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学3(免费下).doc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3277877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治疗学3(免费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推拿治疗学3(免费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推拿治疗学3(免费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推拿治疗学3(免费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推拿治疗学3(免费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节 呃逆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古代文献又称为“哕” 。此症如偶然发作大都轻微,可不治而愈;如持续不断,则须治疗方能渐平。本节所讨论的是属于持续不已的呃逆。本症若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则每为病势转向危重的预兆。【病因病势】呃逆的产生,主要由于胃气上逆所致,胃主纳谷,以下行为顺,而体虚,邪实均可影响胃气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 饮食不节 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则寒气蕴蓄于胃并循于太阳之脉上膈,袭肺,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复因膈间不利,故呃逆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若过食辛热煎炒之品,或过用温涩之剂,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亦可动膈而发生呃逆。

2、(二) 情志不和 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而发生呃逆。(三) 正气亏虚,重病久病之后;或误用吐、下之剂,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综上所述,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原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正气亏虚等方面。此外,肺气失于疏通,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作用。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又均以降为顺,故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变时亦互相影响,膈位于肺胃之间,当各种病因侵袭肺胃之时,亦每使膈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而引起呃逆之症。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痉挛引起气

3、逆上冲,喉间声响“结嗝”不止。常见的病因有:(1) 饮食失调,太冷、太热或刺激性过强的饮食,急性、慢性酒精中毒等。(2) 纵隔障炎症及肿瘤。(3) 胃肠道病变:胃炎、胃扩张、肠梗阻、肠绞痛、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及胃肠手术后等引起。(4) 其他:如颅内压过高、大脑炎、尿毒症及精神病等。【临床表现】 (一) 寒气蕴蓄于胃 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饮食减少,口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二) 胃中燥热 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面赤,舌苔黄,脉滑数。(三) 气郁痰阻 呃逆连声,胸胁胀闷,由抑郁恼怒而发作,情志转舒则稍缓,有时恶气,饮食不下,头目昏眩,舌苔薄腻

4、,脉弦而滑。(四) 正气虚亏 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缓,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疗】治则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胃寒者加温中祛寒之法,胃热者佐以泻热通腑:气郁痰阻者辅以降气化痰,正气亏虚则治宜温补脾胃。(一) 基本治法(1) 胸腹部操作1取穴:缺盆、膻中,中脘。2手法:按法,揉法,摩法。3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按、揉缺盆穴,以痠胀为度,每侧半分钟,然后按、揉膻中半分钟。同上体位,用摩法治疗腹部,摩法操作及在腹部移动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以中脘穴为重点,时间 68 分钟。(2) 背部操作:1 取穴:膈俞,胃俞。2 手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搓法。3. 操

5、作:患者俯卧位。医者坐于右侧,用一指禅推法,自上而下在背部膀胱经治疗 34 遍,重点在膈俞,胃俞。时间约 6 分钟同上体位按、揉膈俞、胃俞,以痠胀为度。搓背部及两胁,使之有温热感。(二) 辨证加减(1) 胃中寒冷:1 摩腹时加气海穴,时间 2 分钟。2 摩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2) 胃中燥热:1 横擦八髎以透热为度。2 按、揉足三里、大肠俞以痠胀为度。(3) 气郁痰阻:1 按、揉胸腹部的中府、云门,膻中,章门,期门;背部的肺俞、肝俞、膈俞、胃俞,均以痠胀为度,不宜刺激太重。2 横擦胸上部,以透热为度;斜擦两胁,以微有热感为度。3 按、揉内关,足三里,丰隆,以痠胀为度,每穴均半分钟。(4)

6、正气亏虚:1 横擦左侧背部脾胃区域;直擦督脉。均以透热为度。2 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半分钟。附简易止呃逆法。可选用下列某一种 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 即饮 200 毫升冷开水。 在颈部置冰袋。 鼻吸入硝酸甘油或氯仿。 嘱患者暂屏气。第八节 胃下垂胃下垂是指由于胃基层张力低下及胃周围组织迟缓无力而使胃体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的一种疾患。祖国医学虽无胃下垂的病名,但在文献中有相应的记载,如灵枢 1本藏曰:“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小而幺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可见,古人对本病已有一定的认识。胃,十二指肠的两端被其周围的解

7、剖结构所固定,胃的上口与喷门连接。该处由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及胃结肠带所固定。十二指肠下端的空肠弯被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在后腹壁上。正常胃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一般情况下幽门位于剑突和脐连线的中点或脐水平附近。由于人的体形差异,胃的形状有所不同。矮胖者,往往呈牛角尖型;瘦长虚弱者,可呈无力型(长胃) ;一般体形者,多呈 J 型胃。病因病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和脾胃的运化,将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在肾精的作用下与自然界清气结合,构成元气,在肝的输泻功能作用下,元气流经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若经常暴饮暴食或饭后剧烈运动,脾胃损伤;或七情所伤,肝气郁

8、结,横逆犯胃,进而生化之源不足,日就久导致元气亏损,中气下陷,升举无力,形成本病。也可因病后、产后耗伤元气,气血亏损,脾胃虚弱而致。现代医学认为腹腔内脏的正常位置,主要靠三个原因维持:一是横隔的位置和膈肌的活动力;二是临近脏器及韧带的固定作用;三是腹内压,其中特别是腹肌和腹壁脂肪层的结构。由于体质虚弱,体形瘦长及内分泌等因素使膈肌悬吊乏力,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和腹肌松弛以及腹内压下降而导致胃下垂。临床表现胃下垂患者多为瘦长体型。轻度一般无明显症状。教重者可见腕部凹陷,腹部突出,有慢性腹痛病史。患者食后即有胀感,自觉胃下垂和肠鸣作声。偶见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形体失常,扁而短

9、。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以及直力性低血压等症状。严重者,可合并内脏下垂的表现。检查一、 上腹部可扪到强烈的腹主动脉搏动,下腹部常有振水音。二、 X 线胃肠钡餐检查可见站立时胃位置下降,紧张力减退,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三、 十二指肠球部受胃下垂牵拉,上角尖锐。四、 十二指肠第三段可因肠系膜动脉压迫而呈十二指肠壅滞。治疗本病治疗原则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一、 基本操作方法(一) 腹部操作1、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其右侧,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在腹部及鸠尾、中脘穴为重点治疗。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脐周围及天枢、气海、关元为重点治疗,约 10分钟。2、同上体位。用托法,即医生将

10、四指并拢,以罗纹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从胃下缘自下而上托之。同时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和掌振法在上腹振动。3、同上体位。用摩法在腹部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治疗,约 15 分钟。(二) 背部操作1、用一指禅推法施与背部两侧膀胱经,往返治疗约 5 分钟。然后按揉肝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每穴约 1 分钟。2、患者坐位,再用插法(右手四指并拢,掌心向后上,指间由左肩胛骨内下缘,向斜上方插入肩胛骨与肋骨间约 23 寸,同时左手掌顶住患者左肩部,两手呈合拢之势)治疗,每次持续 12 分钟,患者时有胃上提之感,随后缓缓将右手收回,插 23 次。然后再予同法左手插入右肩胛内下缘。二、 辨证加减(一) 肝

11、气郁结:按揉章门、期门及肝俞、太冲,每穴 12 分钟。再擦两胁肋,以微微透热为度。(二) 气血不足:直擦背督脉,横擦左策背部,均以透热为度。再按揉两侧足三里穴各约 2 分钟。注意事项(一) 宜少食多餐,忌食生冷、酸辣及不宜消化的食物。(二)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心情舒畅。(三) 胃下垂严重者,可用胃托配合治疗。按语推拿治疗胃下垂,始于一指禅流派王百川老医师,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摸索出治疗胃下垂的一整套手法,其中腹部托法和插肩胛法是它的首创,这两法对治疗胃下垂的针对性强,效果显著。游人曾对胃下垂患者,在进行 X 线钡餐造影检查的同时,用插肩胛法在 X 线下做作疗效观察,发现患者在术后是胃位置上提

12、2 厘米以上。六十年代初,上海中医推拿门诊部对手法治疗胃下垂的疗效,临床作过统计,其有效率达 82%以上。推拿治疗胃下垂的原则,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为主,取中脘和脾胃俞穴以健脾和胃,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通过手法对其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胃肠蠕动功能,增加其本身的收缩力,从而上提起下降的脏器。更兼足三里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之力,配气海有升提脏腑之功,更能加强其功效。因气海穴为滋补正气之要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插肩胛骨能激发胃腑上升以奏全功。思考题一、 试述胃的正常位置?怎样才称为胃下垂?二、 试述胃下垂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三、 胃下垂的腹部摩法和托法如何操作?插法应该在什么体位进

13、行?正确位置应在哪里?第二十七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麻痹症又叫骨髓灰质炎,多见于 15 岁的小儿,亦可见于成人,常发生于夏秋之季以 69 月为最多。病因病机小儿麻痹后遗症属中医“痿症”范畴,主要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肺胃之经,使津液滋生和输布发生障碍,致使津液亏乏,后期累及肝肾,肝肾阴虚则筋骨肌肉失去阴液的滋养润濡而成瘫痪、废痿不用。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染嗜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饮食传染和直接接触。病毒从咽部或消化道传入局部淋巴后进入血循环,若再通达中枢神经系统,就出现麻痹症。人体和环境的其他因素影响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间屏障,肌力疲乏,着凉及创伤(如注射某种药物)之类,可促使麻

14、痹症的发生。该病以潜伏期的末期和瘫痪前期的传染性最大,一般以 40 天作为隔离期,患者痊愈后因血中含有抗体而免疫。临床表现小儿麻痹症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一、 急性发作期或前驱期:患者首先可见到发热,食欲减退,或伴 有呕吐、腹泻、咳嗽、咽红、全身不适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症状, 23 天后常可退热,诸症消失。二、 瘫痪前期或瘫痪期:退热后 16 天,常可再次发热,并出现烦躁不安,易出汗,肢体疼痛等症状,几天后逐渐出现部分肢体瘫痪。随着热度的减退,其他症状逐渐消失,瘫痪也不在发展。瘫痪的特点呈弛缓型,分布不规则,不对称,常见于四肢,以下肢瘫痪最多。如果颈、胸部脊神经受损,可出现膈肌、肋间肌麻痹。

15、延髓受损时可出现 咽部肌群麻痹,出现呼吸障碍等外危重症状。三、 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瘫痪有自动恢复的趋势,热退 12 周,开始逐渐恢复。恢复的快慢与神经受损程度有关,一般在 16 个月内如不能完全恢复,常遗留残余症状,这时肌肉明显出现各种畸形,如口眼歪斜,头向左右倾斜,脊柱侧凸,肩关节如脱臼,膝后凸或外展,足内翻、外翻、马蹄形、仰趾足等畸形。鉴别诊断本症需与大脑性瘫痪及产瘫相鉴别:一、 小儿麻痹症瘫痪多呈驰缓型,分布不规则,不对称,一般无意识障碍。二、 脑瘫多呈痉挛性,以一侧上下肢为多见,常有意识障碍。三、 产瘫以一侧上肢多见,瘫痪在出生后即发生,无发热等瘫痪前期症状。治疗一、治则:初期以祛邪为主,后期以行气活血,荣筋养肌、矫正畸形。二、 常用推拿法:初期可参照发热治疗。本节主要介绍后遗症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