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传染病培训材料.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78040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传染病培训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传染病培训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传染病培训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传染病培训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传染病培训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官路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培训材料 第一章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何为传染病(一) 、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二) 、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病原体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

2、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2、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2)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

3、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3)季节性。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4.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二、何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种类繁多,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2004 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 39 种法定传染病。其中:1、甲类传染病 2

4、 种: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 26 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 H1N1 流感(2009 年纳入传染病报告管理) 。3、丙类传染病 11 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008 年 5

5、 月纳入传染病报告管理) 。三、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传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其他易感者。(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与过程有以下几种:表 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传染过程 传染病病种直接接触 通过与感染者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抚摸、拥抱等。 疥疮、水痘等间接接触 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梳子、衣物和文具等。 头虱、结膜

6、炎(红眼病等)空气或飞沫传播 吸入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吐痰、讲话时喷出的飞沫;手触摸沾有飞沫、痰液的污染物或地面,再触摸眼、口、鼻等粘膜进行传播;病原体附着在微尘或水雾中,在空气中漂浮,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食物或水(共同的污染源) 进食受污染的食品,饮用受污染的水。 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昆虫或动物媒介 昆虫通过沾有病原体的足部或口部,将病原体散播;有些病原体要先在昆虫体内寄居一段时间繁殖后,才具传染性。 乙型脑炎、疟疾(蚊子传播) 、肠道传染病(苍蝇、老鼠传播) 、狂犬病(狗传播)等血液/体液传染 通过输血、文身、穿耳、被污染的针具扎伤或性行为传播。 乙

7、型肝炎、艾滋病等母婴传染 病原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使胎儿受到感染。 先天性梅毒、艾滋病等(三)易感人群既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体免疫力,即人群对于某种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儿童及青少年由于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尚未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差,因而较为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在儿童中开展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就是要提高儿童的群体免疫水平。四、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由于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8、宿主) ,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也必须针对这几个条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表 2 不同传播条件下传染病的不同控制方法传播条件 控制方法传染源 病人及早接受观察、隔离及治疗;清洁环境或消毒,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 注重环境、个人及食物卫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加强个人防护,接受免疫接种(一)管理和控制传染源传染源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源之所在,因此控制和消除传染源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根本措施。例如,对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严格诊治和管理,对病人家属加以严密监控和检疫,就是控制非典型肺炎流行的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是老鼠,消灭

9、老鼠就是消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狂犬病的传染源是狗,国家对养犬的管理就是控制狂犬病的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通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与消灭疾病的关键措施。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需经一定的途径才会传染给正常人,如通过咳嗽产生的飞沫、蚊虫叮咬、水源污染、输血等途径。消灭蚊子可以预防疟疾;搞好饮食,卫生可以减少痢疾、伤寒的发生;开窗通风、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戴口罩等措施可以预防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三)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一种传染病是否能在某人群中发生、流行(包括流行的强度) ,均与这些人群是否具有对该病的易感性有关。人群易

10、感性高,说明该人群具备发生该病流行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有传染源传入,并且有适宜的传播途径,即可形成暴发或流行。对于一种新的传染病而言,从来没有感染过这种疾病的人群都是易感者。注射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还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的存在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五、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一)学校是人群集中的特殊场所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面广,一旦有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很容易造成相互传播,特别是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的流行。传染源可以是患病的学校教职员工或学生。如果一个

11、食堂炊事员患痢疾,那么他就可能通过污染所接触的食品容器、加工的食品,将病原体传播给就餐人员;一个学生患流行性感冒后如果继续上课,就可能通过飞沫将病原体传播给周边的同学和老师。(二)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传染许多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因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免疫力较低,加之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了解传染病早期症状,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适,因此不能早期识别并配合老师、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容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与流行。如一个学生患有麻疹,只

12、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及时治疗,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就可能过飞沫传染给其他学生造成大面积的感染。六、学校传染病流行概况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五分之四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在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四月和十一月。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七、学校常见传染病、国家重点防治的疾病及地方病(一)呼吸道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性极高。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

13、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 1-3 日。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麻疹患者。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 7 至 18 日,通常为 14 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

14、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 ;3 至 7 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 4 至 7 日,亦可能长达 3 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 10-24 日,通常为 14-16 日。病

15、后可获终身免疫。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 2 日至出疹后 6 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 16 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 23 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4、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 6、7 日至肿胀后 9 日

16、期间具有传染性。易感人群为 1 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 12-25 日,通常为 18 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 1 至 2 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5、猩红热猩红热是由 A 组 B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和产道等感染。人群普遍易感。5-15 岁为高发年龄。潜伏期为 2-3 日。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

17、发病较多。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聚并出现发热、咽痛;病后 24 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发病初期舌有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俗称“草莓舌” ;2-3 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称“杨梅舌”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流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通过飞沫从空气中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 C 群流脑以 10-20 岁的青少年为主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冬春季。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及脑实质损害,导致死亡。7、结核病结核病

18、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灶在肺部(肺结核)多见,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热、盗汗、疲倦、体重下降、长期咳嗽和痰中带血。部分患者无明显病征。(二)消化系统传染病1、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19、潜伏期为数小时至 7 天,平均 1-2 天。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的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2、伤寒和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

20、高。病后免疫力持久。此病潜伏期为 10-14 天。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壮,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现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3、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甲型肝炎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潜伏期平均为 30 日。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秋、冬季为发病高峰。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

21、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4、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传染源是霍乱病人和带菌者。霍乱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由数小时至 5 日不等,通常为 2-3 日。夏秋季为霍乱流行季节,沿海地区流行较多。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衷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22、(三)虫媒与动物传播疾病1、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属人畜共患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通过叮咬病猪后 10-12 天再叮咬人进行传播。发病者多为 10 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 4 至 21 天,一般 10 至 14 天。乙脑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和体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2、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症。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狂犬病毒的狗,其次猫、狼等

23、家养或野生动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 3-5 天及整个病期都具有传染性。人类主要通过被带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或伤口被带病毒的唾液沾污感染。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 1-3 个月,偶尔短至 10 天或长至数年。主要临床表现:患病后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咽喉肌痉挛、流口水、全身迟缓性瘫痪症状,最终因瘫痪死亡,病死率几乎 100%。(四)接触性传染病1、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症,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是结膜炎患者。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

24、可能感染病原体。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 1-3 日,病毒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 1-12 日。主要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并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症状。2、疥疮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传染性极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传染源是疥疮患者。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播,如与患者同床共睡或握手,也可能使用患者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等间接传染。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损害为针头大小的丘疹及疥虫掘的隧道,长约 2-4 毫米,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线或隆起,此为疥虫钻行的痕迹;皮疹好发于皮肤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缝

25、、小腹部、乳房、腋窝、腹股沟、阴部等。皮肤损害处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五)国家重点防治传染病1、艾滋病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通常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引起一系列免疫力遭到破坏、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病毒主要存在于他们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伤口分泌物之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不会立刻发病,其潜伏期平均为 7-10年。一般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电话、办公用品,一起进餐,游泳等都不会传染,唾液和蛟子叮咬也不传染该病。主要临床症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

26、坏,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卡氏肺囊虫肺炎、疱疹病毒感染、隐袍子虫腹泻、结核及卡波西肉瘤等。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控制的。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是由 A 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按病原体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现已发现部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的人的急性感染,称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由 H5 和 H7 亚型毒株,尤其是 H5N1 和 H7N7 所引起。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

27、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人群普遍易感,12 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更易被感染。潜伏期为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时间可达 21 天。高致病性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主要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 38以上) 、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些患者都胸部经 X 线检查可出现肺炎症状。具有高致病性的 H5N1、H9N2 、H7N7 等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较易导致高烧、肺炎、呼吸衰竭、多

28、个器官衰竭,以致死亡。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俗称“非典” ,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该病具有传染性较强、进展快、病情较重、危害大等特点。患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还可能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 1-14 天,一般为 3-7 天,潜伏期一般不具有传染性。此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临床表现:病人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在 38以上;常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约四分之一病人发展为呼吸衰竭,甚

29、至导致死亡。4、甲型 H1N1 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甲型 H1N1 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多数年龄在 25-45 岁之间。潜伏期一般为 1-7 天,多为 1-3 天。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咯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 或腹泻。约 10%病例可不发热。体

30、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被诱发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5、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

31、可经水或食物传播。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 5 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 3 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 5-7 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手足口病潜伏期为 2-10 天,平均 3-5 天,病程一般为 7-10 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

32、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 EV71 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六)地方病 1、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的机体碘摄入不足引起的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影响智力发育的有关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人体的碘主要依赖自然环境的供应,应当每天摄入适量的碘,在停止碘摄入时,体内储备的碘仅够维持 23 个月。人类生活环境

33、缺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长期补碘。缺碘通常会造成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 。但是,缺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严重缺碘会造成呆傻等智力残疾。缺碘对人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严重缺碘会造成呆傻等残疾。碘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胎儿期和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主要时期,此时缺碘就会影响小儿大脑的正常发育,造成不可恢复的智力残疾。长期生活在缺碘地区、又没有得到充足补碘的一些中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非缺碘地区的同龄人。他们即使学习十分用功,但记忆力差,成绩依然不佳。成年后也难于掌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碘被人们称为智力元素。一旦缺碘造成智力低下或残疾,都是无法医治和恢复的。胎儿、儿童和

34、妇女最易遭受缺碘危害。孕妇缺碘除造成早产、流产和先天畸形儿外,更严重的是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应该给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补充足量的碘。碘是人体内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妊娠期妇女对甲状腺激素的需要增多,因而对碘的需求量也就增多。碘在胎儿期对合成甲状腺激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甲状腺激素又是促使胎儿生长,特别是大脑发育的重要物质,所以胎儿期缺碘就会造成大脑发育的障碍。胎儿所需要的碘只能来自母体,可见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补碘的重要意义。胎儿期和出生后的 2 年内是小儿脑发育的主要时期,碘在此时尤为重要。大量的实验证明,对缺碘者,特别是对缺碘地区的孕妇、哺乳期的母亲和婴幼儿补碘,可以使儿

35、童的智力、身高和体重得到明显的改善,先天畸形明显减少。食用碘盐能有效地控制碘缺乏病的流行,这是安全、有效、方便和经济的补碘方法。碘盐贮存时注意密封、避光、避免受热和存放过久。使用碘盐:家庭应购买在有效期内和密封的小包装碘盐,应随吃随买,不要购买非碘盐;使用碘盐时应尽量避免碘受热而挥发;最好在汤、菜或饮食即将做好,或已经做好后再添加调味的碘盐;避免用碘盐爆锅、长炖和久煮。2、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使体内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还可损伤其它器官。消化道是

36、氟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除上海市、海南省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区。病区分 3 种类型,即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我县地方性氟中毒属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氟骨症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变形,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改换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江河湖泊等低氟水源,干旱缺水地区可窖水或屋檐集水。3、克山病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心肌病,临床上分四种类型,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该病主要侵犯心肌,表现为心肌的变性、坏死、修复等

37、改变。克山病与膳食营养关系密切,膳食结构单一、营养低下和低硒使发病增加。克山病多发生在病区农村食用自产粮人群,食用非病区粮不发病。通常表现为全身不适,心难受、胸闷、恶心、脸色苍白、下肢浮肿等症状体征。克山病是可以预防的,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营养,减少发病诱因。大面积预防可投放硒盐,小面积预防可投放硒片。4、大骨节病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对称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发病主要在儿童期,发病早期骨关节疼痛,手指弯曲或指末节下垂。初步认为是霉菌毒素,它是通过病区产的食粮进入人体而致病的。 大骨节病轻者关节粗大、疼痛、活动受限,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终生残疾

38、。大骨节病重在预防。关节已经发生变形,其病变是无法治愈的。大骨节病病区可因地制宜地采取旱田改为水田,改主食玉米为大米或改种蔬菜或经济作物或在适宜的山区,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搬迁,主食粮食由市场购买。在大骨节病病区推广科学种田,快收快打、防霉防潮、干燥贮藏。也可食用硒盐进行预防和治疗。第二章 学校如何预防传染病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督导检查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研究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建

39、立起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机制。(一)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要成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第一责任人,应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二)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40、、早治疗”的原则(即“四早”原则) ,学校需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发现、疫情监控与报告机制。1、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2、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3、学校应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1)晨检应在学校专职(兼职)

41、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每个学校根据学生数至少准备 100 个体温计。(2)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追查病因,教师或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以确保做到早发现。(3)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学校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类型,及时采取隔离、通知家长将病人送定点医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等措施,以保证传染病不蔓延。(4)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应以年级、班级

42、或宿舍为单位,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应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5)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疫情报告人在报告校领导的同时,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属的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疫情。(6)学校出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后,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及时对病例进行调查,并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发生大面积疫情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对病人接触过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接种或服药,对所在场所进行定期消毒。(7)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与班主任教师要严格掌握学生病愈返校的时间。病愈返校后须经医师证明已无传染性后,方可准许复课。4、

43、学校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内容、时限及方式。(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一天内有 3 例或者连续 3 天内有多个学生(5 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 24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 24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4)学校发生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 24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当出现符合以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

44、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部门报告。(三)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流行的应急预案为了确保学校出现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时处置有序高效,各级各类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专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阻断一切可能传播的途径,遏制校内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学校领导应了解、熟悉学校卫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应经常听取学校师生对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方面的意见,经常对专职(兼职)

45、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工作、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食堂、教学场所与生活设施进行检查,并将其工作成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以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实施常规管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制,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传染病蔓延的有关人员,应追究相应的责任。二、加强健康教育 培养师生良好卫生习惯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并将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这对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学校要把传染病预防教育纳入教学计

46、划,通过多种形式,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者专题课讲座,通过宣传栏、班会、队会、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特别要注意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三、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积极预防传染病教师与学生应注意讲究个人卫生,增强健康意识,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一)保持正常、合理的生活规律,积极锻炼身体,不吸烟,不酗酒,保证充分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二)经常洗澡、理发、修剪指甲,早晚洗漱。(三)及时换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四)平时保持双手清洁,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五)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

47、水洗手。(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七)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八)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绢、牙刷、餐具或其它个人物品。(九)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十)避免挖鼻孔和用手或不干净的手巾等物品擦拭眼睛。(十一)痰必须吐在纸巾里丢进垃圾桶,或吐在厕所马桶中冲掉。(十二)保持头发清洁,预防头虱。(十三)如果有发烧及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十四)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要彻底洗净。(十五)注意选购、食用新鲜的食品和水产品,不选购、不吃外形、吃味或味道异常及发霉的食物。(十六)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十七)不吃可能

48、受到鼠类等动物污染过的生冷食物、水和饮料等。(十八)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青少年不应过早发生性行为。(十九)拒绝毒品。注射药物或疫苗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针具或彻底消毒的针具。如果发现遗弃针管、针头、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二十)与动物接触(如老鼠、鸡、鹅、鸭、鸟、猫、狗及野生动物等)后一定要洗手。(二十一)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二十二)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的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二十三)一旦被宠物抓伤或咬伤,要立即反复清洗伤口(用 20%肥皂水或 0.1%新洁尔灭) ,并到医院接受治疗及狂犬疫苗注射。(二十四)疟疾、乙脑流行地区

49、或季节一定要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 。总之,师生在个人卫生方面要坚持做到“五要” “六不”和“两坚持”:“五要”_要定时休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换衣、勤洗澡,要勤理发,要勤剪指甲;“六不”_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用公共毛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两坚持”_坚持自带饮水杯、手纸、手帕等个人卫生用品;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四、学校不同场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一)教室1、应保持整齐清洁,地面无痰迹、纸屑、脏物,每天清洁扫地面及抹擦课桌椅。 2、教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空气新鲜。按照 GB/T17226/1998)规定,每小时需要置换空气。学校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如温暖天气(或季节)宜采取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或季节)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3、保证教室适宜的温度。按照中小学校教室采暖温度标准 (GB/T17225/1998 )规定,在学习(授课和自习)时间内,教室中部(距地面 1 米处)的温度应为 16-18,不宜超过 20,相对湿度应为 30%-80%。(二)宿舍1、设计卫生要求(1)每层楼必须备有盥洗室和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应有自然通风管井或机械通风装置。(2)盥洗室内应设有污水池及地漏。(3)空调装置的新鲜空气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调器过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