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与学说重点.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63887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流派与学说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流派与学说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流派与学说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流派与学说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流派与学说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家一:孙思邈 1、生平:初唐。2、著作:千金要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千金翼方3、学术理论:大医精诚论。强调医德。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4、学术理论之养生论述:养性和养老,即养生之道和老年保健。养生之道:抑情节欲“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依时摄养内视和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食宜、食养、食疗:为了避免酸咸过度,有伤于人,他还主张“学淡食” ,朱丹溪“茹淡” 。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 “善养性者线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服食、服水养老:老年人的养性及

2、老年人的防治。5、学术理论之脏腑虚实寒热辨证:每一脏、每一腑都有“实热”和“虚寒”证,而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实” “俱虚” “俱实热” “俱虚寒”肝湿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胆腑实热- 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温胆汤。6、伤寒温病方论: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处方用药重在化裁,汗吐下三法为祛邪大法,开表里双解之法。为后世医家开启了扶正攻下和滋阴润下的法门

3、。重视瘟疫,详论防治。首先他把瘟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重视“辟温” ,屠苏酒、太乙流金散、雄黄散、辟温病粉身散、治瘴气方。详载了四时五脏阴阳毒的病名病机及证治:春三月“青筋牵病” ,属肝腑藏温病阴阳毒,以发热、项直、背强为特点;夏三月“赤脉奋病”心腑藏温病阴阳毒,发热、战掉惊动、口开舌破;秋三月“白气狸病”肺腑,体热生斑,或暴嗽呕逆、气喘引饮。冬三月“黑骨温病”肾腑,里热外寒,恶寒引饮,胸胁腰部疼痛。四季“黄肉随病” ,脾腑,隐隐发热、不相断离、头重颈直、皮肉强痹。7、中风治疗经验:内外两方面。外:脏腑受外来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大小续命汤内:劳心烦神、嗜欲杂念

4、、摄养不慎。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本虚为精气之亏,标实为痰火之盛。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息风清热养液。8、虚损的治疗经验:强调内因。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补虚方面重视心肾两脏,补益心气用妊娠、甘草、茯苓、五味子、远志。滋养肾脏,侧重在血肉补精和温润益精。前者用牛髓,羊髓,羊肾,羊肚,鹿茸等,后者用地黄,菟丝子,山萸、杜仲、远志、麦冬等。治疗的法则: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温相济【温阳散寒为主,济以苦寒清火;甘寒养液为主,济以辛温开滞;温补精气,济以养阴清热】 ,劳则补子。9、血证治疗经验: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治疗【消瘀,凉血,清热】 ,犀角地黄汤初载于此。虚劳吐血,在

5、扶正的同时,亦重视消瘀,胸腹疼痛则为用消瘀药物的重要指征。10、备急、解毒:卒死-灸人中;五绝- 半夏末吹鼻,溺水不醒- 灸脐中。11、方剂学成就:集方剂之大成:千金要方方剂 5300.化裁发展古方: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汤、羊肉当归汤、羊肉杜仲汤、羊肉生地黄汤、羊肉桂心汤等组方配伍特色:大而有法,杂而有方。医家二:钱乙 1、字仲阳。 伤寒论指微 婴孺论 。 小儿药证直诀 较全面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五脏辨证及小儿常见疾病论治方法。记载了 120 首方剂,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二【学术理论】1、明析儿科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特点:全而未壮,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病理特

6、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禁妄攻误下。小儿病虽有非下不可之证,亦必“量其大小虚实而下之” ,并在下药之后,常用益黄散等和胃之剂以善其后。2、发展儿科诊断方法:首先归纳出儿科病症六种常见脉象: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出现赤色为热象。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色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着肾虚。3、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

7、,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黒陷【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肾气实】 。治则:盛即下之,久即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雨露散;脾气虚-益黄散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葶苈丸;肺气虚-阿胶散肾虚用地黄丸。 钱乙的五脏证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五脏之间可以相兼为病。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辨别五脏相兼病证的虚实,判断其预后,以及采取相应的治法,这是一大特点。 “视病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结合四时气候。三【治疗经验】1、

8、疮疹:病因:外感天行,内蕴热毒。 辨证:呵欠顿闷归属于肝,时发惊悸归属于心,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归属于脾,面燥腮赤、喷嚏归属于肺,水疱归属于肝,脓疱归属于肺,斑归属于心,疹归属于脾,疹痘黒陷归属于肾。预后:疮疹属阳,出则为顺。若一发便出者,必重也;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若疹青干紫陷,患儿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或米谷及泻乳不化等,为逆证。疹黑陷,耳发热,也是逆证。治疗原则: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宜解毒。方药:紫草散;疹出不快,热盛昏睡-抱龙丸;疮疹黒陷-百祥丸、牛李膏;入眼成翳-羊肝散、蝉蜕散 2、惊风

9、:急惊风:心肝热盛则风行,由外感热邪或素蕴痰热,或伤食积滞或惊恐引起。慢惊风多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脾虚无阳。急惊合凉泻- 泻青丸,泻心汤,导赤散,利惊丸,抱龙丸,地黄丸。慢惊合温补-宣风散,钩藤饮子,羌活膏,使君子丸,益黄散,白术散,调中丸。3、疳证: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治疗:首先顾护脾胃,五脏诸疳,可依本脏补其母给与治疳药,同时常以补脾、磨积、安虫等法随证使用。四【制方特色】1、用药务必求柔润。应时时以顾护阴液为要,如金匮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之燥成地黄丸。2、力戒呆补峻攻。在祛邪务尽的原则下,力求攻不伤正,补不滞邪,或消补兼施,以通为补。如

10、泻中有补的阿胶散,用阿胶养阴补肺,粳米甘草培土生金,马兜铃牛蒡子化痰宣肺。3、注意升降气机:治脾病注重升举清阳,治胃病重视降其逆气。创制白术散、藿香散。4、善于化裁古方。四君子汤加陈皮,呈调理脾胃,培土生金的常用方异功散。芍药四物汤化裁为升麻葛根汤。5、创制简便成药。简便救急,寓猛于宽,药饮多样。医家三:刘完素一、 【简介】1 、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 2、代表著作:素问病机原病式最主要的医学著作。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 医方精要宣明论临床著作。南方的和剂局方 “南局北宣”三消论消渴 消中 肾消二、 【学术理论】1、脏腑六气病机说:脏腑本气

11、: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本气虚则:温 清 寒 燥 热。2、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 玄府气液说 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 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 ,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 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 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是刘氏最基本的学术观点 3、亢害承制: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 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这是黄帝内

12、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 “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治疗上泻其过亢之气,以治其本,不可被假象所迷惑。4、 【 主火论】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刘完素在论述病机时,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说,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风与火热:风可助火,火热可生风,风与火热相兼为病,清凉治之。湿与火热:积湿可生热,湿热可以互生,二者亦可相兼为病,辛苦寒药。燥与火热:燥多与热同化,常与风火相兼为病。

13、寒与火热: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可使阳气郁结,不能宣散,化生火热之证。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阳动阴静,故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治疗上重视“养肾水,胜心火”六经传受皆为热证。认为伤寒病只有表里之分,没有寒热之别,表证用汗,里证用下,半表半里宜和解,在上则通之,在下则泄之。三【治疗经验】1、治热病善用寒凉。把解表法从辛温走向寒凉,是 千金方后热病治疗的又一发展,对温病做出贡献。表证:辛凉或甘寒之剂解表。甘草,滑石、葱豉。凉膈散,天水散。表里同病:宣通怫热郁结为主,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茵陈汤;表证兼有内热者,表里双解代表方防风通圣 散、双解散里证:表证已解,里热郁结,汗出而

14、热不退者,用下法。2、精于辨证,合理用药。 三消论中把消渴分为三类:消渴:饮水多而小便多者;消中: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消瘦者;肾消: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3、重视降心火,益肾水。以养阴退阳。治疗瘖痱代表方:地黄饮子。4、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创制治痢疾方芍药汤,以行气血,导积滞,清湿热。医家四:张元素一、 【简介】1 、字洁古。2 、著作:医学启源 珍珠囊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家珍3、易水学派:张元素重视扶养脾胃的思想,给李杲的脾胃学说很大的影响。传张氏之学者,有李杲,王好古,罗谦甫、张壁。二、 【学术理论】1、总结脏腑辨证理论。

15、包括个脏腑的生理、虚实寒热脉证,演变和预后、常用药。2、探讨遣药制方理论:重视药物的气味厚薄和升降沉浮 制定药类法象: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阐发苦欲补泻,重视脏腑苦欲和虚实用药: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肺大肠,胃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注重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a、葛根通行足阳明之经,细辛治少阴经头痛如神,香白芷治手阳明头痛,通行手足阳明经 b、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柴胡泻肝

16、火,黄连佐之,黄柏泻膀胱火。c、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少阳胆、三焦经病,在上用柴胡,在下用青皮;阳明胃、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肺经病,用白芍药;少阴心、肾经病,用知母;厥阴肝、包络经病,在上用青皮,在下用柴胡。六气内淫制方大法:拟订风、暑、湿、燥、寒五种制方原则,同时善师古方而创新方。用药要旨:药类法象 3、注重扶养脾胃:扶养为主,祛邪为辅。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土实泻之,方法有泻子、吐、下;土虚补之,方法有补母、补气、补血;本湿除之,方法有燥中宫、洁净府;标湿渗之,开鬼门。三【治疗经验】1、随证治病用药。2、解利外感:防风为

17、君,甘草白术佐之。3、治伤寒热食物:伤冷物以巴豆为君,热物宜大黄为君 4、治疗泻痢水泄: 5、治疗疮疡经验。6、治目疾经验。医家五:李杲一、 【简介】1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 2、代表著作: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兰室秘藏 二、 【学术理论】1、论述脾胃: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也”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虚弱的原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三【治疗经验】1、阐发内伤热中证。 【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 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是指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 ,内燔上

18、冲,以脾胃气虚症状(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和火热亢盛上炎的症状( 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病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a、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b、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c、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d、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劳役过度 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症状:a、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 卧、气短精神少等 b、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 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 热 治疗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 补中益气汤

19、白术,升发阳气升麻、柴胡,桔皮导气,当归行血养血和血,流通 2、制方遣药特点:重视升降浮沉之理。补益脾胃,升发元气,潜降阴火。脾胃虚弱,随时为病,故当随病制方:长夏-清暑益气汤。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肺之脾胃虚-升阳益胃汤;脾胃气衰心火亢盛之内障-圆明内障升麻汤。经水暴崩 -黄芪当归人参汤。忌寒凉淡渗及辛热之品,以免重泻阳气,更助阴火,提出温食、减食、美食,强调省言养气,安养心神,助阳气恢复。主张“小役形体” ,使胃气和药力借以运转升发。对元气与火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 “火与 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创制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

20、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 李杲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有何区别?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 系失调所致。脾胃受损,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为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 李杲甘温除热法:李杲认为,治疗内伤热中证,用甘温之药可补益脾胃,升其阳气,从而达到使阴火戢敛的目的,即“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所谓甘温除热法。补中益

21、气汤为其代表方,如少加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之伏火;若烦扰不止,则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若气浮心乱,则用朱砂安神丸镇固之。但只需适可而止,否则会使病情复杂化。医家六:张从正 1、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私淑刘河间。 “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起效” 。2、 儒门事亲3 、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汗吐下三法。二、 【学术理论】即邪气致病说。1、论病首重邪气。论病观点: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天邪发病,多在乎上,

22、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3、贵于血气流通: “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以祛邪为首要。三【治疗经验】1、祛邪三法:汗吐下。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适应范围: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多宜汗法。内服方药加外治发汗:水疗,澡浴,导引按摩砭刺出血。辛凉辛温忌宜方面有研究。 【出血疗法】:出血量多、砭刺次数多、刺激量大、刺血部位多,多用针,磁片。砭刺出血有循经取穴砭刺、病灶局部砭刺、鼻内弹刺砭刺出血

23、三种。 “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出血较发汗收效更为迅速。出血疗法有发汗、清窍行壅、泻火解毒消痈、调节经脉气血盛衰等功效。刺血之后,须忌食兔鸡猪狗及酒醋湿面、动风生冷之物,并注意情志调摄,不忧忿劳力等。凡邪气在上者,皆宜吐法。除内服药物外,还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内服药:伤寒头痛瓜蒂散,杂病头痛葱根白豉汤,痰实积滞,瓜蒂末,两胁肋刺痛,独圣散加全蝎梢,发狂,三圣散。张氏用吐法甚为审慎,每先予小剂,不效则逐渐加量,并用钗股、鸡羽探引,不吐可饮齑汁。凡具有下行作用的,都属于下法。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癥

24、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不存焉” “下者,是推陈致新也” 。寒药泻下首选调胃承气汤及大小陷胸汤、桃仁承气汤、大柴胡汤;凉下有八正散、洗心散、黄连解毒散;温下无忧散,十枣汤;热下有煮黄丸、缠金丸;峻下有舟车丸,浚川散 急则用汤,缓则用丸。2 、食疗补虚:“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补法特点: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药;认为邪积未去而先议补,则无异于以粮资寇,其慎于用补,是避免助邪伤正;对“脉脱下虚,无积无邪”的虚证病人,方可议投补剂。3、情志疗法:以情胜情,移情胜病。对 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 汗散风,是谓治本” 。 “故出血者,乃发汗之 一端也” 调中汤

25、组成: 大承气汤加姜、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姜 枣) 枣 重视药邪致病。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擅用情志疗法。 医家七:朱震亨 1、字彦修,元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2、 格致余论包括“阳有余而阴补足”和相火论,着意阐发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精为摄生之本。 2.局方发挥 :着重指出常以和剂局方 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二【学术理论】1、阳有余而阴不足:“阳有余阴不足论 ”是朱震亨阐述人体阴阳关系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在一生中,阴阳之间多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这一认识是根据内经的观点,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及人体生理特点与病理状况而得出的。(1)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朱氏认为人体“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精难成易亏,不与阳气相配。在人的生长衰老过程中,阴精只有在青壮年时期才相对充盛,而幼稚与垂暮之年阴精皆不足,故阴与阳相较,则阴不足而阳有余。(2) 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朱氏还认为人之一生经常会遇到各种情欲刺激,而这些刺激往往通过心而影响到相火,导致阴精耗伤,势必加剧“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造成疾病产生。(3)人之阴阳动静,动多而静少,朱氏认为自然界离不开动与静,阴与阳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