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记游记,有“游”有“记”同学们作文存在问题:1、 只“记”没“游” (没有游踪线索) 。(寇祎玮、韩佳文、陈盼望等)2、 把游记散文写成了介绍性的说明文纯粹的介绍,没有描写看到的景和物。 (张艺鑫)3、 即使作文有景物描写,但也不抓住特点写,随心所欲,毫无层次的随便写。 (凤玉欣等) 4、 已经概括了看到的景物特点,但具体的内容和特点不相符甚至毫不相关联。5、 不记浏览的心情,纯写景没感情没有融情于景,读起来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我们如何写好游记散文呢?一、游记游记,首先是“游” 。怎么游?最常用的方法是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就是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写作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游踪线索首尾要一致,要把立足点的变化交待清楚,前后一致,才能使读者抓住作者的游踪,从而领悟文章的旨趣;二是游踪的变化与景物的转换必须一致,即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有条不紊地抒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先对景点的特点作总的介绍,然后再分别来写,由总到分来写。二、怎么记呢?记心情啊,记美景啊,通过写美景来反映好心情来。这里介绍一种写景抒情的好方法融情于景。你知道何谓“融情于景”吗?就是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独有的心境。文中的景物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为抒发主观感受服务的,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
3、你想知道如何“融情于景”吗?为倾注感情使景物传达真情,可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进行描绘时,要极言其美,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文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春花”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心潮澎湃。可运用修辞使景物充满灵性,如朱自清的绿中,把“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 ,比作“鸡蛋清” ,比作“温润的碧玉”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丰富“绿”这一形象,这些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游记散文的诗意。可运用生动的词语使景物活泼生动起来,如“鸣蝉在树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4、 , “长吟” 、“伏” 、 “窜”这些动词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动物们的情态。三、例文太湖山游记太湖山是国家森林公园,离我们的学校有十多里远。它那秀丽的景色在十来开外也充满了神奇(概括特点) ,雨后的云朵缀着梦幻,百看不厌。曾大胆想过,独自去登太湖山峰,观竹林美景,涉叮咚泉水,拍下一张张彩色多姿的画面,留下一串串轻松的脚印。今天,梦想变成现实,我如愿以偿了。精到的语言总写出太湖山的景色特征,为下文蓄势。来到山脚,望着巍峨的太湖山,我突然想大叫一声:“我来了!”但我始终没有喊出口,因为我怕打破这山间的宁静。一步步的攀登,我终于登上半山腰的凉亭里。沿途,我看见许多人在贪婪地拍着照,贬词褒用,衬托出太湖
5、山景色迷人的特点。好像要把太湖山美丽的景一个不留的留在脑海中。我环顾四周,这才注意到,青翠的竹子点缀着一片寂静之境,幼小的竹笋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美丽的鸟儿伴随着泉水有节奏的唱着歌,仿佛它们是一队组合,一队完美的组合。寂静的山林,有了动态的鸟与泉水的加入,妙趣横生,生机勃发。捧着清澈的泉水,我出了神,好久没有看到过如此清澈的泉水了。泉水香甜可口,喝过后,嘴里好像依然有泉水的清香。歇了不久,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山峰似乎永远走不完,依然是那么长,但是我坚信我能到达我心中的望江亭。赏景也是心情愉悦的过程,也是心灵启迪的过程。来到寺庙的一个许愿池里,只见一些人向池里投掷硬币,也许他们想得到祝福吧。山顶不
6、知不觉的出现在眼前,望江亭也那么真实。从亭上俯视,一切都那么小,那么美丽。 “一览众山小”的快感让人忘记了疲惫与烦恼,忽有飘飘欲仙之感。怀着恋恋不舍之情走出太湖山的怀抱,回望着那一抹云彩,那一片青翠,我的心灵仍沉浸在美景之中化用古诗常用的结尾的方式,余音绕梁。简评:1.移步换景来布局。全文通过“来到山脚” “一步步的攀登”“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等词句,使文章结构井然有序。2.融真情于景物。为了将太湖山的秀美景色描写出来,为了表达对太湖山的热爱之情,作者将近景与远景、动与静相结合,将立体的太湖山展现在世人眼中。同时,作者还将心情投射到景色之中,景色描写之中传达着深情。水帘洞洞天一部西游记 ,令花
7、果山水帘洞著称于世,家喻户晓,名闻海内外。长篇小说西游记的问世,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花果山,记住了水帘洞。长假有幸,直奔花果山。“直奔花果山” ,交代了游踪。站在山门前,想起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花果山,说山上“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 , “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山的“正顶上有一块仙石” 。由于我们是从正门进山的,因而无缘见到仙石。 引用西游记中描写花果山的内容,增添了花果山的魅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从连云港市的猴嘴镇东南进花果山,就可见一石猴蹲于巨石之上,向西北眺望,似乎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
8、 石猴迎客,交代了游踪。为了保护景区环境,景区内配有专门的环保车辆。如不想步行,可花 15 元买张车票,乘车盘旋而上,然后到你想玩的景点下车即可。为了赶时间,我们一行人买了车票,直奔水帘洞。 乘环保车,直奔水帘洞。用笔简洁,单刀直入。 车子依山道盘旋而上,但见彩蝶飞舞,香气扑鼻,山势不算巍峨险峻,却也浓荫蔽日,翠竹、绿树、野花、怪石、潭中清流,尽收眼底。 上山途中的美景,寥寥数语,景色优美,特征鲜明。 车子停在三元宫停车场,旅客们下车后,各自朝看好的景点进军。 下车,分头活动。交代了游踪。穿过三元宫庙后的山路,沿着锈迹斑斑的铁链,拾级而上,便可到达花果山的水帘洞。 “穿过” “沿着” “拾级而
9、上” “到达” ,交代了游踪。远远地,就听到人声鼎沸,跌瀑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从听觉角度,描写瀑布。 及至到了眼前,只见一条银练悬空而下,迸起的水珠四处飞溅,验证了西游记中所描写的:“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观瀑布。从视觉角度,描写瀑布。 “一条银练” ,比喻,摹其形态;“悬空而下” “四处飞溅” ,绘其动态;“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引用,歌其美态。 水帘洞口隐在珠帘的背后,瀑布悬遮,沿壁攀石阶而上,穿过飞流而下的水帘,即可进入幽深的洞穴,虽然身上会被水珠淋湿,却不必像猴子那样“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口。 ”进洞口。 “隐在珠帘的背后” ,述其位置的隐蔽;“攀” “穿” ,叙其进洞的刺激
10、。 洞里有一口方形小井,终年不枯,名曰“灵泉” ,民间传说此井系通往东海龙宫之海眼。 介绍“灵泉” ,增加洞穴的神秘。 这里宽敞凉爽,气候宜人,不愧为“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 “宽敞凉爽,气候宜人” ,突出洞穴的特点;引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厚其文化底蕴。 洞前不远处的石阶上,蹲着一只金黄色的小猴子,猴子头戴一顶印有红色“大圣”二字的帽子,身着橙黄色的衣服,手持一根像“金箍棒”的红黄相间的木棒,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与小猴子合影留念,并不时地将手中的食物递给它吃。 出洞观猴。 “争先恐后” ,别有情趣。 小猴子不断地被主人送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环抱中,它的小脸上始终挂着一副荣辱皆忘
11、的淡漠表情。我想,它是孤独的,这样的场合不属于它,它应该在山涧间奔跑,在孙大圣的群猴队伍中鼓吹。 谈“观感” ,耐人寻味。 站在水帘洞前的平台上眺望,但见群峰遥峙,重峦叠嶂,连绵的云台山茫茫苍苍,各类“猴石”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如一位位默坐的智者,只把那些深邃的义理隐藏在这些山岭与云层之间,它们深知,所有的文字都会随风而逝,惟有大地的缄默才使一切拥有迷人的永恒。 眺望云台山, “猴石”如生,永恒的风景。 简评:1.内容真实,重点突出。文章记述了一次游览花果山水帘洞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重点描写了水帘洞内外的景色,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游记将写景、抒情相结合,写的是“有我之境”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花果山水帘洞的喜爱之情。2.顺序井然,条理清晰。这篇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乘车进发洞前观瀑洞里观赏出洞合影,有条不紊地把自己在花果山水帘洞所见到的景物呈现在读者眼前。3.描写生动,语言形象。小作者善于观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如洞穴的“幽深” 、小猴的“淡漠表情” ,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文章还巧妙地讲述了有关花果山水帘洞的传说,引用了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