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讲 孔门大乘阳明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麻天祥,孔门大乘阳明禅,当时禅者皆杂学。佛学入于儒士之间,至王阳明而集大成,以禅学诠释心学,故有孔门大乘之称。 王学三变,终于认识到圣人之道,自性俱足,不必外求。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雇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及夷处困,动心忍性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始得其门。,王守仁思想渊源,一方面是宋儒借禅谈儒之 风流余泽,另一方面“本自禅学中来” 的陆学对朱学的不断冲击,三也是“正人心”的政治要求,四则是禅宗思想世俗化变异,王氏自述 他曾有过笃志佛学的历史:吾亦自幼
2、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道若是,其简易 广大(王阳明传习录上)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臣亦窃尝学佛,最好尊信,自谓悟得蕴奥。(王文成公全书卷九谏迎佛书)阳明一生讲学,只是尊信达摩、慧能,只是欲合三教为一,无他伎俩。(陈建学蔀通辨续编下)令看六祖坛经,会其本来无物,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为直超上乘,以为合乎良知之至极。 (王绾明道篇卷一),阳明禅,“天启”和“逃禅” 龙场一悟虽“得之天启”,也是“从五经印证过来”。黄宗羲甚至说“禅则先生固尝逃之,后乃觉其非而去之矣。”,第二、最能代表这一超越、无对的至善之心的观念,便是王门的四句
3、教。即所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心是王学的核心命题和基本范畴,是仿照禅门之超越观念而确立的绝对本体。至善是心之本体而无一毫人欲之思者。,“于相离相”、“于念离念”,此所谓念,是无念之念,莫错会。不然,才一起念,已是欲也。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何思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 念本无念,故是天理。所言皆是禅宗“于念离念”的意思。离相之说,则尤为精彩。,“于相离相”、“于念离念”,佛氏不著相,其实著相(原文有误,改正);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佛氏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著相。吾儒有个父子,还
4、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妇的相?,第三王氏良知即禅家不假外求的昭明本性。,杨简初见陆象山,便以禅家的口吻问,“如何是本心?”陆氏也以禅门接人之机,借杨适刚才断卖扇子一案答:“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顿悟 。知是非之心就是本心!良知。王门弟子,与“梁上君子”。 知耻。,第四,依根器利钝而施教不同的教学原则,王门接人,据事言理,激发悟性,也似禅家风气。因材施教,也仿照禅家,以悟性深浅、大小为根据。有王门下慧能、神秀之称的王畿、钱德洪曾论及阳明之学。二人所见不同, 钱氏守师门之说, 王氏补正师门究竟话头 。四无、四有。,王阳明
5、评判得是,先生曰: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不可各执一边。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工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工夫熟后,渣滓去尽,本体亦明净了。汝中(王畿)之见是我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为其次立法的。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明末儒士禅悦士大夫之逃禅,陈垣明季黔滇佛教考: 万历而后,禅风寝盛,士大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欲与士大夫结纳。李贽、袁宏道对禅学的贡献,虽然洋溢禅悦为核心的风月情怀和自我解脱的悲凉心绪,同样说明:禅学由缁衣流入士林,学者取代禅僧,领导禅学潮流;否定精神用
6、作批判武器,直面惨谈人生;对自心的肯定,用作自由思想和个性解 放的理论。,明亡以后,“士之志节者多逃之释氏”“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故臣庄士,以逃禅全其志节。 唐泰大来,永历元年,从无住受戒,号担当,结茅鸡足山。钱邦芑,因孙可望遣官逼召,遂祝发蒲村旧居,号大错,永明亡,居鸡足山,终老衡岳。孙氏闻钱为僧,谴书阻之,邦芑答诗云: 破衲蒲团伴此身,相逢谁不讯孤臣? 也知官爵多荣显,只恐田横笑杀人。,陈垣:大错和尚可谓游戏人间者,康熙元年,吴应熊至滇,遇邦芑于贵州道上,钱嬉笑怒骂,吴愤极拘之以见吴三桂。吴三桂曰:“是欲辱我以求死所耳,吴儿正堕其计。”于是放归。自谓大错,应是热血未冷,思君恩未报,作禅门种子,还其本来面目,也是不报之报,不酬之酬,大错也就是不错。反映了逃禅者以退为进的心境。吴鼎:“黄冠洒酒临风吊,愁说中兴 志未伸。”逃禅者以屈求伸的情感。马士英、黄端伯、陈起相等。,黄端伯被执,予王问:“马士英何相?” 黄曰:“贤相”。问:“何指奸为贤?”曰:“不降即为贤。”,避祸、全节,逃禅如是而已。,复习题,1、元明禅宗思想变异之表现。 2、为什么说全真教是道教中的改革派?3、试述禅学对王学影响的五个方面。 4、何谓全真? 5、何谓内丹? 6、南北全真的不同。 7、明末士大夫逃禅的本质。,再见,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