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开课 是与非中的理性端详作为展示教师风采、进行教学交流、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公开课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教师从名师公开课中开阔了视 野,取得了真 经;从自己的公开课上悟到了缺憾,收获了真知。然而,与之伴生的种种 问题和现象阻碍了公开课发挥其原有的作用,甚至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那么,该如何寻回公开课的本色,让公开课回归航向。 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几位一线教师的实践和想法,希望能给老师们一些启发和思考。反观走向课改深水区的公开课陕西省汉中中学 李旭山人们总是把批评公开课的矛头指向作秀。公开课可以促进交流,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成名,作秀似乎也就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公开课各种“秀现象
2、”背后不能公开的是什么,公开课的的真正启发是什么,公开课又能为课改做些什么?公开课暴露出的问题恰好是中国课堂教学的问题。公开课中的作秀恰好证明,课改已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进行深水勘探、深水测航、深水躲礁,从而更顺畅地前行。笔者就借着公开课的类型逐一展开评析,提出相应建议。从组织角度看公开课同一教师同一班级反复上同一内容。作为学校典型,在其他人、其他课不具备讲授公开课条件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只好总拿这样的课装门面。【反思】这种做法将学生当作道具,既愚弄了学生,又愚弄了听课者。执教者如不能拒绝上重课,就应将教学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每一次“重复”中,有新发现、新收获,借此彰显学无止境的意义,同时也给
3、听课者奉献真正的课堂新意和课堂智慧。具体做法是上“加时课”,在原本结束的基础上重新备教、备学。比如,上节课由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加时课”上则由学生提出新问题;上节课主要侧重于学习领会,“加时课”就应侧重于应用实践等。其实,日常课也可以上“加时课”,只要学生的兴趣、热情、潜力指向了深入和开拓,就应该及时捕捉这种上“加时课”的机会,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双重生成。外校借班上课。这种方式下,学情了解困难,导学无法提前,与任课教师的教学不能衔接,课堂遗留问题难以处理,拓展的延伸性受到限制。所借学生大多为优等生和展示欲强的学生,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课堂现场了解学情是这类课的必要
4、环节。摆脱一种束缚:放弃现成导学案,充分利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开放的课堂:允许课题、问题留下“尾巴”,允许场内外互动。正常进度下的全员公开课。同课异构是这种课型的常见形式。这种公开课最接近于日常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刻意求新求异,过度开发教师而或忽略了学生,过度发挥优等生的能力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反思】要由单纯的研究教材教法,向与研究学生学法相结合转变。特定的班级、特定的学生,决定了课堂的组织与内容生成。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是这种课必须铭记的原则。大赛类,抽签、限时备课、借班上课。这种情况下,学情的了解更为困难,现场答辩、打分也给参赛者造成了很大压力,而压力往往与学生的课堂
5、损失成正比。【反思】热场,短暂热场消除紧张和隔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务实,调动学生表达展示,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扬长,可回避弱项,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前三种往往是群策群力,全力打造样板课堂;后一种则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检验。从课型本身来看公开课环节流程清晰稳定的。那些过分熟练的环节流程,并不能证明教师授课艺术的纯熟。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教师熟练操纵着环节,还不如说是环节在操纵着教师。环节为贵,教师次之,学生为轻,这是课堂教学最可怕的异化。【建议】必须明确谁为谁服务的问题,环节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关系决不能倒置。必须摆正孰轻孰重的位置,必须确立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教学形式、教学
6、环节都应该因学情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形式决不可大于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固定的。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却忽略了谁在学的问题;解决了预设问题,却忽略了生成问题。挤压生成空间,是这种课的最大弊端。【建议】树立因需施教的思想,确立预设与生成兼顾的原则,练就特定情境下生成替代预设的勇气,养成鼓励学生现场质疑、现场提供教学素材的习惯,将以生成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当作最高境界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公认为难讲的。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这样的课容易形成以教师讲为主的情形。知识的难点最终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因果逻辑关系建立的难点。从容组织的教学者可能会用建构思维来让学生找到答案,急于求成者可
7、能会用纯逻辑的求证思维让学生明白或接受。【建议】思维方式上,教师要有先范畴分类后推理论证的释难原则,要有归纳先、演绎后、类比补充的释难思想,要有先建构后求证的大众学习模式,以及求证中建构的精英探索模式的区分意识。可将难点分解成若干小点,若对学生不了解,则可以将建构思维当作主导思维。不管属于那一种类型,难点的逻辑关系都应由学生自己逐步建立,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缺陷的主体,并去弥补这种缺陷。对于学生极具建设意义的问题,要敢于花时间去发掘和巩固。公开课继续发展的理由公开课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成就名师。如果一个年轻教师连公开课、评优课都不敢上、不屑上,那他也难以成为优秀
8、的教师。试想,哪一位名师没有经过评优课的历练,哪一位大家不是经过了公开课的洗礼?教师应该把公开课和评优课当作自己锻炼和提升的阶梯,不应因其弊端而因噎废食。公开课可以促进教学研究,暴露问题,对教师有启发、借鉴价值,反思和分析公开课能将日常课上得更好。就像有的教师所说,我们要把公开课定位于研讨课,发挥好公开课的展示、研讨、导向的基本功能;把公开课定位于良心课,回归朴实、扎实、真实的常态面貌;把公开课定位于理念课,彰显公开课的生本、生态、生命的教育本义。公开课可以为以学生为本理念呐喊助威,代表日常课接受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检验,让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成为新课堂的标杆和样板。公开课需要公开、需要发掘的,就是学
9、生的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提供的生成性教学内容,学习成果、思考的结论,以及学生的质疑、发言对课堂预设的扰乱,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实现向因需施教的根本转变。公开课还应承担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重任,推动日常教学走向更好的明天。公开课上有“麦霸”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吴永远公开课,俨然成了当下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在种种极具观赏性的公开课上,我们能领略到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课堂流程、丰富炫丽的电脑课件、行云流水的师生对话,可谓气象万千,蔚为大观。大型公开课上,执教教师常要戴扩音器,学生发言也要拿无线话筒。舞台之上,众目之下,教师演练有素,学生也相当配合。不过,我们经常发现,转来转去的话筒大
10、多只落在少数学生手中,“沉默的大多数”则成了看客,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公开课上的“麦霸”现象吧。何以至此?在许多课堂上,发言学生基本由教师“钦点”。按理说,教师如果调控到位,是完全可以实现散点分布的。然而,理论上的“一个都不能少”在实践中却很难兑现。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会习惯性地将话筒递给身边的学生,一些学生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的教师一看到有学生举手,就迅速抛出“绣球”,不善留白等待,一些思维敏捷的“快手”就获得了很多发言权。还有的教师不了解学情,没有因材施“问”,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作为分配话语权的教师,他们也有难言之隐。公开课的出彩往往得益于师生对话的精彩。教师似乎有意让主角学生“
11、中标”,反之,如遇答非所问、支支吾吾者,就担心砸场子。可见,公开课过分追求流畅度、观赏性,也附带产生了几分不应有的虚荣心。公开课上的“麦霸”现象折射出课堂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形式,课堂公平体现着教育公平中的过程公平。如果说政府正通过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宏观的教育公平,那么,作为微观层面的课堂公平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在课堂上座位编排的公允、学习资源的分配、师生关系的亲疏、学业评价的手段中,课堂公平的缺失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课堂上,主宰话语权的“麦霸”是对学习资源的垄断。在常态课中,教师不妨自我叩问:自己都是怎么“抛绣球”的,在有意无意之间,是否对某些学生特别眷顾,
12、是否有被长期遗忘的灰色地带?“麦霸”的杀伤力不小,一方面,大多见者无份的学生日益懈怠、懒得思考,更懒得举手。为何一年级小朋友举手如林,到了高年级则寥若晨星,或许能从中找到部分原因。另一方面,这可能造成优生愈优、差生愈差的两极分化。就课堂提问而言,问题应如“集束炸弹”,能产生广泛的冲击波,激活尽可能多的孩子的思维。比如,不同难度值的问题宜等多久,哪些问题适合哪类学生回答,怎样给沉默、游离、掉队的学生以参与课堂的契机等,都需要教师基于学情进行深入研究。教师的思想决定课堂的深度,教师的胸襟决定课堂的宽度。一个低参与度的“麦霸”课堂,是无效的,也是不道德的。我们也要警惕“伪公平”倾向。有些教师为解决发
13、言机会均等的问题,采用了“课堂幸运星”策略在教师课堂提问少、学生要求回答多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快速掷骰子、抽名字签等选取学生作答,以此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趣味性。这种所谓公平其实是对课堂的玩弄。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公平掌握在每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手里、眼里、口里、心里。教师应走出“厚此薄彼”的偏见,这样,公平的阳光才能朗照每一个孩子。带着三种意识观课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 王大智看过许多级别的公开课,自己也上 过不少公开课,笔者 发现 ,人们对公开课无论赞叹还是非议,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某些意识的缺乏。我将 这些意 识概括为创新意识、哲学意识和学习意识。有些教师埋怨课好看,但不中用。看来,他们观课
14、的目的是想寻求一看就用、一用就灵的“拿来主义”。殊不知,公开 课只不过是个例子,不是全盘照搬的模子,而是生发教师教学艺术的火花,否则,就只能是邯郸学步,弄巧成拙。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即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学就是受启发而创新。比如,公开 课 用音乐进行导入特别吸引人,那么,这就启发我运用字谜、小品等 导入,而不是他用音 乐我也用音 乐。我们要大胆创新,以公开课推动常态课改革。还有些教师只看到公开课公开的部分,没看到 隐藏的部分;只看到公开 课结局的精彩,没看到过程中反复修改的艰辛;只看到某个环节的表象,没看到它内在的本质。比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有的教师让 学生试着用方言模仿胡屠
15、 户骂人, 这是为了突出胡屠户的粗鲁。如果依葫芦画瓢也用方言 读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文就易失庄重。如果看到公开课上表演很成功,自己也不顾实际进 行生硬表演,就只能适得其反。有位教 师在讲孔乙己时要学生表演用手走路,表演后全班哄笑,因为他没有看到导致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情感不到位。假如引导学生讨论“ 是谁剥夺了孔乙己用脚走路的 权利”, 让学生在思考追问的同时把孔乙己的手幻化成自己的手,把孔乙己的感受链接到自己的感受中,同情、愤怒乃至抨击就会油然而生。因此,要用哲学的眼光看待公开课,看其行动背后的理由,研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取得真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退而结 网”。有
16、创新的本领,有哲学的眼光,都离不开学习。水域开阔,船才畅行;技法娴熟,才游刃有余。否则,观的公开课 越多,困惑就越多。因此,教师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让自已厚实起来。有了这三种意识,我们不管看什么公开课,无 论是反复操练、包装 过的公开课,还是随机生成、原生态的公开课,都会有正面的启示或反面的教 训,总会有所收获让“常态课”公开化山东省青州云门书院双语学校 刘东美公开课是体现教师才能的舞台,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的素质,把教师最优秀、最善长的部分展示出来。因此,便有了公开课教学中约定俗成的规律,比如公开课上不能有冷场现象,以表扬鼓励为主,语言要如花一样美,要充分调动学
17、生,让学生动起来,发言要多,要有合作交流,等等。常态课是相对于公开课而言的,重在每节课都让学生学扎实,哪怕是做一道题或写一个字,只要学生学会就行。因此,常态课需要让学生静心思考,独立做作业。这样一来,听课人就会感觉容量太少,形式太单调。其实,我们评价的依然是教师,关注的是教师,却没有从学生层面去关注、思考和评价。学生做得怎样,学得怎样,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好与坏的根本。公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把自己和学生的演绎置于被评判的地位,站在评判者的角度进行自我评价。但平时的课堂上,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做到这些,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见效缓慢的原因之一。学生是否成为课堂主体,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首选标准。因此
18、,我们要像在公开课一样,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思考、感受、理解中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就能不断实现。有了精心的预设,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更加自信,更好地与学生进行生命本真的对话。要像公开课一样,对常态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教学设计。要最大限度地钻研教材,学习公开课上处理教材的方法。要尽可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把一堂课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进行价值挖掘。当然,要想让常态课拥有公开课那样的精彩,其教学设计过程必然包含更多的分析、思考,所付出的脑力劳动往往比实际课堂上要多得多,而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常态课要吸取公开课的精华,去伪存真、去虚留实,通过教学实
19、践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要更多地考虑怎样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去交流,真正精讲多练,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常态课才会虽朴实但有情趣,虽简单却有滋味。我们要运用公开课的形式挖掘常态课的精彩,让常态课也公开化。我们要学习公开课中所蕴含的钻研精神、反思精神、实干精神,从而提升常态课的水平。公开课需要自然纯真江苏省睢宁县南门中学 王俊章公开课似乎让人很纠结,有人喜欢,有人怨。但教师需要与公开课打交道,获得更快成长。那么,如何改进公开课?我想,公开课必须拒绝虚假的“表演”,反对单纯的“真实”,呼唤自然纯真。回想我上公开课的经历,其中三次让我难以忘怀,对公开课有了更进
20、一步的认识。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校内公开课。开课头一天,听说县教研室领导也要来听,我又连夜重新查资料、备课。试讲时,我倾其所“知”,全部给学生讲解了一遍,甚至占用其他教师的课反复演练。几遍下来,我感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上课时,师生配合默契,有声有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我向一位老教师请教,他却给了我“华而不实”的评价。这好似当头一棒,我的心里泛起阵阵苦涩。是啊,虚荣心作祟,课堂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一切都以“圆满”完成,一切都是在虚假表演。这样的公开课有什么实效可言?因此,我告诉自己,公开课一定要与虚假的表演决裂。第二次公开课是教授杨修之死一文。为了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准备了
21、十多份课件。课前,有位教师提醒我要让学生预习,但为了公开课的“真实”,我没有向学生透露任何信息。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结果这一教学环节占用了大量时间。尽管这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了充分铺垫,但预设的内容没有讲完。最后,我只好“自我了断”。每次想起这节公开课,我心中都有一丝遗憾。公开课要回归真实,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听课教师觉得可看、可学、可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为了所谓的“真实”而牺牲公开课应有的价值又是得不偿失的。这次公开课忽视了课前预习,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投入战斗”,自然力不从心。可见,公开课不能一味追求完全空白式的“真实”。第三次公开课是教授全县语文公开
22、课行道树。课前,我告诉学生要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我。课堂教学如顺水行舟,特别是在引导学生领会“深沉”的内涵时,我引用了白岩松你幸福了吗中的语句、齐秦痛并快乐着中的歌词,以及“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例等材料,学生很快就轻松、准确地领会了其意蕴。评课时,几位教师都对我的公开课赞赏有加。课前师生准备和教师的要求,其实只是平时的常规教学方法,但却是公开课课堂精彩的必要条件。看来,公开课需要的就是自然纯真。这三节课让我对公开课的表演与真实有了深刻的认识。虚假的表演让公开课变味,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单纯的真实让公开课退化,影响了实际效果;自然纯真,让公开课更能彰显风采、提升魅力。公开课是一种艺术,它不拒绝表演,但更需要自然纯真,这样方能赶走“苦涩”,消解“遗憾”,让喜悦悄然行走在师生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