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96163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民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湘西民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湘西民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湘西民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沈从文小说里的民俗研究读了沈从文的文章,让我对湘西那个美丽而又淳朴的地方既向往而又敬畏,总感觉像一个世外桃源,既真实又虚幻。我想去融入她,可我怕自己这个尘世中的俗人会破坏她们原有的纯净,但又忍不住去探寻她的脚步,追寻她的踪迹。沈从文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在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才让我有机会融入湘西大地,尽情吸允她的芳香。一、物质生产民俗1、水之城湘西地处沅水流域,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刻到一篱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 (边城 ) 。且地处偏僻,陆上交通不便

2、,村庄、市镇临水而建,因而船便成了恩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河边设有码头,停靠着乌篷船,人们用船从事着商品的流通活动, 所以船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 “船下行时运桐油、盐、染色的五信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 (边城 )2、鱼之乡湘西的人民靠水吃水,捕鱼也是他们生活物质产出的方式之一。 渔里写了华山寨人的一种毒鱼的捕鱼方式:人们夜里携箩背刀,在乌鸡河里布下罾;在上游五里,水好的青年驾着石辣蓼油枯合成的毒鱼药的小船,在滩口弄翻小船后泅水上岸;毒鱼药沉到水中,融化后顺流而下,河中鱼虾浮于水面,人们便用倒砍用网捞。二、物质生活民俗1、独特的饮食中国饮食文化因地区、支系的不同

3、而呈现出多样化,各地的饮食民俗独具特色。湘西人就喜吃糯食,喜喝包谷子酒,喜食酸辣和鱼类。在边城中翠翠就喜欢“摘取蒜苗泡在米汤里作酸蒜苗” 。 “粽子、腌肉、腌鱼,椎牛还滩愿、祭伏波神时出现的牛、刀头肉、鲜血淋漓的雄鸡及山野的八月瓜,刺萄等野果,时常成为沈从文小说中描绘的独特的饮食民俗事象” 。2、个性的服饰在沈从文的作品里,绿色和小花总是意味着一种生命美。在湘西众所周知, “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 苗族妇女一个个都是高级绣花能手。 ”“在苗寨里,苗族女性的银器装饰少不了围裙链子。围裙链子不仅工艺十分复杂,同同时造价极高,精雕细琢,一般的银饰匠是无法制作出来的。围裙链子除花链子外,还有两三层麒麟

4、、狮子、鱼虾、虫类、花片等点缀之。 ”在这种民风中熏染长大的夭夭,在不自觉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美的熏陶。 “服饰同这种人的美的意识和表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最终由在人们内心起作用的服饰独特的美的意识或表现意识来决定。 ”而自觉或不自觉接受这种美的意识后,在面对人事的时候也会自觉不自觉运用上这种审美意识。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服饰描写背后深沉的副食民俗生成的背景结构。我们也许就能够理解沈从文笔下夭夭对孤苦无依的老水手满满的一种真挚了。3、民居湘西风景秀丽山峦叠嶂,五溪汇聚,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 “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5、。(边城 )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古色古香,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增添了古城凤凰的几分韵致,也反映了湘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南方地区多水多雨,空气湿度较大,采用这种吊脚楼居住建筑有很多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有些依山傍水或者靠着田坎而建的吊脚楼,在楼底的悬柱之间还能腾出空间饲养家禽, “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 (鸭窠围的夜 ) 。三、岁时节令民俗赶秋节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 ,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

6、,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 8 个人的风车,取名“ 八人秋” 。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而有的地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寻得种子回来

7、,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婆,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神农及秋公秋婆而举行的民间节日活动。赶秋节反映着苗族人民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与幸福的追求。 四、人生礼仪民俗1、婚姻民俗在湘西,男女婚姻是比较自由的,双方的认识,结合往往不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是以歌为媒。在边城中就记录了走马路(月光下唱歌)与走车路(托人说媒)的说媒方式,但淳朴的湘西青年男女对以歌的方式来表达案情的走马路显得情有独钟。大老天保走车路得不到翠翠的芳心,而二老傩送走马路一个晚上,美妙的歌声便把翠翠梦中的灵魂漂浮起来,从此翠翠心理便萦绕着这云雀般的歌声了。 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和豹子一个在山南

8、一个在山北从早到晚唱情歌,最后媚金输了,才决定把自己交给豹子,并约好到一个山洞相会;龙珠中白耳苗族族长的儿子龙珠也是以唱情歌的方式到处寻找爱情,最后终于找到了心上人黄牛寨主的女儿。对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沈从文对苗族青年男女对歌习俗既浪漫又传奇的描写,构成了湘西最富于魅力的风俗。2、丧葬民俗在中国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路途的一种转换,从人死去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的开始。所以,中国人很注重葬礼,丧葬礼仪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的必经手续。沈从文在边城中记载了比较详细的丧葬礼仪过程。对老船夫整个丧事过程的描写非常

9、的具体生动。湘西民风之淳朴,人性之美好,在叙述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当村民得知老船夫过世,便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为其办丧事。顺顺送来棺材和粮食,道士主动来念经超度。作品写到老道士先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做了一些烛台,等天黑后,在棺木前的小方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和香,在棺木四周点上小蜡烛,然后进行绕棺仪式,等到了半夜,还要唱丧堂歌。而最后出殡和下葬的仪式也很讲究,下葬之前,需要道士“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井中四隅及中央”还要念安魂咒,才将棺木放入。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也就成就了不同的风俗,成长在中原大地的我深深了解两地的习俗差别。首先,在物质生产民俗方面,他们是以水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

10、的家乡信阳虽然水资源较多,但仍以陆路交通为主;水的充沛使他们捕鱼活动频繁,但信阳仍以农耕为主,米饭是我们的主食,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其次,在物质生活民俗方面,信阳因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适宜多种生物的生长,所以就有了丰富而且独特的饮食风俗。淮河以南以米为主, 每日早晚为稀食, 中午为干米饭; 淮河以北面食占一半(其中又以麦面为多, 杂粮面极少), 早晚为面粥或红薯、玉米等杂粮粥; 午时除米饭外 , 有时以馍为主, 亦有捞面、蒸面等。稀饭用米, 或在米中掺以红薯、红豆、虹豆之类熬煮而成。面食除馍外,有面饼、油条、麻花等,还有本地独特的高桩馍、油酥火烧、潢川贡面、三股酥油条等。

11、面饼的品种有锅饼、蒸饼、等,多是贴锅烙制;油条、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而湘西人就喜吃糯食,喜食酸辣和鱼类。最后,在人生礼仪民俗方面,信阳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 头天晚上女方正席。彩礼的下法有两种,一是对月礼 .就是在结婚那天前一个月的时间下的礼 .通常是双数.有四彩六彩八彩十彩,然后就是接亲的那天,男方要下礼. 和对月礼差不多 .除了物礼,还得多多少少有点礼金.1000- 数万不等. 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

12、,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结婚当天,给喜公公喜婆婆打花脸,过去用锅灰,现在打花脸大都是图个热闹,喜庆,以一种好玩的心态来祝福一家人。现在多用化妆品来打花脸,也有用鞋油的。湘西以唱山歌为主要方式。每个民族都有陋习,由于少数民族远距深山,科学意识单薄,使他们陋习较多。1、赶尸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这和香港电影演的一样。说:“赶” 尸不如说 “领”,因为这个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为什么会有“赶尸”的营生呢?因为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瘠,穷人多

13、赴川或黔东地区,作小贩、采药或狩猎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疟疾经常流行,生活环境坏到极点,除当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汉人,没一个是有钱人,而汉人在传统上,运尸还乡埋葬的观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数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即使有钱,也难以用车辆或担架扛抬,于是有人就创行了这一奇怪的经济办法运尸回乡。2、湘西放蛊 湘西的“蛊术” 和泰国的“ 降头术” 被称为东南亚两大邪术。湘西的蛊术和湘西的赶尸一样,到现在也没有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和赶尸不同的是,放蛊几乎在湘西地区都有留传,而赶尸主要流传于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 ,相传它只

14、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 草鬼婆” 。 所谓的放蛊方式和蛊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谁也没见过,但却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几乎全民族都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 苗族多处偏僻地区,旧时医学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故每遇就诊无效,动辄归咎于蛊。 随着苗族地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蛊术迷信现在在苗族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小。3、童养媳萧萧讲述了童养媳这一古老的恶俗制度,给女性带来的无奈与痛苦,萧萧十二岁时嫁给年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自己完全没有婚姻的自主权,若一旦与外人有了私情,事情暴露后,就会面临着被“沉潭”或“发卖”的危险。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厚重,品质不凡。它经久耐磨,有“嚼头 ”。湘西的人自豪地说“湘西民俗文化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 , 它经得起文人骚客的品评和挖掘。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靠的是民俗文化的养分。 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壤,得天独厚,留存着五光十色的民俗文化。原始,不等于野蛮。古朴,不等于愚昧。这些不可复制的民俗文化既是我们的荣耀,也留给我们巨大的警示。民俗文化同样需要良好的植被,同样需要精心呵护。不然,也会水土流失。挖掘、保护、传承湘西民俗文化,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民俗文化爱好者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