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症状表现.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66530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佝偻病症状表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佝偻病症状表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佝偻病症状表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佝偻病症状表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佝偻病症状表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佝偻病症状表现佝偻病即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 D 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维生素 D 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佝偻病疾病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是 2 岁以内(尤其是 318 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摄入充足的维生素 D 得以预防。近年来,重度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可以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首发表现为低钙惊厥、生长迟缓、萎靡、易激惹或者

2、婴儿期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佝偻病病理生理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可以看成是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损害,主要病理改变是骨样组织增生、骨基质钙化不良等骨骼变化。由于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成骨细胞代偿增生,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骨样组织堆积于干骺端,骺端增厚,向两侧膨出形成“串珠”,“手足镯”。骨膜下骨矿化不全,成骨异常,骨皮质被骨样组织替代,骨膜增厚,骨皮质变薄,骨质疏松;负重出现弯曲;颅骨骨化障碍而颅骨软化,颅骨骨样组织堆积出现“方颅”。临床即出现一系列佝偻病症状和血生化改变。初期(早期)见于 6 个月以内,特别是 3 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

3、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 X 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 25-OH-D3 下降,PTH 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活动期(激期)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 PTH 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 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 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 78 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 710 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r

4、osary);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 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Harrisons groove)。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1 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可能因为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 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

5、改变;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肋骨外翻是婴幼儿从卧位到坐、站位的胸廓正常发育现象,不是佝偻病的表现,更不能以此为依据来给孩子补充钙剂。一些医术不精的儿保医生把肋外翻和肋软骨沟、肋串珠概念弄混淆了,所以说孩子“缺钙”,其实不然。)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 12 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 23 周后骨骼 X 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多见于 2 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

6、常,X 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佝偻病的诊断依据诊断依据维生素 D 缺乏的病因、症状表现、血生化及骨骼 X 线检查,血生化与骨骼 X 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不论婴儿还是儿童,血浆 25-OH-D3 浓度应当50nmol/L (20 ng/mL)。数值小于 20ng/ml(50nmol/L)认为是维生素 D 缺乏。婴幼儿体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都有些偏高,此指标反映新生组织增长状况。婴幼儿本身就处于生长旺盛阶段,偏高的骨碱性磷酸酶不能作为佝偻病的诊断依据。只有血清 25-(OH)D 水平可反映人体维生素 D 营养状况;长骨干骺端 X 线检查有助于佝偻病诊断。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亚临床佝

7、偻病,测定血清中 25(OH)D3 或 1,25(OH)2D3 水平,其值在典型佝偻病几乎为零,在亚临床佝偻病也是显著下降,而维生素 D 治疗后可显著回升,为敏感而可靠的生化指标。(一般在地方的大型儿童医院有条件测定血清中 25( OH)D3 水平。)佝偻病的鉴别诊断1.软骨营养不良是一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 X 线作出诊断。2.低血磷抗生素 D 佝偻病本病多为性连锁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 1 岁以后,因而 23

8、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 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3.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从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体征。患儿骨骼畸形显著,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除低血钙、低血磷之外,血钾亦低,血氨增高,并常有低血钾症状。4.维生素 D 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二型:型为肾脏 1-羟化酶缺陷,使 25-OH-D3 转变为 1,25-OH2-D3 发生障碍,血中 25-OH-D3 浓度正常;型为靶器官受体缺陷,血中 1,25-OH2-D3 浓度增高。两型临

9、床均有严重的佝偻病体征,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5.肾性佝偻病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多于幼儿后期症状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佝偻病疾病治疗与预后1. 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治疗的原则应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2000IU4000IU,或 1,25-OH2-D3 0.5g2.0g ,一月后改预防量 400IU/日。2.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每日膳食钙供给量 06 个月为 300 mg,

10、712 个月为 400 mg,l3 岁为 600 mg。只要母乳充足或摄入足够的配方奶,可满足婴幼儿的钙营养。佝偻病的治疗一般无需补钙,除非并发手足搐搦症等低钙表现。3. 除采用维生素 D 治疗外,应注意加强营养,保证足够奶量,及时添加转乳期食品,坚持每日户外活动。4. 其他 对已有骨骼畸形的后遗症期患儿应加强体格锻炼,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对于有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因素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避免过早的承力性运动(如避免过早练习坐、站、扶掖下蹦跳等)。如已经出现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 形腿按摩外侧肌,X 形腿按摩内侧肌),增加肌张力,以纠正畸形。严重骨骼畸形可考虑外科手

11、术矫治。佝偻病预防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预防的疾病,如果婴幼儿有足够时间户外活动,可以预防发病。因此,现认为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 D400IU 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1母乳喂养或者部分母乳喂养足月婴儿,应在生后 2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400IU/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 1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800IU/日;均补充至 2 岁。如果生长速度快,即便夏季阳光充足时,也不宜减量或停用维生素 D。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乳类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2.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配方奶量摄入小于 700-800ml 的儿童,应适当补足维生素D400IU/日(补足不足的量)。3.青少年摄入量达不到维生素 D400IU/日者,如奶制品摄入不足、鸡蛋或者强化维生素 D食物少,户外时间不足的,应当每日补充维生素 D400IU/日。更多精彩内容请上妈淘网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