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新课程背景 下 地理课堂教学 设计 的优化和创新 江苏 宜兴市升溪中学 肖梅芳 邮编; 214206 摘要: 新课程倡导 多元 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优化教学设计 ,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开发课程资源, 整合有效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合理组织讨论,激活学生学习潜能;开展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优化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正文: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学生 的“学 ”堂。然而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 学显得比较呆板僵化,无论是问题
2、的设计、活动的开展还是问题的答案、图表的演示,都在教师的“运筹帷幄”之中,预设性太强 ,而那些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交流互动 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被我们所 忽视,从而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也制约了 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充分 发展。 所以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学活动要突破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的天地, 因此, 教学设计 要在预设中体现 教师 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智慧, 创造 “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富有生命力 的课堂”,“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地理课堂”。 一、 开发课程资源, 整合有效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就是
3、对 学生成果的预期。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预期包含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 水平,即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其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依据课程 标准中 的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 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描述不仅要明确、具体、突出重点、难点,还应切合学生2 实际,具有 科学性、 可行性等 特征。 目标设立以后 ,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灵活组织材料,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倡导富有个性的创 造性备课,将注意力放到关注不同个性、不同生活背景学生的发展上, 教师必须 摆
4、脱教材的束缚,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及时捕捉各种有用的鲜活的信息作为课程教材必要的补充,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学习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一节 时,教材只给出了“从北极看地球自转示意图”, 这往往给学生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的 。所以备课设计时, 给学生补充“从南极看地球自转示 意图 ”,这便使学生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又如“世界降水的季节分布区” ,教材只举了一例说明每一降水区的各月雨量分布,学生易产生思维定势,而教师若多举例说明,学生定豁然开朗。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前后知识的基础性、对比性、联系性等,备课时针对不同章、节,在有利
5、于加强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调整,灵活组织材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如初一地理第一章“经纬线”和“利用经纬线判断方 向”应该放在一起学习,以免学生等到学习“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时, 早已把前面的“经纬线”忘干净了。 二、 精心设计 问题,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地理课堂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基础性,力求反映现代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达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思维能力,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之功效。这就要求预设切合学生实际,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学习“天气与气候”时,学生普遍认为根据最高和 最低月平均气温是一月还是七月可以判断该地是
6、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3 任何地方都可以这样判断吗?你能否举出反例。从而揭示热带地区是不能这样判断的,因为热带地区气温季节变化不明显,应根据降水的各月分 配情况再结合气候类型来判断属于哪半球。 教学时问题情境的设计对学生的活动具 有 暗示、移情 、推动 作用,能使学生活动 达到最佳状态,能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 过程 。 例如,在设计“俄罗斯”一节教学时,可以注重将有关俄罗斯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当地人们的生活 习惯和活动方式 等结合起 来,设计探究活动,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实际经 验,如“如果沿北纬 60 从西到东探险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西伯利
7、亚人冬季取牛奶不用容器,只用一个木柄就行,为什么?”等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地表形态,气候特点等方面探究俄罗斯 的自然条件特点。 在学习“我国的工业基地”完成文后活动题后,我另出两题,让同学们思考: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宜兴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师生交流后积极思维分析出:“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主要是淡水资源不足,而沪宁杭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主要是煤、石油等能源矿产缺乏。讨论 宜兴 发展工业的 有利 条件 时 , 同学 们相互启发、相互研讨,就宜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区位因素和教授之乡等人文因素考虑,不仅对有利条件进行适 当的分析外,还指出发展存
8、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学生会带着想理解心中疑团的迫切愿望去学习,这正为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机缘。 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而找不到教学的生长点,不会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4 变自己的教学思路,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 三、合理组织讨论, 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环节多了,教师退出舞台甘当导演,让学生成为 舞台的主角,这既让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效率提高了,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 的过程中,很好
9、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课堂上的自制能力,也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 如根据地理教材的特点,在新课一开始,用 5 10 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完成学案,学生完成学案时,可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并能介绍一些自己 以 为 可行的学习方法,再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在自学(完成预习学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质疑。在学习“台湾省”时,课前,我把全班分成了六个合作小组,结合图 6.24 和图 6.25 讨论回 答学案 题,对于第 小题从农业的角度看,台湾有哪些美称?小组 A 派出代表回答:“海上米仓”、“东方甜岛”,小组 B 派出代表补充:“水果之乡”、“森林之海”
10、等。第 小题:台湾有哪些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小组 C 代表:水稻、甘蔗、香蕉、菠萝、茶叶等,它们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为什么呢?同学们积极思维,我适时点拨:农作物的分布一般 要 考虑 哪些因素 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地形、气候等。这时:小组 D 讨论后说出最佳答案:西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对于第 小题:森林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呢?在一片兴趣 盎然的学习氛围中,每一位学生细心读图,然后小组讨论得出:分布在东部山区,因为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温暖湿润。 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既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结论运用到实践中,又让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合作
11、成功”的快乐;合理组织讨论,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拓展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5 合作精 神。 四、 开展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学生发展的 另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究意识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 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就 是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通过合适的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培养其形成 问题意识。探究式教学是一 个综合性的教与学的过程,能有效地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课程新理念。 ( 1) 实验探究 : 通过
12、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动手参与实验活动,分析原因,归纳结 论。如在讲述“ 地球的运动”时,用实验证明地球偏向力的 存在:将球状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水;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旋转 ; 学生观察并描述墨水流淌痕迹偏转的方向 ,看出:在北半球向右偏转。 再次虚拟南极点向上, 但旋转方向自东向西,得出: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向左 偏转。 实验趣味性强, 在学习“ 地球的自转 ”时,学生们根据活动题 要求积极动手,用自带的小型地球仪、手电筒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我根据“昼半球”和“夜半球”以及自转 的演示,提出疑问:“假如地球是一个 透明
13、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还会出现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现象吗?”“如果地球不自转,是否会有昼夜的更替?”同学们结合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归纳结论: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半球和未被太阳照射的半球都是白昼。如果地球不自转,被太阳照射的半球永远 是白昼,未被太阳照射的半球永远是黑夜。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增加了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地理知识。 6 ( 2) 活动探究 : 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探究活动的最高层次,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呈现给学生刺激 性的地理信息。 如 在“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节教学中,对于我国是
14、一个资源大国,学生并不陌生,比较熟知的包括陆地面积居世界第 3 位, 河流年径流量 居 世界 第 6 位 。 我决定用小组活动 的方式,由他们自己提出 问题 讨论 : 黄河断流是天灾还是人祸?昔日草原为何变成沙漠?水资源第六大国为何还有水荒?沙尘暴为何越刮越烈? 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同学们查阅各种地图资料,然后结合课本 P61的“活动” 2 进行探究 ,得出: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就可能失去其“永续利用”的特点,也会成为非可再生资源。接着我又安排两组学 生进行辩论赛:正方辩题:“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化是可以避免的”,反方辩题为“在我国,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退 化不可避免”
15、。同学们积极思维,唇枪舌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只有当 一个人执行的是自己构思的计划时,才会形成才能。小组辩论 , 活动探究,既激活了思维,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又 启发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关注社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环保,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行动计划和倡议,为保护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做出贡献。 在学习“水资源”一节中, 我 结合 P83 的“活动”课文 2, 设计了学生活动: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 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具有 很强的 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让学生积极参与一些 活动探究 ,能很好地体现新教材的
16、教学理念,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五、 优化课堂 训练 ,提高学生学习 能力 7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的?还有哪些困难和未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学 生获得的知识、方法、规律转化为分析 、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结合学情,准备一定量的课堂训练题,来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相配套的练习是 “填充图册”。 教师 可以结合学案精选 一些典型性和 实效 性强的题目 , 删除繁、难、偏、旧、错的题目,提高 训练 效度。还可以让训练贯穿在课堂教学 过程 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笔、操作和绘图的能力 ,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在学习“逐步完善 的
17、 交通运输网 ”一节时,我布置学生读 P91“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图。 接着安排学生: 说图 : 引导学生按铁路走向和排列顺序依次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起止点城市的名称,归纳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描图 : 学生用两种颜色的彩笔 在课本的图上把我国铁路干线按走向分别描粗,边描边记铁路干线名称。 注图:学生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铁路干线,在地图上用其它颜色把名称圈出来。在地图的旁边空白处,把易记错的进行标注,如浙赣线与湘黔线的交点城市是湖南的株洲。 画图 : 学生绘制“中国铁路干线分布简图”,学生边画边说出该铁路线的名称和起止城市的名称。绘制完成,投影展示,师生点评。 议图:考
18、虑中国铁路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分布、资源分布、地形、河流、旅游等因素,你认为 在我国哪里还需建设铁路线?请说明设计的理由。学生大胆联想,讨论探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设计。 在以上一系列 的学习活动 中,学生不仅增 强了动手、动口、动笔、 操作和绘图等技能 的训练 ;还提高了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教学设计是一个多次备课的过程,它既是一个逐步完善教学过程的方法,也是一个让教师逐步成熟、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有效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有效学习8 情境;合理组织讨论, 激活学生学习潜能 ;开展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优化课堂训练,提高 学生学习 能力。 唯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动力 。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2 年。 2、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魏所康创新教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