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93881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第三产业发展 30 年【本章提要】本章用翔实的统计数据,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上,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在产值比重、发展速度、内部结构、劳动生产率、区域态势等方面的发展特征。然后,从服务经济理论发展、投入渠道增加、政府政策支持、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对外开放推进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经验,从官员思想认识不足、规章制度欠周、企业走出去措施不力等方面分析相应的教训。推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提高对服务产品、服务产业和服务财富以及第三产业战略地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第一节 我国第三产

2、业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本节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征。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1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B.Fisher)在 1935 年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术语。它是指除了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和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以外的其他各业。三次产业所包含的行业在世界各国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不过范围大同小异。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这是生产初级产品的初级产业(采矿业因生产初级产品,在有的国家

3、被划入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这是在初级产业基础上生产加工产品的产业。第三产业则是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也称广义服务业。一般认为,区分三次产业有三个标准:(1)产品是否有形。有形的属第一、二产业,无形的属第三产业。 (2)生产与消费是否同时进行。生产与消费不同时进行的属第一、二产业,同时进行的属第三产业。 (3)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远近。最远的是第一产业,次远的是第二产业,最近的是第三产业。2第三产业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9 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第三产业长期发展缓慢,比重偏低。从纵向看,19521980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 50.72

4、1.028.3 变为30.449.020.6,就业结构由 83.57.49.1 变为 68.718.313.0。28 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 7.7 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仅增加 3.9 个百分点。从横向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 1980 年仅为 13.0%,在世界银行统计的 126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 106 位;产值比重在1982 年为 22%,在 93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倒数第 2 位。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理论偏差:曾经把服务部门看成不创造社会财富的非生产部门,把其比重增大看作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寄生性的突出表现。没有正确认识服务业比重的增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世

5、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导致在实践中对“非生产部门”的歧视,使第三产业资源投入受阻,发展被遏制。二是发展战略偏差:在工农业已有较大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把第三产业的发展列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四个现代化”只把工农业现代化列入议事日程,忽略了第三产业现代化。三是政策失误:长期实行服务低价制,损害了服务业的利益;曾经把不少服务活动当作资本主义因素来批,挫伤了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3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时期:19802006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802006 年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30.449.020.6 变为 11.748.939.3;就业结构由 68.718.313.0 变为42.

6、625.232.2。改革开放 26 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 18.7 个百分点,就业比2重提高了 19.2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81991 年,恢复性高速增长时期。其特点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比重提高快,但结构改善不大。第三产业增长主要靠传统服务业的带动。第二个时期:19922006 年,结构改善期。其特点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放慢,比重基本稳定,结构明显改善,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势头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第三产业概念的引进和应用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中国把服务行业视为“非生产部门” ,长期采取压缩“非生产部门

7、”的政策,造成服务业的萎缩再生产。4中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决策历程(1)第三产业概念初次亮相1979 年,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调研活动中,开始注意服务业比重低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国家机关一些经济结构研究小组在调研报告中,使用了第三部门、第三部类概念 ,将经济结构由“农轻重”扩大到“农轻重”和服务业。(2)第三产业宣传高潮1981 年上半年,中国报刊首次大张旗鼓宣传第三产业。 世界经济导报连载长文系统介绍第三产业概念的由来、发展原因、分类、作用、趋势,以及理论研究新问题、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第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问题 。宣传目的是:解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与人民生活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增加服务

8、供给减少实物性商品供应的压力;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开拓更广泛的就业门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严峻失业问题(时称“待业” ) 。农村长期存在隐性失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常困难。工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景气,大量工人下岗。工业固定资产装备率高,增加一个工人需两三万元设备,制约了工业就业岗位的增加。第三产业则是吸引劳动力的蓄水池,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固定资产装备率低,如餐饮、商业增加一个服务员,仅需两三百元设备。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就业增长。其时全国有一千多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多从农村迁回城镇,很多人没工作。北京一个回城女知青自谋职业,办了一个“大碗茶”公司,在天安门卖凉茶,安排了一批农友就业,

9、被报纸传为佳话。媒体有一种说法,北京只要把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恢复到 1952 年的水平,就可以解决全市的就业问题。(3)第三产业概念打入冷宫1981 年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北京一些权威人士严厉批评第三产业概念,认为它“不三不四、莫名其妙、非驴非马” ,是“渗透着资本主义本质的概念” 。报纸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对第三产业概念横加贬斥。此后,第三产业概念被打入“冷宫” ,在中国报刊正面宣传中销声匿迹近三年。(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1984 年下半年,形势开始好转。中央领导人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山东视察时指出:“放手发展第三产业 ,包括鼓励个体户经营第三产业

10、,放开了没有?广东的经验证明,要想在较短时期内把经济搞活,打开新局面,从第三产业抓起是一个好办法。发展第三产业 ,投资少,见效快,很有必要。 ”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发展“第三产业” ,也就是发展各式各样的服务行业,应当在“七五”计划中占一定的地位。对这个问题,现在宣传和认识还不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他还指出:要使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就需要从政策上解决一系列问题,使发展第三产业有“名”有“利” 。今后,统计产值,也要统计第三产业,这样谁发展得多,产值也高,不要让第三产业入“另册” 。 1984 年 12 月,他在上海视察时指

11、出:考核上海经济工作,应该把国民生产总3值作为首要指标,这比工农业总产值重要 。他在武汉市视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每个城市都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尤其是大城市更应该如此。第三产业不仅包括为生活服务的行业,也包括为生产服务的行业。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的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如果真正把第三产业搞好,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的经济效益就会有很大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提高。第三产业要为整个经济区服务,不仅是为本城市服务。发展第三产业,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把第三产业作为福利事业来办,只能是越办越萎缩,没有生命力。 ”(5)建立

12、第三产业统计1985 年 4 月 5 日,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 。该报告称:为了全面建立第三产业统计,逐步形成一套统计制度,经商得国家计委同意,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 ,并参照国外的做法,对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相关产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

13、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2003 年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作了重新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包括 15 大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14、,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6)国家发展计划首提第三产业1985 年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加快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逐步改变第三产业同第一、第二产业此例不相协调的状况”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的“第四条方针” 。指出:“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达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严重落后,交通

15、不畅,信息不灵,产前产后的服务以及商业、金融、技术咨询等事业都很不发达,造成资金使用效益差,生产效率低,并且使群众生活十分不便。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既是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一项重大改革。 ”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出现第三产业概念。1986 年 4 月六届四次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提出,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咨询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事业,并规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这是在中国第五年计划中首次出现“第三产业”概念。(7)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1

16、992 年 6 月 1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提出“为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4上去,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必须使第三产业有一个全面、快速的发展。 ”决定从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为改革开放在更广阔的领域向纵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调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

17、大战略意义。要求“全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发挥创造性,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而努力奋斗。 ”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重点,以及 13 条主要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以社会化为方向,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将内部服务对外开放;鼓励第三产业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应关停并转的工业企业;积极鼓励行政人员从机关分离出来,从事服务行业;推进劳动人事的制度改革,赋

18、予第三产业企业用工自主权;遵循价值规律,改革价格体系,解决第三产业长期存在的价值补偿不足问题;鼓励扩大国际化经营;利用金融和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简化审批手续,改变第三产业开业难状况;加强第三产业法制建设;加强第三产业的规划和管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是中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它指引着中国第三产业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前进。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与发展第三产业或服务业有关的文件,都是在决定的基础上作出的。(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系列政策为了解决服务业依然存在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等问题,2001 年,国务院同意

19、国家计委“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主要的措施有: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要求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中心城市及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对国有服务业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对非国有经济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加快铁路、民航、通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外贸、教育、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开放。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渐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电信

20、、外贸、商业、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国际货运代理等领域。推进部分服务领域的产业化。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鼓励中心城市“退二进三” 。调整城市市区用地结构,减少工业企业用地比重,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在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逐步解决某些服务行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不合理问题。2007 年,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主要内容有: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在生产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运输业、第三方物流、

21、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在生活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旅游等服务业。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交通、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聚集效应较强的现代服务行业;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承5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生产服务方面,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村生活服务方面,推进

22、农村水利、交通、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各项承诺,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实施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业企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

23、用热基本同价,财税、信贷、土地给予支持。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抓紧制订和修订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餐饮等行业服务标准。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征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当年价)大幅度提高,但可比价比重升幅很小19782006 年,按当年价计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 1978年的 24.0%上升到 2006 年的 39.3%,提高了 15.3 个百分点。同期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 28.2%下降到 11.7%,下降了 16.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呈现先跌后升的态势 ,由1978 年的 47.8%下降到 1990

24、年的 41.3%(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点) ,再在徘徊中提高到 2006年的 48.9%(见图 16.1) 。图 16.1 19782006 年三次产业占 GDP 比重(当年价)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年版,表 3-1。中国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是由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因素推动的。从生活服务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把增加的收入更大比例投入到提升个人素质的教育,强健体魄的体育、保健,陶冶情操的艺术表演,或旅游、闲暇、度假等。各种职业培训、本科教育的报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受到备受青睐,黄金周游客络绎不绝,许多旅游景点要超负荷接待,精彩

25、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经常一票难求,就是例证。中国消费软化系数从 1997 年的 39%演变到 2002 年的 44% 。服务消费品满足了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成为消费的新热点。从生产服务看,在生产向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加大了对金融、保险、审计、设计、通讯、运输等服务行业的依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提高生产率、培育出新产品,最终取得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靠的就是更快的获取信息、更有效地驾6驭先进技术。管理咨询公司应运而生,科研综合技术服务投资大幅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服务广泛应用,服务型生产资料功能不断强化,从“润滑剂”发展成为“推动器” 。在生产的高级化阶段,以信息处

26、理和技术研发、创新及设计为代表的生产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伴随生产专业化加深,工业企业内的服务活动,如会计、运输、维修、餐饮、清洁等服务加速独立化。根据服务型中间投入品占生产所需的总中间投入的比例分析,中国的生产软化系数从 1997 年的 18%上升到 2002 年的 24%,说明中国的生产方式朝高级化方向发展。但是,按可比价计算的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实际比重)提高很小,由 1978 年的24.0%提高到 2006 年的 27.7%,升幅仅为 3.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际比重则有很大提升 ,由 47.9%升到 65.6%,增幅高达 17.7 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由

27、28.2%下降到11.7%,降幅为 6.5 个百分点(见图 16.2) 。图 16.2 19782006 年三次产业占 GDP 比重(可比价)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年版,表 3-4。按可比价算的第三产业比重小幅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可以从四个方面解释:第一,这与第三产业的名义增长率大大高于其实际增长率有关。它提示,第三产业名义比重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服务价格较快上升引起的。一方面,工业生产率提高较快,价格上升空间小,使第二产业名义增长率高于其实际增长率的幅度并不大,进而使第二产业的实际比重高于其名义比重的幅度不大。另一方面,服务产品相对价值量趋

28、于上升规律 的作用使得服务产品的价格上升比实物产品快;服务产品需求坚挺支撑着其价格高位;不少服务部门如邮电通讯、铁路运输、房地产、医疗等行业,存在进入壁垒,维系着经营垄断和服务价格的较快上涨。这就使第三产业的名义增长率大大高于其实际增长率,进而使第三产业的名义比重升幅大大高于其实际比重的升幅。第二,第三产业占 GDP 的实际比重增幅很小是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第二产业更快增长”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并不意味着改革开放 30 年来第三产业供给增长缓慢,也不意味着对第三产业的服务需求增长缓慢。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6 年中国第三产业年均递增率为 10.6%,高于 GDP(9.6%)

29、,而第二产业增长更快(11.3%) ,其比重的增长幅度就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中国第二产业实际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国充当“世界工厂” ,承揽了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大量制造业活动,因而有大量工业品出口造成的,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对工业品的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1990 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品贸易长期顺差,而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就是明证。此外,这与工业品消费在中国居民现7阶段的消费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相关。第四,服务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比重迅速增大,但服务供给在供给结构中的比重增长缓慢,说明中国第三产业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适应,亟须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来解决。2第三产业迅速增长

30、,增长速度呈现前期峰谷交替、后期平缓的态势按当年价计算 ,19792006 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为 17.6%,高于GDP(15.6%) 、第一产业(12.0%)和第二产业(15.7% )年均递增率 25.6 个百分点。其中,19791991 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为 17.8%,比 GDP 和第一、二产业高 3.14.3 个百分点;19922006 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为 17.5%(下降 0.3 个百分点) ,但第二产业和 GDP 增长提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7.5%和 16.3%,与第三产业增速相同或只低 1.2 个百分点(见表 16.1) 。按照可比价计算,197920

31、06 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年均递增速度为 10.6%,高于GDP(9.6%) 、第一产业(4.6%)和第二产业(11.3% ) 。其中,19791991 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为 11.1%,比 GDP 和第一、第二产业约高 16 个百分点。 19922006 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 10.3%(下降 0.8 个百分点) ,高于 GDP(10.2%)和第一产业(4.0%) ,但低于第二产业(12.5%) 。第三产业增速基本不变,第二产业提速增长,就使得 1990 年代以来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徘徊。表 16.1 19792006 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中国

32、统计出版社 2007 年版,表 3-1。根据图 16.3 可以发现,就名义增长率而言,19782006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当年价)年均增长 17.6%,增速呈“前期大起大落,后期趋于平稳”的态势。1984 年的波峰(接近450%)与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相关,1990 年的波谷(仅为 8.1%)则与 1989 年政治风波相关。进入 1990 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增长比较平稳,年均增长率持续维持在17.5%。就实际增长率而言,19782006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可比价)年均增长 11.1%,呈“前期峰谷交替、后期平缓”的态势。19801990 年代第三产业的实际增长率大大低于名义增长率,差

33、距高达 7.7 个百分点。1985 年、1988 年和 1994 年三个增长波峰与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和经济过热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价格上升较大。1990 年代后期以来第三产业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差距趋于平缓,仅在较小区间内波动。8图 16.3 19792006 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年版,表 3-1。3第三产业绝对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与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拥有的服务产品量,等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用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高,标

34、志着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高。它可用来消除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缺陷。如有的地区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大,但因为第二产业很发达,故第三产业比重就很小,有的地区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小,但因第二产业不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就很大。如分析其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就可以确定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处于高水平。中国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在改革开放特别是 1991 年以来大幅度提高。按当年价算,由 91 元增加到 6392 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16.4%(见图 16.4,同期世界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的增长率仅为 8.8% ) ;按可比价算,由 382 元增加到 3746 元,增长 8.8 倍,年均递增13.5%

35、。这意味着,目前中国居民平均消费享受的服务产品量比改革开放之初增多了近 9倍。图 16.4 19782006 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当年价)资料来源:http:/unstats.un.org/unsd/snaama/selectionbasicFast.asp,联合国统计司网站。国际比较表明,中国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见表 16.2) 。20069年中国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仅为 835 美元,大致相当于世界 1976 年、亚洲 1988 年、欧洲1970 年的水平,高于印度,远小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不过,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1978 年中国人均服务产品占

36、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6.5%,2000年提高到 11.2%,2006 年提高到 17.2%。虽然其中有人民币汇率提高的因素在起作用,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不争的事实。表 16.2 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的国际比较(当年价,美元)资料来源:据联合国统计司网站 http:/unstats.un.org/unsd/snaama/selectionbasicFast.asp 数据计算。比较中国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还有两个因素应加以考虑。一是统计遗漏。第三产业有不少零散行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经营单位没有健全营业额记录,经营者为了减少税收常瞒报收入。第三产业还存在大量非正规就业,对许多临时工、钟

37、点工、短期合同工的收入没有健全的统计制度。这就使第三产业有一块“蛋糕”被遗漏了。二是人民币的汇率被低估,造成在国际比较中以美元衡量的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被低估。有研究表明,人民币被低估的幅度达 56% 。不过,即使人民币汇率升值 56%,中国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也只有 1303 元(2006 年) ,相当于同期世界水平的 27.8%、亚洲水平的 71.4%。可见,就发展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的绝对发展水平的提高是迅速的,但发展水平依然偏低。考虑到统计遗漏汇率低估,中国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应高于官方统计数据。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呈现明显的升级趋势表 16.3 是 19912003 年中国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增加值比重与发展速度 ,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10注:1.据联合国统计司网站 http:/unstats.un.org/unsd/snaama/selectionbasicFast.asp。2.加粗数据代表各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无加粗数据代表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3.背景色较深的行业 19912003 年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三产业(15.1%) ;背景色较浅的行业平均增速与第三产业大体一致(相差不超过 1 个百分点) ;无背景色的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