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66504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用心 爱心 专心 1【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例 1.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中华勇士号橡皮艇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静止的B. 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C. 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D. 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解析:若以岸边地面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橡皮艇、江水都向下游运动,而且运动得一样快,而岸边的树是不动的。因此,上面的几种说法中只有“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的说法是正确的。正确答案:(B) 。例 2. 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 分钟通过了 1200 米的路程,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

2、A. 1200 米/秒 B. 20 米/秒 C. 60 米/秒 D. 0.5 米/秒解析:已知: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 t=1 分钟=60 秒,通过的路程s=1200 米,求:小汽车行驶的速度解:秒米秒 米 /0261tsv答:此题应选(B)例 3. 长 20 米的一列火车,以 36 千米/时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 980 米。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秒?解析:火车过桥的全部过程是指从火车头进桥到火车尾驶出桥的全部过程,所以,所通过的路程 s 应等于桥长与列车长之和。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v=36 千米/时=10 米/秒,即可求 t答案:已知:=36 千米/时 s

3、车 =20 米 s 桥= 980 米求: t解:列车过桥时间tsv=98021米 米米 秒/=100 秒答:这列火车过桥要用 100 秒。例 4. 两个火车站之间的铁轨为双轨。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火车站相向开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 20 米/秒,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 68.4 千米/时。开出后两列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经 90 分相遇。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用心 爱心 专心 2解析:在 90 分钟的时间里,两列火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行驶的路程如果分别为s1和 s2。那么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 s 应等于 s1和 s2的和。答案:已知: 1=20 米/秒 2=68.4 千米/时 t=90 分求:

4、s解:其中一列火车的路程s1= 1t=20 米/秒9060 秒=108103米=108 千米另一列火车的路程s2= 2t=68.4 千米/时 609时=102.6 千米两个车站间的距离s=s1+s2=108 千米+102.6 千米=210.6 千米答: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 210.6 千米考点分析: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例 5. 从甲地到乙地全长 60 千米,汽车以 30 千米/时的速度行驶 15 千米后,接着又以45 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到乙地。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解析: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是 60 千米。汽车在前 15 千米行驶的速度是 30 千米/时,由此可以求出汽车行

5、驶这 15 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是 60 千米15 千米=45 千米。速度是 45 千米/时,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时间也是可以求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根据汽车行驶的总路程和总的行驶时间求出它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了。答案:已知: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60 千米 s 1=15 千米 1=30 千米/时 2=45 千米/时求: v解:汽车在前 15 千米行驶的时间1t时时千 米千 米 5.0/3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 s2=ss 1=60 千米15 千米=45 千米,行驶的时间时时千 米千 米 /452vst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st12605千 米时 时.=40 千米/时用

6、心 爱心 专心 3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40 千米每小时。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例 6. 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而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_汽车运动得最快。解析:甲、乙、丙三个人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自己为不动的物体来观察另外两辆汽车的运动。从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可以断定乙汽车和甲汽车运动得一样快。从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和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往后退,可以断定丙乘坐的汽车行驶在甲乘坐的那辆汽车的前面,所以它运动得最快。上面的两

7、个判断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进行观察,得出的结果。正确答案:丙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速度典型例题】例 1.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 船 青山 B. 青山 船 C. 青山 水 D. 水 青山分析:本题是关于参照物的选择的问题,在选择参照物时我们首先要明白哪个物体是运动的,根据哪个物体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又根据哪个物体来判断这个物体是静止的。解答:A说明:在研究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利用语文课上所学的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判断哪个物体是运动的,然后再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哪个物体是

8、参照物。(同类练习: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 和 船 江岸)例 2. 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 A、 B、 C 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 1mm 的米尺紧靠直线, A B C 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 A B C 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 A B C 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钢球在通过 AB BC 和 AC 各段路

9、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_; vBC_; vAC_。分析:这是一个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同时出现在一起的题型,同时又考查了速度的公式应用,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来求出物体的长度,根据秒表的读数来计算时间,然后用公式 来计算用心 爱心 专心 4解答:(1)如图所示 AB 段的长度为 SAB30cm0.3m 小球运动的时间为 tAB10s 所以根据公式 (2)BC 段的长度是 SBC30cm0.3m 时间为 tBC15s,所以这段的速度为 ,(3)全程的长度是 SAC60cm0.6m,时间为 tAC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说明:如本题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利用已知的

10、公式来进行计算,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本题就是对这种能力的一种考查。例 3. 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 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 72km/h,求:(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驶时间。分析: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提速可以节省时间,同时根据已知的时间可以求出路程等问题。正常的速度 1乘以正常的时间和 t1等于提速后的速度 2与提速后的时间的乘积 t2,即这段路程相等,本题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解答:已知 160km/h 272km/h t15min0.25h求:(1)甲乙两地间

11、的距离 S;(2)火车正常行驶的时间解:设火车正常行驶的时间为 t,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 S则晚点后行驶的时间为 tt.根据题意 S 不变即 S 1tS 2(tt)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1t 2(tt)代入数据得60km/ht72km/h(t0.25)解得 t1.5h代入 S 1t601.5h90km答:甲乙两站间的距离为 90km,火车正常到达的时间应该是 1.5h。说明:本例是一个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题目,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还应该是对于这个现象的物理过程能够正确地理解。利用相应的公式来解决问题。【声的典型例题】例题 1. 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你如何证明发声的物

12、体在振动?分析与解答: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比如以音叉为例, (1)当音叉发出声音时,用手去摸叉股、手感觉到麻,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发声的音叉叉股放到装满水的烧杯中,有水花溅出,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3)将一用细线拴好的泡沫小球(或乒乓球)靠近音叉叉股,当敲响音叉后,发现泡沫小球在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例题 2. 请说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声源分别是_,_,_。分析与解答: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用心 爱心 专心 5风声棗空气,雨声棗水,读书声棗声带。例题 3.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

13、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闹钟声音会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声音又会变大。以上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中传播,但不能在_中传播。分析与解答:此题目的在考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传播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时的情况,这种方法称为摾硐牖 笛閿例题 4. 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重做这个实验,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分析与

14、解答:右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声音靠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并把泡沫塑料球弹起,如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则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泡沫球也不会被弹起。例题 5.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即 v 固 v 液 v 气 ,常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为_米/秒,那么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 0.1 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 3 个有关的合理场景。分析与解答: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所以假设声音的速度变为 0.1 米/秒,就会有如下现象发生:(1)两个人对

15、面说话,也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阴雨天,闪电过后好半天才能听到雷声。(3)运动会上,发令枪响后好一段时间运动员才起跑。例题 6. 1)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_次敲击声。2)甲、乙两同学分别位于一座铁桥的两端,甲同学用掷头敲一下铁桥栏杆,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两次敲击声,声音间隔时间为 0.5 秒,问该桥长多少米?用心 爱心 专心 6分析与解答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作为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中最慢,即 v 固 v 液 v 气 ,可知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

16、由水管传来的(固体传声) ,第二次由水传来的(液体传声) ,第三次由空气传来的。分析与解答 2):当甲同学敲打铁桥时,声音首先沿着铁桥传播,乙同学可以在桥的另一端听到第一声,敲打声还会通过空气传播,乙同学在桥的另一端听到第二声,两次时间相差 0.5 秒,依据速度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铁桥的长。解法一:声音在铁桥中传播的时间为 t 秒,桥长为 S,则 tvstv21)5.0( (其中 v1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2是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 smst 04./3/4.12 铁桥长 tvs 918.50解法二:根据题意两次声音间隔为 0.5 秒,则可列等式 st.21 即svs5.0

17、21铁桥长msmvs 9.183/34/505.0例题 7.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反射的回声再传入耳朵里,如果比原声晚_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1)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利用声音的_(2)邮局的长途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造的,隔音效果好,这主要是玻璃能较好地_声音。(3)专业录音棚的墙壁上有很多类似窗户的小孔,其目的是_声波来减少杂音的干扰。分析与解答: 0.1 秒以上;(1)反射;(2)反射;(3)吸收例题 8. 牛的声音与蚊子叫的声音相比较,牛叫的声音音调_,响度_,蚊子叫的声音音调_,响度_。解析:要注意区分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18、音调高,声音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声音听起来低沉,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如震耳欲聋,低声细语,指的就是声音的响度。答案:牛(音调低,响度大)蚊子(音调高,响度小)例题 9. 相对于乐音而言,噪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危害,噪声的大小用声级表示,用心 爱心 专心 7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dB。小明同学住的楼房附近正在建筑一座新的高楼,车声、工地施工的声音日夜不停,十分嘈杂刺耳,你帮小明想一想,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小噪声对他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分析与解答: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棗空气等介质的传播棗鼓膜的振动是

19、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环节,因此控制噪声应从这三个环节入手,即从声源处减弱,从传播途径上减弱,从人耳处减弱,所以:小明可以关上窗户并且在耳朵里塞上棉花团或戴上耳罩,再有通过相关部门与施工单位交涉,夜里不许施工,同时要求他们在工地上安装隔音墙。例题 10. 1912 年,英国大商船撎鼓峥藬号在赴美途中发生了与冰山相撞沉没的悲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于是人们开始利用声波,为人类服务。人类能够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Hz 到_Hz,高于20000Hz 的声波称为_,超声波的特点是容易会聚成一束定向发射,遇到物体又会反射回来,且在水中传播得很远。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450m/s,将超声

20、仪垂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过2s 收回回波,则此处的海水深度是_m。分析与解答: 20Hzz 超声波s=vt= 1450m/s 2s=2900m sh2900m/2=1450m则此处海水深度为 1450m。【光的世界典型例题】例 1. 在一块方形纸板的中心挖正方形小孔,把这块有方孔的纸板对准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一定距离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方形黑影,你还会发现方形黑影的中心有一个圆亮斑, 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地面上出现的方形阴影是_的影子,是_造成的现象。(2)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什么?(3)如果在日偏食或日环食时观察该现象,地面上应出现的图案是什么样的?(4)夏天在林中散步时,我们会

21、看到地面上呈现很多的圆亮斑,请问树叶间的缝隙一定是圆的吗?解析:地面上的方形阴影是纸板挡住太阳光形成的,而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方孔所透过的太阳光的光线所造成的太阳的实像。这里的方孔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就是小孔成像中的小孔,而地面就好像是承接像的光屏。方形阴影和圆亮斑实际都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在日偏食和日环食时观察,方形纸板后仍然会出现方形的阴影,但由于太阳有一部分被月亮挡住不能向地球发光,所以此时所出现的光斑不应是圆亮斑而应当是有一部分缺少的圆亮斑(日偏食)或圆环形的圆亮斑(日环食)。用心 爱心 专心 8在小孔成像时,只要孔相对而言足够小,就可以成像。小孔成像时,像和物体总是一样的,跟小孔的形状没

22、有任何关系,所以此时小孔的缝隙没有任何要求。正确答案:(1)纸板 光沿直线传播(2)阴影中心的圆斑是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3)日偏食应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块带圆形缺口的圆亮斑;在日环食时出现的现象应当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个圆环形的亮斑。(4)树叶的缝隙大多是不规则的。考点分析:考查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和自然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例 2. 下图中,两块平面镜互相垂直放置,入射光线 AO 与平面镜 M1的夹角是 50,问此光线在平面镜 M2上的反射角是多少?解析:本题中光线发生两次反射,关键是根据反射定律画出光的传播方向,再根据几何知识求出反射角的大小,过入射点 O

23、作法线 ON,得入射角AON=40,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是 40。由此可画出反射光线,用同样的方法再画出平面镜 M2上的反射光线,两次反射的光路图见下图。根据几何知识容易看出,光线在平面镜 M2上的入射角是 50,所以反射角也是 50。正确答案:光线在平面镜 M2上的反射角是 50。考点分析:考查反射定律的应用。例 3. 小明将一张写有字的字条压在一块毛面朝上的毛玻璃板下,纸条上的字就看不清了。小明让同学小红在不拿开毛玻璃的前提下看清字条上的字,小红十分为难,你能帮助小红解决一下这个难题吗?说明你的方法和理由。解析:毛玻璃不透明的原因是玻璃有一面凹凸不平(毛面),使透过光没有规则,所以看不清

24、纸条上的字,因此只要设法运用某种透明物质(如水)将凹面填充起来,使整个毛面变得平整光滑就可以了。正确答案:方法是:在毛面上淋上些水就可以了。考点分析:考查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理解。例 4. 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 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用心 爱心 专心 9C. 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的 D. 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解析: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25、:B考点分析:考查凸透镜成像。例 5. 若一物体从距凸透镜 3 倍焦距的地方,沿主光轴移到 1.5 倍焦距的地方,则( )A. 像距变小,像变小 B. 像距不变,像不变C. 像距变大,像变大 D. 像距变大,像不变解析: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正确答案:C考点分析:考查凸透镜成像。【物态变化典型例题】例 1. 请你解释一下俗语“下雪不冷,化雪冷”。解析: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雪的形成是凝华过程,此过程放热,而化雪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正确答案:下雪时,水蒸气不断向空气放热凝华成小冰晶,因此下雪不冷,化雪时,雪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熔化成雪水,因此化雪冷。考点分析:考

26、查熔化和凝华的特点例 2. 现在给你一杯很烫的开水和一只空杯子,你能尽快将水冷却下来吗?为什么要这样做?解析: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经常来完成:只需反复在两个杯子中倒水就可以迅速将水冷却。将水来回倒时,扩大了水的表面积,并且使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对变快,这些都可以加快水蒸发速度,使蒸发带走更多热量,使水尽快凉下来。正确答案:只要将水在两个杯子中来回倒就可以了。水来回倒可以加快水的蒸发,使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使水尽快凉下来。考点分析:对影响蒸发的因素方面进行考查的。例 3. 开启啤酒瓶盖瞬间伴有“嘭”的一声,瓶口有股“白烟”,对此有两种说法:(1)“白烟”是瓶内 CO2液化形成的;(2)“白烟”

27、是瓶口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你赞成哪种说法?解析:为了在喝啤酒时让其中的麦液能起泡沫,需用加压的方法把 CO2气体液化而溶入其中。CO 2在常温下是以气体形态存在的,开启啤酒瓶盖时,CO 2液体变成气体而喷出,因此 CO2液体需吸收热。而瓶口有的那股“白烟”是液体形成的雾状,并不是气体。CO 2液体吸收的这些热只可能是由空气提供,其中水蒸气会放出热后而液化成了小水珠,出现了“白烟”。正确答案:赞成第二种说法。用心 爱心 专心 10考点分析:考查利用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 4.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为什么要用钨丝作灯丝?你能从下表中找到原因吗?物质名称 金 铜 钢 铝 钨 铅 铁熔点/ 10

28、64 1083 1515 660 3410 328 1535解析:人们用电饭锅烹饭或用手接触通电较长时间的灯时,都知道它们是热的。电灯就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光能的。而电灯丝只有用固体物质才既能保持灯丝原状,又便于运输,因此,作为发光体的灯丝就必须长时间承受高温,而不易因吸热后达到熔点熔化成液体。从上述表格中我们看到,钨丝的熔点是这些金属中熔点最高的一种,所以,爱迪生选用了钨丝作电灯丝的材料。正确答案:爱迪生选用钨丝作为灯丝的原因是:钨丝的熔点最高不易熔化成液体而断开。例 5. 如图中所示,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是:( )解析:温度计的常规使用方法是:(1)插入液体中,不触壁和底;(

29、2)保留在液体中,不取出;(3)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根据上述判断出正确选择是:丁。正确答案:丁。考点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例 6. 煮熟后滚烫的鸡蛋为了容易剥皮,需要把它放在冷水中浸一会儿。这是为什么?解析:这道题需从不同物质热膨胀程度不同这一角度进行考虑。正确答案:刚煮熟的鸡蛋很热,把它放入凉水中浸一会儿,由于蛋壳和蛋白的收缩程度不同,因此容易将皮剥下来。例 7. 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A. 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 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C. 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 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解析: 要看物体能不能燃烧就得先看具不具备燃烧的条件,得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温度得达到燃点,其二是得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正确答案: C例 8.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A. 先液化后蒸发 B. 先升华后蒸发 C. 先液化后升华 D. 先凝华后升华解析: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再蒸发成气体的过程。正确答案: A例 9. 热管是 20 世纪 80 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