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刘永弘(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摘 要:振兴道德是人在迈进 21 世纪的一项重大使命,在发展 20 世纪光荣道德传统的同时,又要积极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 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主支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认知发展;阶段论;实践观;启示20 世纪是人类道德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道德生气勃勃的发展
2、。革命意志、爱国情操、崇尚科学、敬业精神等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都是 20 世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变革的 20 世纪里,道德又经受着来自强权政治、各种严峻社会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秩序等方面的严重挑战,以致使人们发出了“道德沦丧”的惊叹。因此振兴道德已成为 21 世纪人类的一项重大使命。在继承发展 20 世纪光荣的道德传统的同时,回应道德所面临的种种严峻挑战,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在普遍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过程中,着重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一代。我国学校教育一贯坚持将德育置于首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
3、育内容,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注意育人。然而,毋庸讳言,我们整个这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因此教育家、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主体,一致主张在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强化教育的人文精神,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青少年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批语各种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人格价值的倾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应充分理解、吸收中外前人道德理论研究的成果,努力寻找适合现阶段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西方教育的理论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能是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理论,深刻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建设一
4、定有所助益。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The 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 Mode)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 。这一理论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形成,80 年代初起,科尔佰格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加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西方学者誉为“现代德育认知发展理论之父” 。其理论有三个来源: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其中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本质、原理等问题,道德
5、心理学注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推理的过程等问题,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的社会影响以及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功能等问题。科尔伯格受到杜威、皮亚杰的影响很深。除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科尔伯格还花了约 16 年时间,考察比较了 10 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对美国75 名儿童进行了 16 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从理论上对已有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科尔伯格的努力之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道德认知发展理。作者简介:刘永弘(1962 )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学院助理
6、研究员2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1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科尔伯格看来,道德发展是认知结构从低到高发展的一个过程。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道德教育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考为基础,所以称它为“认知”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经过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所以可以被称为“发展”的。科尔伯格的观点还可以被归纳为: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智力发展并不等于认知发展;德性发展的基本动机在于寻求
7、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德性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不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德性发展有赖于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承担一定的道德角色,才可能发展道德判断的水平,而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道德认知,决定道德行为。科尔伯格进一步指出了道德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即是非对错)比其他价值判断更重要。道德判断以普遍理性为基础,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和包容性。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特定的阶段模式。12 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论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核心部分是他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界说。每个阶段都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转型,是一种表明社会认同的尺度。科尔伯格按照儿童是否了解和认同遵守习俗及对习俗约束
8、力的瓜,作为衡量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度,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阶段 1:惩罚与服从导向,阶段 2:工具主义导向) 、习俗(阶段 3:人际导向,阶段 4:社会制度导向) 、后习俗(阶段 5: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导向,阶段 6: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道德判断结构,它与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不同,属于一种道德思维的结构。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种恒定不变的序列。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阶段逐步向下一阶段发展。不同的儿童发展的速度有所不同。但不可能超越基本阶段的发展。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的顺序也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文
9、化中的人。在个人之间、文化之间也会有道德发展的差异,但这是发展性差异。而每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是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是由感知判断到理性判断的发展过程。13 道德教育的实践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学校德育为基本出发点,致力于学校教育改革。科尔伯格认为,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德育,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德育原则,促进了学校德育的实践发展。一方面,要首先了解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阶段,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向更高一个阶段发展,不能将成人的道德规范强加为儿童。科尔伯格还认为,为了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教师必须理解儿童所作的道德判断的意义,了解师生之间、儿童
10、与儿童之间在道德推理上的差异,从而确定儿童在道德发展中所处的阶段。他认为向儿童展示高于其品德水平的一个阶段的方法,最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过高或过低都是没有效果的。另一方在不能将道德教育的原则直接教给儿童,注重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儿童道德认知冲突。在道德教育中,最重要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发展,而不靠灌输或用体验威的影响。因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发展的,它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发展机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变化是儿童自己经验的加工组合,这往往是因为儿童自己遇到了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两难问题,引发学生道德思维发生冲突,指导他们从更高阶段的道
11、德发展出发,指出解决两难困境的办法,从而促进儿童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道德水平发展。3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体系,确立了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又在学校德育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能够指导学校德育实践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了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但他在注重道德认知发展方面的同时,却忽略了道德其他方面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比如情感、意志、习惯等。但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依然具有诸多可能的借鉴作用。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夏天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国的国
12、情,但总的精神很可能是正确的。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根据我们本民族的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界定进行修正。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意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道德教育中还流于空谈。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教师敢于大胆地向学生传授错误的知识(如最小的数是“0” ,比“0”大一号的数是“1” ) ,然后才逐渐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数学知识(如小数的引入告诉学生“0”和“1”之间有无数个数;负数的引入告诉学生“0”并不是最小的数) 。可是,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我们一开始就试图把正确的答案告诉给年幼的学生。这很显然没有考虑
13、学生的可接受能力,更没有关注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这正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难以实现的基本原则所在。如果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德,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正可以帮助我们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我国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其中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道德抉择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的道德是理性的道德,不在理性力量支配下的任何行为,都不具有道德意义。一个孩子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把捡到的一百万元钱交给失主,一个成年人在某种道德观
14、念的支配下把捡到的一块手表交还失主,这两种行为在道德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后一种行为更具有道德意义。同样的道理,小学生绝对顺从老师的安排,与大学生服从学校合理的安排,这两种行为的道德意义也不能同日而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听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把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品行不良的学生,这是错误的片面的观点。这样的教师,不懂什么是理性的道德,什么是理性的道德教育。理性的道德教育,有赖于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学校德育应使学生借助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理解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原则,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具体的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推进,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然而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却相当贫乏,这
15、是必须改进的。我国学校一贯钟情于专门设置的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即直接的道德教育) ,试图使学校德育科目化、课程化。但实践证明收效甚微,仅仅依靠直接道德教学不足于实现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反其道而行这,它的创始者和推行者都认为,尽管道德讲座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但它们本身显然不能构成一门德育课程。它们一般不能整合进一门较大的课程内,也不能以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道德经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明确表示,围绕着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必须渗透在语文、历史、社会研究、法律教育、哲学和性教育等课程领域。这种见识应当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效助益。因此我们提出:我国学校教育道德
16、目的的实现,与其寄希望于一周两课的道德课,不如寄希望于更加经常性的、范围更加广泛的、更具活力的学校集体生活以及其他学科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在教给学生获得物质技能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培养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实现赋予社会以精神理想、赋予每位学生以真正有4价值的生活。因为更美好的生存(发展) ,应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富的与统一,而且精神更值得追求。物质文明毕竟只是解决生存的外部条件问题,并不安顿精神。精神世界的所有问题,只能依靠人文知识作出解答。精神发展不是第一需要,但人的类性特征(追求完美的意愿)却决定了精神安顿乃是人之存在的终极价值指向,而人文知识又恰好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直接
17、目的。易言之,人文知识的作用,就是为人类建构精神的家园。参考文献1、B.Hersh,j.Miller,and G.Feildin, Modrls of Moral Education:An Appraisal.Longman Inc,19802、J.Dewey,1907,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IN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1899-1924) Vo1.4(1907-1909).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1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吴铎,罗国振主编,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钟启良,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