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讲稿.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64525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中医儿科学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中医儿科学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中医儿科学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中医儿科学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医儿科学第一节 咳嗽一 概述咳嗽是肺部疾患中一个常见症状,多见于 3 岁以下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咳嗽是肺经本症,无论外感,内伤所致的肺失宣肃,壅遏不宣,皆可发生咳嗽。咳和嗽在含义上是不同的,有声无痰为咳,病在肺;有痰无声为嗽,病在脾。 病机式要 “咳嗽谓有声有痰,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也。 ”然而咳与嗽临床上往往同时出现,故称“咳嗽”。小儿临床一般以外感咳嗽多见。古代文献中的“百 zui 嗽”(乳嗽,奶嗽,胎嗽)是指乳儿出生百日内患咳嗽,气喘,气急,痰涎雍盛等症,除包括一般咳嗽外,还包括了新生儿肺炎等疾病。古人认为是胎毒,为难治症。本篇

2、讨论范围是以咳嗽为主的病证,他病兼见咳嗽不在本篇讨论范围内(肺痈,肺痿,痰饮)二 病因病理历代文献有关小儿咳嗽的病因论述甚多。 幼科指掌中记载:“小儿之嗽有五,须考有痰无痰,有热无热,宜分表里,未可攻嗽。有风热之嗽,七情之嗽,虚嗽,寒嗽,饮食伤脾之嗽。 ”元活幼心书指出:“咳嗽者,因有数类。但分冷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 ”又曰:“有脾虚亦能作嗽。当投补剂。 ”幼幼集成论咳嗽说:“大抵咳嗽属肺脾者居多,以肺主气,脾主痰故也。 ”还指出:“在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矣。 ”清代医学心悟把咳嗽的原因明确地分外感与内伤, “六淫之邪,自外击则鸣”“ 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

3、之则亦鸣。 ”由此可见,咳嗽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和内伤两类,所涉及的脏器主要与肺脾二经有关。(1)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易感外邪。外邪自口鼻皮毛而入,首犯肺卫,致宣降失常。肺中津液不能象雾露一样滋润皮毛,灌溉全身,津液就化为痰液。肺气失去清肃,肺气的出入升降就不正常,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发生肺气上逆而咳嗽。(2)外感咳嗽日久,耗伤正气。使肺阴或肺气虚弱不足,肺的清肃功能难以恢复,咳嗽反复不已,愈伤正气,可形成内伤咳嗽。(3)脾胃虚弱的人,饮食入胃,不能化为精微输布全身,就成为停饮痰湿之邪,也就是脾虚生痰,上贮于肺,引起肺失宣肃而咳嗽;痰湿之邪,从热化,就成为痰热;脾阳素虚的人,

4、痰从寒化,就成为痰饮。(4)脾虚多痰者,由于诱发外邪,引动痰浊,痰浊犯肺。肺失宣肃而咳嗽(内伤兼外感)日久耗伤,形成内伤咳嗽。又因脾虚体弱,易感外邪,形成恶性循环。口鼻、皮毛 壅于气道外邪 肺卫(司呼吸,外合皮毛) 肺失宣散 津化为痰 肺气上逆(风寒、风热) 外感咳嗽易感外邪 化热 日久肺气 生冷 水谷 化热 痰热 肺失宣降 伤正肺阴脾胃虚弱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犯肺 咳嗽诱 引 积食 酿痰 脾阳虚 痰饮 (内伤)发 动外 痰邪 浊 日久伤气、伤阴2上犯于肺 肺失宣肃 咳嗽(内伤兼外感)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2 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

5、或有少许干罗音3 X 线检查,肺纹理增粗。鉴别诊断 1 顿咳 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证,咳闭呕吐痰涎伴鸡鸣样回声。进行性加重,入暮尤甚。2 肺炎喘嗽 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证。肺部听诊有细湿罗音。胸部X 线检查可见斑片状阴影。四 辨证论治钱乙论咳嗽的辨证施治,把咳嗽分为虚和实。其中肺实见面赤,身热,用葶苈丸下之;咳久肺虚伤阴,用阿胶散补之;冬天的伤风咳嗽,是风从肺*而入,用麻黄汤;肺盛咳嗽,面肿用泻白散。他说:“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 ”后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在钱乙的两句话后面加上一句“风则散之”医学心悟认为“肺为娇脏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如果是“妄用清

6、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 ”创制了“止嗽散” 一方,并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进行加减治疗,至今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幼幼集成治疗咳嗽立“修败毒散”为“ 咳门第一神方 ”。曰“ 凡有咳嗽,无论内伤饮食,外感风寒,夹湿夹毒,不拘男妇大小,胸紧气急,咽痛口苦,痰不相应,即用此方外散之。”本病有寒热虚实不同,发病有轻重缓急,年龄体质不同,临床必须辨别清楚。临床辨证要点及治疗用药也各有差异。(1)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伴表证多属实。治法以祛邪为主。药宜动不已静,药味宜辛,苦温可开泄肺气。药静则使外邪留恋不解。(2)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专,可实可虚,然虚者多。故治疗不宜用香窜耗气之品。虚症者宜扶正或治疗他

7、脏。(3)外感治不如法,可以酿成内伤。内伤又有外感诱发致病情加重恶化。(4)肺热多由外感郁而不解,化热化火灼痰阻肺。而肝气郁滞化火伤肺而成咳嗽少见。因小儿阳常有余 ,阴虚燥咳包括感受秋令燥邪或肺热咳嗽日久伤阴而致。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为宣肺定喘,清热化痰。若痰多雍盛者,首先降气涤痰;憋喘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病久气阴耗伤者,治以补气养阴,助正达邪;出现变证者,随证施治。六 分型证治(一)外感咳嗽1 风寒咳嗽:症状: 外感初起表寒症:发热轻,恶寒重,鼻塞流清涕,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咳嗽喉痒,痰白稀薄寒邪犯肺,肺气不宣。治法:散寒宣肺方药:杏苏散

8、温病条辨 前胡,苏叶散风寒杏仁,桔梗,枳壳宣肺止咳半夏,云苓,橘皮止咳化痰甘草,姜,枣调营血3加减:(1)表寒重:加麻黄(2)咳重:加炒杏仁(3)痰多:加橘红,半夏(4)风寒兼湿,肢体沉重,苔白腻:加羌活,厚朴(5)头痛:白芷,白蔓子2 风热咳嗽症状:咳嗽不爽,痰黄粘稠风热犯肺,热邪灼津口渴,咽痛咽为肺之通道,热伤津发热微汗出,鼻流浊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风热在表治则:疏风肃肺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透表,疏散风热杏仁,桔梗,甘草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此方宣肺以散上受之风,透卫以清在表之热。不要一见咳嗽风热就投苦寒重剂。应该轻轻透达之机。吴鞠通“治上焦如羽。 ”肺为清肃之脏

9、,苦可降,辛凉则平。加减;(1)口渴重石膏,花粉,重用芦根(2)咽痛牛子,射干,玄参(3)肺热重,苔黄厚腻黄芩(4)咳嗽重前胡,炙杷叶(5)痰多瓜蒌,贝母(6)风热兼湿加半夏,云苓,苡米(二)内伤咳嗽:1 痰热咳嗽食积蕴热,炼液成痰,上乘于肺,外邪入里化热,灼津成痰症状:咳嗽痰多,粘稠难咯,面红唇赤或鼻衄,口渴,烦躁,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肺化痰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山栀,黄芩清泻肺热知母,浙贝,瓜蒌,桔梗清肺化痰利咽葶苈,车前泻肺行水加减(1)痰多选用海浮石,贝母,天竺黄,胆南星,竹沥清热化痰(2)咳引胸胁胀满枳实,柴胡,宽胸理气2 痰湿咳嗽素体虚胖湿盛,聚湿为痰,痰浊上

10、渍于肺。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胸闷纳呆,神乏疲倦,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治法:化痰燥湿方药:二陈汤和剂局方 (原方有生姜,乌梅今多不用)(陈皮,半夏为主药,两味贵在陈久,故称二陈)半夏体滑性燥,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化痰,和胃健脾。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化,健脾化湿,湿去痰消。云苓,甘草调脾运湿,脾能健运,痰湿渐化,咳嗽可愈。加减:(1)夹食作咳神曲,麦芽,山楂,运脾消食。(2)胸闷不适枳壳,苏梗,宽中理气(3)痰郁化热,咳吐黄痰,苔黄腻黄芩,瓜蒌,车前,苡仁4(或用泻白散加化痰药)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芩,山栀,桑白皮,知母,瓜蒌仁,贝母,麦冬,桔梗,甘草,橘红,茯苓(4)寒痰不化白

11、芥子,生姜(豁痰利气散结,辛温散寒)制南星(苦、温)3 阴虚燥咳感受秋燥之邪或久咳伤及肺阴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口鼻咽干(胃津伤,燥盛则干)或咳痰带血(虚火灼伤肺络)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燥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清养肺胃桑叶清宣肺燥,疏达肺络炙杷叶,川贝泻肺气,化痰止咳加减:(1)痰中带血者白茅根,藕节,阿胶(2)痰稠不易吐瓜蒌(3)咳重炒杏仁,炙百部(润燥下气,宣肺止咳)(4)颧红低热地骨皮,青蒿4 气虚咳嗽咳久,伤及正气,肺脾两虚症状:咳嗽反复不已,咳痰清稀,咳而无力,气短自汗(肺气虚) ,面色恍白,体倦懒言,(脾气虚)畏寒喜温,舌淡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方

12、药:人参五味子加减四君健脾益气,陈皮,半夏化痰止咳五味子,麦冬养肺脾之气生姜,大枣-调营卫,补脾气加减:(1)便溏脾虚明显白术散(2)肺虚喘促五味子,麦冬(敛肺生津止咳 )(3)汗出神倦浮小麦,黄芪(益气敛汗)(4)脾虚,便溏,又有咳频痰多润肠通便药六 小结:咳嗽一症是呼吸系统常见病证之一。在许多疾病中都可出现, 内经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的记载。但就其辨证来讲,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发病较急,多兼有寒热表证,多属实症。内伤咳嗽,发病较缓,多无寒热表证,多属虚证。一般来说,痰色白清稀者属寒;痰色黄稠浊者属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以咯出者属阴虚燥咳;咳而无力,语言低微

13、者多属脾肺气虚。治外感咳嗽宜散,药不宜静,忌用苦寒收敛;治内伤咳嗽,忌用香窜耗气之品。 总之,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独见咳治咳,务必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这是治咳大法。预防护理: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病证,预防及护理很重要1 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2 穿着合适,不要着凉,也不要穿戴过多。3 病后注意休息,多喝水,不能强进油腻食物 5第七节 顿咳一 概述:(一)定义顿咳又名“百日咳”,是小儿时期感受时行疠气(百日咳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二)临床特征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伴有特殊的吸气性吼鸣声为特征。(三)发病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发病最多。(四)发

14、病年龄以 5 岁以下小儿多见,年龄愈小的病情愈重(五)预后本病多病情较长,可持续 2-3 个月以上。如无合并症,一般预后良好。但小婴儿往往无典型的吼鸣声,可发生窒息与抽搐,预后较差。(六)免疫力一般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近年来由于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本病的发病率已有效得到控制。二 病名介绍关于百日咳的症状的传染性在古书中记载很多,但与古代文献中的“百啐嗽”的记载应分清。 幼科发挥:“小儿初生至百日内嗽者,谓之百啐内嗽。 ”幼幼集成:“凡乳子百日内有痰嗽者,谓之百啐嗽。 ”此非指本病。故二者不能混淆。顿咳:保赤全书 “若咳甚气喘,连声不住,名曰顿咳”本草纲目拾遗 “连咳数十声,少住又作”。百日咳:

15、指病程较常,缠绵难愈。 治言顿嗽 “此症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愈”。鹭鸶咳:“颈项伸引,状若鹭鸶”。鸡咳:温病条辨 解儿难 “凡小儿连咳数十声,半日方回如鸡声者” “宛如鸡啼鸟鸣”疫咳,天哮:幼科金针 “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凑效。 ”本病临床分为三期,初期,痉咳期,恢复期,治疗分别以疏风宣肺,泻肺镇咳,润肺健脾治之。三 病因病理本病主要由于内蕴伏痰,外感时行疠气所致。小儿时期,肺气娇弱,易感时行外邪。若素体不足,调护失宜,内蕴伏痰,时行疠气由口鼻侵入肺卫,肺失宣肃,蕴结化痰,痰浊阻滞气道,肺气不能通达,咳嗽频频,使粘痰咳出,气道通畅,痉咳暂缓解;由于气机失调,血行不畅,故咳时面赤耳红,

16、弓背弯腰,呕逆作吐;久咳伤及脉络,可见出血倾向(痰中带血,鼻衄,目衄)痰郁化热,可致肺闭肺炎;热入厥阴,蒙蔽清窍,引动肝风,可致昏迷,抽风百日咳脑病。由于病程较长,后期可出现气阴两伤,即肺脾气虚和肺阴不足等证。现代医学病理: 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然后到达深部粘膜(喉,支气管,气管)在此繁殖。此期无咳嗽,无传染性。由于细菌不断繁殖,并由裂解而产生内毒素,呼吸道粘膜出现广泛炎症,分泌物增多,出现咳嗽。这种分泌物大量积于气管,支气管,粘稠不易排出,而增加了对神经系统的刺激,通过神经中枢,而出现痉挛性咳嗽。长期反复咳嗽,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 “痕迹反射”。痰液的梗阻可发生肺不张

17、,肺气肿,长期咳嗽可致血循环障碍,及毛细血管破裂。由于细菌内毒素损害脑神经细胞及痉咳期脑缺氧气,6出现百日咳脑病。剧烈咳嗽,舌系带与下门赤摩擦,引起溃疡。示意图口鼻 伏痰 外感证时行疫气 肺卫肺气失宣咳嗽,喷嚏,流涕初咳期(一周左右)外 内 大量气体通过痉挛的声门哮吼声邪 湿 粘液咯出,气机得畅痉咳暂缓由于气机失调,血行不畅咳时面红耳赤、颈静脉怒,张,弓背弯腰。郁而化热 咳而引动舌体舌系带破损灼津为痰 邪热稽留,伤及血络,痰中带血,肺为娇脏 粘稠胶滞 肺失宣肃 出血,目睛出血肺闭 痰热壅盛 而上逆 痉咳 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为水之上源,(合并 神 (26 周) 肺气失宣,大肠、膀胱失约肺炎) 质

18、 病 耗 二便失禁蒙蔽清窍, 程 气变证 引动肝风 长 伤阴昏迷、抽风 气阴两伤(合并百日咳脑病) (咳而无力、神疲、纳差)肺脾气虚 气阴不足(干咳,出汗,舌红无苔)恢复期(一般需经 23 周)四 诊断分类:1 发病前 1-3 周有百日咳接触史(流行史)2 早期咳嗽难以和普通感冒咳嗽区别,但感冒症见好而咳嗽逐渐加重,夜间较白日重,肺部无阳性体征,如果出现典型咳嗽则不难诊断。3 典型痉咳期4 初咳期至痉咳期白细胞总数升高,1.5 万3 万-5 万,淋巴细胞占 60%以上,痉咳期可做百日咳细菌培养(阳性率布不高)但阴性不能排除。五 辨证论治:(一)初咳期:(约一周左右)症状:病在肺卫,其证与伤风感

19、冒相似,咳嗽,流涕,喷嚏或有微热,2-3 天后,咳嗽渐加剧,痰稀量不多,夜间为甚,但尚未出现痉咳。属风热者,咳痰粘稠,咽红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有力,指纹浮红。属风寒者,咳痰稀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指纹淡滞) 。 证候分析:时行疫毒,通过口鼻入侵,首犯肺卫。故初起多见咳嗽,流涕,喷嚏,或微热等外感表证。肺失宣肃,引动伏痰,故 2-3 天后咳嗽渐加剧。一般偏热证者,体质多壮实;偏于寒症者。体质多较弱,则阳气不足。7治法:疏风宣肺方药:桑菊饮或杏苏散风热轻证桑菊饮 桑叶,菊花,牛子,杏仁,桔梗,甘草疏风宣肺连翘,薄荷疏泄风热风热重证可用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加清肺化痰之品风寒轻证杏苏散加减以温肺

20、化痰寒邪偏重者华盖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苏子,茯苓,陈皮加百部,半夏)(二)痉咳期(2-6 周)症状:以阵发性痉咳为主症。证见咳嗽阵作,日轻夜重。咳时连声不已,咳至尾声时伴有深吸气样鸡鸣音,待吐出痰涎或食品后,痉咳才得暂缓,但不久又作。同时伴见涕泪俱作,弯腰屈背,面红耳赤,头额汗出。眼胞浮肿,甚至可目睛出血,鼻 niu,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婴幼儿可出现抽风,窒息。证候分析:此期证候,主要因邪郁化热化火,热灼肺津,伏痰与邪热互结,阻塞气道,肺气不利,而致连声痉咳,必待痰涎咳出后,气道通畅而暂缓。肺为贮痰之器,痰液聚肺,则阵咳反复发作。由于反复咳嗽,肝胃之气随之上逆,伴见呕吐胁痛,头汗

21、出,眼胞浮肿而涕泪俱作。咳伤血络,则血从外溢,故见双目出血,鼻 niu,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痰热之象。婴幼儿无典型的痉咳或鸡鸣声,常于肺脏娇弱,咳而无力。痰闭气道,常见咳嗽,憋气,口周青紫,甚则窒息,抽风等,预后差。治法:泻肺镇咳方药: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桑白皮,黄芩,川贝清肺化痰黄连,栀子清火泄热半夏,苏子,杏仁降气止咳加减:1 痉咳频僵蚕,蜈蚣以解痉镇咳2 汗出热重石膏,知母3 便秘玄参,瓜蒌,元明粉等4 吐频代赭石,杷叶,紫石英以降气止呕5 咳血,niu 血茅根,侧柏叶,三七以凉血止血6 目眩出血龙胆草,菊花,生地变证:如在此期,出现抽风,昏迷等。治宜清心开窍,平肝熄风。方用清

22、宫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或用安宫牛黄丸鼻饲或按惊风处理。(三)恢复期(2-3 周)症状:肺阴虚:痉咳缓解后,咳嗽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干咳,易汗出,舌红无 苔。脾肺气虚:咳声无力,困倦乏力,纳食差,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证候分析:痉咳后期,阴津耗伤,阴虚则肺燥干咳少痰营虚卫弱则津液泄越易汗出久病耗气伤阴,久病及脾,加之痉咳期呕吐,伤及脾胃,脾气虚而见咳而无力,倦呆,纳差,消瘦。治法:润肺健脾方药:沙参麦冬汤(肺阴虚)人参五味子汤(肺脾气虚)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叶,玉竹,花粉,甘草8人参五味子汤 四君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姜枣健脾益气麦门冬育阴润肺五味子收敛肺气,酸甘化阴加减:(1

23、)若汗出较多合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 ,龙牡,浮小麦(2)咳嗽仍甚者桑白皮,川贝母,紫苑,冬花,润肺化痰(3)如在恢复期,因外感致咳嗽加剧,状似顿咳,并不是本病的复发。由 于大脑皮层“痕迹性兴奋灶” 也叫“ 痕迹反射”。其它疗法:1 胆汁疗法:取新鲜鸡胆汁,加白糖适量,调成糊状,蒸热内服。一岁以内,三天服鸡胆一个;一岁以上,每天服一个。若无鸡苦胆。可用猪羊胆代替,连服 5-7 天。2 紫皮大蒜:制成 50%糖浆, 5 岁以内每次 510ml,5 岁以上每次 1520ml,日三次,连服 7 天。五 实验研究方面:1 据实验报道,黄连煎剂及小*碱在体外,对百日咳杆菌,有直接抑制作用;百部有轻

24、微抑制作用。2 大连医学院妇婴分院化验室的实验证实:鸡、羊、猪胆汁对百日咳杆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鸡胆汁作用最强,羊胆汁次之,猪胆汁较弱。并认为胆汁中去氧胆酸钠或类似胆酸盐物质,可能为抑制百日咳杆菌的主要成分。3 有报道针刺四缝穴治疗百日咳,日 1 次,7 次 1 疗程,刺后小儿贪睡,饮食增加,痉咳喉声迅速缓解,痰分泌减少,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六 预防与护理1 积极进行预防接种,生后 3 个月初种,3 岁复种。2 发现顿咳者要及时隔离 47 周。3 流行期间用大蒜液滴鼻或口服大蒜,每日 3 次,57 天。4 发病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因咳重影响睡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5 保持室内空

25、气新鲜,避免异味刺激。6 对小婴儿阵咳者要抱起,轻拍背部,不要抱紧,以防窒息。七 小结顿咳是由时行邪毒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咳,咳后伴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为特征。临床分三期。初期一疏风宣肺,用桑菊饮或杏苏散治之;痉咳期以泻肺镇咳,用桑白皮汤治之;恢复期以润肺健脾,用沙参麦冬汤或人参五味子汤治疗。9第二节 麻疹一、概述定义:麻疹是由麻毒时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解放前曾是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之一。严重的威胁着儿童的健康。解放后,由于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使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并有效的控制了流行。但农村仍有散发。临床特征: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全

26、身出疹为主要症状。口腔黏膜斑为其早期特征。后期皮疹脱屑,棕色斑痕。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二季较常见。传染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原,自发病的前趋期至出疹期。出疹五天后传染即消失。患者的口、鼻、眼黏膜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如果没进行预防接种者,或没进行被动免疫者而又未出过麻疹,均有易感性。传染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染,家庭及集体儿童机构中的同室居住者,接触频繁,很易传染。第三者媒介传染的可能性仅限于很短的距离内。若媒介者能在户外暴露于阳光或流动空气达二十分钟以上,即失去传播作用。因麻疹离开人体或动物体后极难生存。免疫力:感染后体内产生抗体,大都终生免疫。六个月内小儿由于母体的抗体,故一般不发

27、麻疹。预后:若护理治疗得当,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若年幼体弱,营养不良,易并发肺炎、喉炎、脑炎等。病情严重者,预后较差。二、病因病理病因: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认识早有记载,而且是逐步加深,以至正确。宋代以前,有的医家发现,此病大人小孩都有发病。尤其小孩发病较多。故提出“胎毒学说” 。其代表人物钱乙。他在直诀中指出:“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走下则其毒当出。 ”元代在宋代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提出胎毒加外感天行而致发病。朱震亨幼科全书原疹赋:清代以后,由于西方医学的传进,废弃了胎毒学说。只承认天行(麻疹病毒) 。 麻疹会通曰:“麻非胎毒,皆属时行” 麻疹拾遗中说:“麻疹之发,多为天行疠气传

28、染,沿门闾巷,遍地相传。病机:麻毒时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主要表现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类似伤风感冒,此为疹前期。麻疹各期表现,以阳证居多,是一种瘟疫,多从热化。正如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而温邪疠气,故本病为一系列阳证、实证。脾主肌肉四肢,麻毒侵入气分,发于肌表,故见疹点隐隐于皮肤之下,磊磊与肌肉之间。邪毒之窜血分,气血相搏,透毒肌表疹色鲜红,顺序由上及下,此为出疹期。疹其后,由于热病伤阴。肌肤失养,故见低热。皮肤干燥,并见糠麸样脱屑,舌红少苔。若麻毒炽盛,体质较弱,或护理不周,疹出不畅,均可产生合并证。若邪毒不能从肌表发泄,入里

29、侵及营血,内陷厥阴。而见昏迷抽搐。疹色紫暗,形成斑块,10若正不胜邪,心阳虚衰,则见疹色淡,面灰肢冷,脉微欲绝;若麻毒闭肺,肺气不利,则高热、气急、咳喘、鼻煽;火毒上攻咽喉,则喉痈、音哑。三 诊断要点:流行季节:了解患者的麻疹接触史发病年龄:多见于 6 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以 15 岁发病率最高。 (成人也可患病,20 世纪60 年代以前是儿童病,减毒疫苗预防后,发病年龄后延)临床表现:前驱期(疹毒气,初热期)A 轻度中毒症状发热,恶寒,周身不适(卫分证)B 呼吸道黏膜炎症咳嗽,流涕,喷嚏(肺经证)C 眼部症状流泪,畏光,目眵,眼皮肿D 口腔黏膜斑发热第二至三天,口强黏膜边臼齿处可见针尖大小白色斑点,绕有红晕。此斑只有颊部与唇内出现,不侵及腭部。1-2 天即可融合。成为较大的白斑,临床 90%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