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中国的传统教育.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29919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中国的传统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十二章中国的传统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十二章中国的传统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十二章中国的传统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十二章中国的传统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优良的教育传统。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依赖教育得以一代代地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亦被一代代地累积,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学校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先于私学产生。 夏朝已有称作“庠”、“序”、“校”的官学。商朝除了这些名称外,还有“学”、“瞽宗”等教育场所。西周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的国都,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其中设于王城的大学叫“辟雍”,设于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乡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郊野,称作“庠”、“序”、“校”。,六艺,西周官学的教

2、学内容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算术等,当时人称其为礼、乐、射、御、书、数,总称“六艺”。,汉朝的官学,汉朝的中央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和四姓小侯学,其中太学创立于汉武帝时期,是汉朝的最高学府。所学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 西汉平帝时为太学生建造的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达3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学校。鸿都门学建立于东汉灵帝时,是一所专门学习书画辞赋的艺术学校。四姓小侯学是东汉明帝专为外戚四姓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魏晋南北朝的官学,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乱,官学时兴时废,处于衰落局面,但在教育制度上却有新的发展。晋朝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专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学。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

3、分别设置儒学、玄学、史学、文学4个学馆,后又设医学馆,此举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开创了分科教学的教育新模式。,隋朝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隋朝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把读书和考试做官联系起来,对学校特别是官学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唐朝官学得到长足发展。中央设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学校。此外,门下省、东宫和尚书省的下属机构也有各自所属的学校。唐朝学校的分科教学已相当完备,其中医学、算术、法律等应用性学科的专门学校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实科性学校。,古代的科举考试场面,唐朝以后的官学教育发展,北宋设置学官,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又由政府为学校拨置学田,

4、使学校有了固定的教育经费。宋徽宗时,增设了武学、画学,丰富了专科教育的内容。 宋元时由分科教学进而发展到按学生的程度分斋教学,以考试成绩升等毕业,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明清的官学,明清的学校体制与唐朝大致相同,即中央有国子监等学校,地方有府、州、县学。清朝的地方官学发展至1700余所,为了适应外交需要,清朝还设立了培养翻译人才的“四译馆”、“俄罗斯学馆”等学习外语的专科学校。,清朝末年的官学变革,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时,清政府设立了新型的外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并派留学生出国学习。1902年和1904年,清政府参照西方的学校教育,两次颁布新学制,对各类学校的入学条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5、、教育年限等作出规定,改变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以儒学为尊的教育局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清末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合影,辛亥革命后的学校新气象,辛亥革命之后,政府进一步作出废止小学生学习儒家经书,男女生可以同校等决定,促进了学校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里程。,中国古代的私人办学,中国古代的私人办学始于春秋战国,当时,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代,士阶层兴起,各种学派思想盛行,官学的教育垄断被打破,民间出现私家办学的新气象,涌现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许多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私学大师。其中孔子的影响最大,他的学生据说有3000人之多,身通“六艺”者有72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汉朝的私学,汉

6、朝的私学有相当于官学中最高学府太学程度的“精舍”、“精庐”,也有初中级程度的“学馆”、“书馆”。各类私学极其兴盛,学生的总数超过官学。一些有名的经学大师招收的学生多达数百,甚至成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私学依然兴盛,一些名儒门下的弟子遍天下。,东汉郑玄 隋朝王通,书院兴起,宋元时期,一类新的私学形式书院开始蓬勃发展。书院的性质为民办大学,一般多设于山林名胜之地,其办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师生不慕名利,专心学问,互相间关系融洽,学术研究的风气甚浓。书院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个人钻研,相互问答和聚众讲解相结合,教师进行读书指导,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书院还创立了“讲会”制度,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

7、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蒙学教育,宋朝以往,私立的蒙学教育也有较大发展。蒙学又可称作乡学、村学、私塾,是民间识字和学习初等知识的学校。蒙学教育一般多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开始,进而学习“四书”等儒家书籍。清朝末年,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蒙学教育逐渐被新兴的小学教育所接替。,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印记,中国有绵延数千年的教育历史,漫长的历史岁月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学校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完成了旧式的学校向新式学校的转型。旧式学校和新式学校在教育年限、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学生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

8、同,然而,教育制度虽然改变了,传统教育留下的文化印记却并未完全消失,在新的环境下,它们仍在或多或少地发生影响。传统教育主要的文化印记: 尊师敬学、德育为先、求取功名,尊师,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尚书泰誓篇把君和师放在一起并称,已现尊师的萌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荀子礼论中进一步把天、地、君、亲、师并列,提出君师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汉朝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之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受到尊崇,古代社会延续两千多年对孔子的尊崇,使孔子成为传统尊师文化的突出象征。,敬学,敬学是与尊师相联系的教育传统。中国古代俗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凝聚了古人浓重的敬学思想。古人敬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对读书人

9、的敬重。科举考试实行后,没有特殊家庭背景的普通读书人通过考试也能做官,刺激敬学的风气更得以发展。古人敬学的精神还延伸到对写有字的纸的尊崇上,人们对写有字的纸不敢随便加以亵渎,即使目不识丁者,同样有敬惜字纸的心理。,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德育为先,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强调德育教育应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古代重视德育的传统自西周时已开始,西周的教育重视“礼”的教育就是当时的德育。孔子、孟子发展了德育的内涵。西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建立,道德教育的传统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古代的德育理念,蒙以养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10、忠孝节义、惩恶扬善、因果报应,求取功名,古代的教育担负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要求,官员选拔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是第一阶段,官员的来源主要为子继父职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是第二阶段,虽然有了官员选举的制度,但是选官的权力多掌握在贵族和门阀世族的手中,普通百姓通过教育步入仕途是十分困难的;隋朝至清朝末年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官员选举主要通过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把教育和国家考试结合起来,普通百姓也有了读书应考、参加竞争的机会。,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科举考试的名目,科举考试在中国实行的时间长达1300年,历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时间、等级等规定上各有不同。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其中常科每年举行,考试

11、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50多种。宋朝将考试科目合并为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科举考试的名目,明清的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院试合格者称秀才,乡试合格者称举人,会试合格者称进士,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科举时代,通过科举考试的成功者被称作得到了“功名”,具有与常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获得某些等级的功名可以做官,如明清规定,得到举人功名者即可授官,也可进一步去考进士。,科举考试的作用,科举考试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使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百姓有了往上发展的机会,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然而,它也使得社会把获得功名视作受教育者的成就和学业水平的标尺,诱导读

12、书士子往读书、应考、做官的方向发展。在此情况下,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规定文体,全文分八段,有固定格式,字数也有限定。题目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章句,不能自由发挥。八股文的产生最初是出于标准化考试的需要,然而,它形式死板,内容空洞,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成为一种僵死的文体。,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教师之道: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育,使学生得到最合适的教益。孔子是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学的。孔子之后,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教育家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方法。他们反对用一个模式

13、去束缚学生,主张对不同个性和禀赋的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认识问题。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描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把启发式教学比喻为“引而不发,跃如也”。,长善救失,意思是教师要发扬学生学习的优点,纠正学生学习的缺点。礼记学记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多”、“寡”、“易”、“止”四种缺点,“多”是贪多,不求甚解;“寡”是过少,使知识面狭窄;“易”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不刻苦钻研;“止”是对学习缺乏信心,畏难退缩。学生的这些缺点,“教者必知之”。,言传身教,古代教育家的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孔子就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

14、其身,如正人何?”揭示了教师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重要意义,他还主张用“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去影响、教育学生。孔子的思想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扬,后世,人们常以“为人师表”一词赞扬人品学问出众的教师。,学习之道: 学思并重、温故知新、由博返约、循序渐进,学思并重,是针对学习和思考这两个学习的环节提出的要求。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黄宗羲:读书要“穷理”。,温故知新,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朱熹把孔子的这两句话联系起来,提出: “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 揭示了“时习”在“温故而知新”中的重 要作用。

15、,由博返约,揭示有关学习中广博与精约的关系。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朱熹以盖房子和吃饭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广博与精约的关系。第一个比喻盖房子,只有在开阔的房基上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学习需要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开阔眼界,这就是广博。第二个比喻吃饭,读书好比吃饭,一味贪多反而嚼不烂,影响消化吸收,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学习也如此,广博以外,还要精约。,循序渐进,意为学习知识要逐步积累,不可急于求成。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朱熹:“学习之法,当循序而有常。” “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古代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的教育思

16、想虽然距离现代已有数千年了,然而,回顾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仍然不乏重要的启迪意义。,请回答和思考以下问题,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和官学教育相比有什么特色?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印记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影响?联系自己的学习谈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体会。,本章文化词语,官学、私学、庠、序、瞽宗、国学、乡学、辟雍、泮宫、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西汉平帝、东汉灵帝、东汉明帝、外戚、国子学、南朝宋文帝、国子监、门下省、东宫、尚书省、学官、学田、四译馆、俄罗斯学馆、科举制度、精舍、精庐、学馆、书馆、王通、柳州、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蒙学、村学、私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文庙、蒙以养正、圣谕、乡约族规、门阀世族、常科、制科、进士、明经、明法、明算、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状元、榜眼、探花、功名、八股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言传身教、子路、冉有、公西华、为人师表、学思并重、温故知新、由博返约、循序渐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