
4、在 40min 内可以得到高达 9O%的活性回收率。此外在脲梯度 SEC 的基础上发展了 pH 和脲浓度双梯度 SEC 法用于蛋白复性,效果很好。在 SEC 复性的基础上设计的连续基质辅助蛋白复性系统能使变性蛋白定量地转换成复性的天然态蛋白。此复性方法能够将复性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聚集体再次复性,使蛋白最大程度地得到回收。伴侣溶剂塞(Chaperon solvent plug)SEC 复性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变性蛋白进入柱顶端之前发生沉淀这一问题。此外,抗体、小分子添加剂如 L 一精氨酸和环糊精等共价结合到 SEC 固定相上也可能会提高某些蛋白的复性效率,同时又能使这些物质得以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
5、本。3. 高蛋白浓度下的复性方法:一个成功的复性过程在于能够在高蛋白浓度下仍能得到较高的复性率。一个方法是把变性蛋白缓慢连续或不连续地加入到复性液中。在两次蛋白加入之间,应有足够的时间间隔使蛋白质折叠通过了易聚集的中间体阶段。这是由于完全折叠的蛋白通常不会与正在折叠的蛋白一起聚集。第二种方法是用温度跳跃策略。变性蛋白在低温下复性折叠以减少聚集,直到易聚集的中间体大都转化为不易聚集的后期中间体后,温度快速升高来促进后期中间体快速折叠为蛋白的天然构象。第三种方法是复性在中等的变性剂浓度下进行,变性剂浓度应高到足以有效防止聚集,同时又必须低到能够引发正确复性。4. 添加促进剂的复性方法:包涵体蛋白质
6、折叠复性促进剂的促进作用可以分为:稳定正确折叠蛋白质的天然结构、改变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稳定性、增加折叠复性中间体的溶解性、增加非折叠蛋白质的溶解性。通常使用的添加剂有:a) 共溶剂:如 PEG600020000,通过与中间体特异的形成非聚集的复合物,可以阻止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机会,减少蛋白质的聚集;b) 去污剂及表面活性剂:如 Trition X-100、CHAPs、磷脂、磺基甜菜碱等对蛋白质复性有促进作用,但它们能与蛋白质结合,很难去除;c) 氧化-还原剂:对于含有二硫键的蛋白,复性过程中应加入氧化还原体系,如GSH/GSSG、DTT/GSSG、DTE/GSSG 等,氧化还原系统通过促进不
7、正确形成的二硫键快速交换反应,提高了正确配对的二硫键的产率;d) 小分子的添加剂:如盐酸胍或尿素、烷基脲、碳酸酰胺类等,都可阻止蛋白聚集,它们的作用可能为:稳定蛋白的活性状态、降低非正确折叠的稳定性、增加折叠中间体的稳定性、增加解折叠状态的稳定性。e、0.40.6M L-Arg:L-Arg 能使得不正确折叠的蛋白质结构以及不正确连接的二硫键变得不稳定,使折叠向正确方向进行,可大幅度地提高包涵体蛋白质的折叠效率。e) 添加分子伴侣和折叠酶:分子伴侣是指能够结合和稳定另外一种蛋白质的不稳定构象,并能通过有控制的结合和释放,促进新生多肽链的折叠、多聚体的装配或降解及细胞器蛋白的跨膜运输的一类蛋白质。
8、折叠酶有二硫键异构酶、脯氨酸异构酶等。分子伴侣和折叠酶都能在体外调节蛋白质的正确折叠,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但这类蛋白在折叠复性后要除去,而且十分昂贵,因此采用可回收利用的方法如固定化法为好。f) 人工伴侣(new):为模仿分子伴侣而发展的一种方法:首先,变性蛋白被复性液中的去污剂捕获,形成蛋白- 去污剂复合体,复合体的形成抑制了蛋白的聚集,然后加入环糊精从复合体中去除去污剂,使得蛋白质正确折叠。g) 单克隆抗体(new):待折叠复性的蛋白质的抗体可有效协助复性,但只限于此蛋白才能获得明显的助折叠作用。h) 其它:多聚离子化合物如肝素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复性,具有稳定天然蛋白质的作用;甘油可以增加
9、黏度,减少分子碰撞的机会,减少错配以提高复性效率;适量的盐浓度可以降低某些带电基团间的斥力,有利于蛋白质的折叠;辅助因子、短链醇、高渗物等能有效的降低聚集体的形成,对蛋白有稳定的作用。5. 液相色谱( LC)复性法:液相色谱是一种最有效的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已成为基因重组蛋白质纯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现有报道,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IC) 、离子交换色谱( IEC) 、凝胶排阻色谱( SEC) 、亲和色谱(AFC)已成功的对变性蛋白进行了复性。与传统的稀释法和透析法相比,液相色谱复性的优点是:a) 在进样后可很快的除去变性剂;b) 由于色谱固定相对变性蛋白质的吸附可明显的减少、甚至完全消除变性蛋白质
10、分子在脱离变性剂环境后的分子聚集,从而避免了沉淀的产生,提高蛋白质复性的质量和活性回收率;c) 在蛋白质复性的同时,可使目标蛋白质与杂蛋白分离达到纯化的目的,使复性和纯化同时进行;d) 便于回收变性剂,降低废水处理成本4 种色谱法,SEC 的分离效果是 LC 中最差的,盐酸胍会在 IEC 柱上保留,与蛋白一起洗脱下来,AFC 使用范围窄、所需时间长、价格昂贵,HIC 是其中较为理想的。变性蛋白在 HIC 上的复性机理为:当蛋白质、变性剂和杂蛋白进入 HIC 系统后,由于变性剂在柱子上的作用力较弱,变性蛋白质的作用力较强,变性剂首先同变性的蛋白质分离,随流动相一起流出色谱柱,又因 HIC 固定相
11、能提供较常法高出十至数百倍的能量,在变性蛋白质被 HIC 固定相吸附的同时瞬时除去以水合状态附着在蛋白质表面和与固定相表面接触区域的小分子,而蛋白质的特定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与 HIC 固定相表面作用以形成区域立体结构,接着形成折叠中间体,随着流动相的不断变化,变性蛋白质不断地在固定相表面上进行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并在此过程中逐渐被复性,形成与天然蛋白质构象相同的蛋白质,并流出色谱柱。HIC固定相是从高盐溶液中吸附变性蛋白质,且与变性剂瞬时分离,不仅大大降低了蛋白质间的聚集作用,还因固定相在分子水平上为变性蛋白提供里很高的能量,使水化的变性蛋白质瞬时失水,并形成局部结构以利于蛋白质从疏水核开始
12、折叠。HIC 在蛋白质复性的同时还能与其它杂蛋白进行很好的分离,且 HIC 柱便宜、快速,故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还原剂的去除: 还原剂一般和变性剂的去除一起 慢慢的氧化去除,使二硫键慢慢形成。但是由于二硫键的形成并不是蛋白质正确折叠所必须的,可以考虑在变性剂完全去除之后,在去除还原剂使已经按照正确的结构相互接近的巯基间形成正确的二硫键。 常用的氧化方法有: 空气氧化法:在碱性条件下通空气,或者加入二价铜离子,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缺点是不易控制氧化还原电势。 氧化还原电对(redox):常采用 GSSG/GSH,通过调整两者的比例来控制较精确的氧化还原电势,也可以在添加了还原剂如 BME、DTT
13、的增溶液中直接加入 GSSG,如:5mMGSSG/2mM DTT=GSH/GSSG(1.33/1)。复性效率及检测:复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与蛋白质复性的过程控制相关外,还很大程度上与蛋白质本身的性质有关,有些蛋白非常容易复性,如牛胰 RNA 酶有 12 对二硫键,在较宽松的条件下复性效率可以达到 95%以上,而有一些蛋白至今没有发现能够对其进行复性的方法如 IL-11,很多蛋白的复性效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一般说来,蛋白质的复性效率在 20%左右。影响复性效率的因素有蛋白质的复性浓度,变性剂的起始浓度和去除速度、温度、pH、氧化还原电势、离子强度、共溶剂和其他添加剂的存在与否等。根据具体的
14、蛋白性质和需要,可以从生化、免疫、物理性质等方面对蛋白质的复性效率进行检测。 其效果检测方法如下:1. 凝胶电泳:一般可以用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变性和天然状态的蛋白质,或用非还原的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有二硫键的蛋白复性后二硫键的配对情况。 2. 光谱学方法:可以用紫外差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性光谱(CD)等,利用两种状态下的光谱学特征进行复性情况的检测,但一般只用于复性研究中的过程检测。 3. 色谱方法:如 IEX、RP-HPLC、CE 等,由于两种状态的蛋白色谱行为不同。 4. 生物学活性及比活测定:一般用细胞方法或生化方法进行测定,较好的反映了复性蛋白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 不
15、同的测活方法测得的结果不同,而且常常不能完全反映体内活性。 5. 黏度和浊度测定:复性后的蛋白溶解度增加,变性状态时由于疏水残基暴露,一般水溶性很差,大多形成可见的沉淀析出。 6. 免疫学方法:如 ELISA、WESTERN 等,特别是对结构决定簇的抗体检验,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蛋白质的折叠状态。注意事项:1. 最适 pH 值范围为 8.0-9.0 之间;2. 温度适宜选择 4;3. 复性过程蛋白浓度不宜过大,一般为 0.1-0.2mg/mL;4. 复性时间一般为 24-36 小时(过夜?) ; 5. 低分子化合物 如 L-Arg 有助于增加复性中间产物的溶解度;脲、盐酸胍、烷基脲、以及碳酸酰胺类
16、等,在非变性浓度下是很有效的促进剂,都可阻止蛋白聚集;Tris 对蛋白质复性有促进作用;EDTA 可以防止蛋白降解;6. 氧化还原体系,如 GSH/GSSG、DTT/GSSG、DTE/GSSG 等.;7. 首先要获得较高纯度的包涵体; 8. 包涵体溶解要彻底,一般应使溶解液体量较大,不要怕蛋白被稀释,要有助溶措施;9. 透析前后均要离心; 10. 透析不能太快;11. 纯化的最佳条件要摸索; 12. 包含体要彻底洗涤干净,洗涤液中加入适量 Triton-X100; 13. 包含体溶解后装入透析袋在复性液中复性; 14. 复性完毕在低浓度的缓冲液中连续缓慢透析 12-24h ;15. 复性率的测
17、定时要据变性蛋白和非变性蛋白的光学性质不同测定16. TritionX100、SDS 这一类去垢剂最后不易去除,在制药行业中一般不允许采用。用 Triton 洗涤有些包涵体效果不是很好。包涵体洗涤是纯化极为重要的一步,改变培养条件,再洗涤包涵体,有时可以在上柱前已经只剩下 3-4 条杂带,这样后续的纯化就很方便了。2. 常见问题:1. 对于尿素和盐酸胍该怎么选择? 尿素和盐酸胍属中强度变性剂,易经透析和超滤除去。它们对包涵体氢键有较强的可逆性变性作用,所需浓度尿素 8-10M,盐酸胍 6-8M。尿素溶解包涵体较盐酸胍慢而弱,溶解度为 70-90%,尿素在作用时间较长或温度较高时会裂解形成氰酸盐
18、,对重组蛋白质的氨基进行共价修饰,但用尿素溶解具有不电离,呈中性,成本低,蛋白质复性后除去不会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以及溶解的包涵体可选用多种色谱法纯化等优点,故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盐酸胍溶解能力达 95%以上,且溶解作用快而不造成重组蛋白质的共价修饰。但它也有成本高、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沉淀、复性后除去可能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和对蛋白质离子交换色谱有干扰等缺点。2. 怎样洗涤包涵体? 通常的洗涤方法一般是洗不干净的,可以先把包涵体用 6M 盐酸胍溶解充分,过滤除去未溶解的物质,注意留样跑电泳,然后用水稀释到 4M,离心把沉淀和上清分别跑电泳,如此类推可以一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可以找到一个合适去除杂质
19、的办法,其实这就是梯度沉淀的方法,比通常的直接洗脱效果好。 3. 8M 尿素溶解的包涵体溶液应如何保存? 在 4 度放置半个月,都没什么问题 。在室温放置超过 48 小时,可能会对目的蛋白有影响,因为尿素在碱性条件下可使一些氨基酸酰基化,所以早些处理 BI 溶液比较好。4. 包涵体复性有什么原则?低浓度,平缓梯度,低温。5. 复性时的蛋白浓度是? 一般使用浓度为 0.1-1mg/ml,太高的浓度容易形成聚体沉淀,太低的浓度不经济,而且很多蛋白在低浓度时不稳定,很容易变性。6. 复性中蛋白析出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处理?出现蛋白析出,肯定是条件变化太剧烈了。复性应该采取复性液浓度和 PH 值逐渐变化的方法,例如根据包涵体的溶液成分,每隔 1 个 PH 或浓度值配置一种溶液,逐步透析到正常。此外透析时必须浓度极低,条件温和,使蛋白质能够正确折叠。但是复性的比率应该很低。若加变性剂尿素可加到 2M,盐酸胍可加到 1-1.5M; 另外可将甘油浓度增加,范围可在30%,且在复性样品中也可加适量甘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