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知识名著导读.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437079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呐喊知识名著导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鲁迅呐喊知识名著导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鲁迅呐喊知识名著导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鲁迅呐喊知识名著导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鲁迅呐喊知识名著导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呐喊 (名著导读)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了鲁迅先生 1918-1922年所作的 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 14部。包括狂人日记(1918 年 4月) 孔乙已(1919 年 3月) 药(1919 年 4月) (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 , 明天(1920 年) 一件小事(1920 年) 风波(1920年) 故乡(1921 年) 阿 Q正传(1921 年) 端午节(1922 年)白光(1922 年) 兔和猫(1922 年) 鸭的喜剧(1922 年) 社戏(1922年)共 14篇。呐喊开头有一篇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

2、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1.狂人日记故事情节:是呐喊的第一篇,也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

3、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见序文)。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主题思想: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人物形象:狂人“我”“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既有得病时的多疑敏感和妄想,又是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又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但作为一个革

4、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艺术特色: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2. 孔乙己故事情节: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后来因为偷了丁举人的书,被吊起来打断了腿,在

5、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 “忽然听见一个声音” , “看时又全没有见人” 。过后看见人了,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了;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尽管孔乙己惨痛到这种地步,那掌柜的第一句话却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第二句话:“你又偷东西了。 ”第三句话:“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是, “孔乙己”怎样回答呢?“不要取笑!跌断,跌,跌”终于 “孔乙己喝完了酒” , “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用他的泥手“慢慢走去了。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

6、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人物形象: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以嘲笑比他们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为快事。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向了死路。孔乙己自命不凡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得意于自己的“之乎者也”,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他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鄙视体力劳动,不会营生,以至去偷窃。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识的同时,也表现

7、了他善良的一面和对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写他教“我”识字、给小孩子分茴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 。这些描写,更激起读者对毒害、摧残他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愤恨。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艺术特色: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讲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新文学中难得的精品。3.白光故事情节:在封建迷信中有一种说法,地下埋藏着珠宝金银的地方,它在上方有时会有白光游移飘忽。这便是小说题目的由来。 白光作于 1922 年,此文通过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落第知识分子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的故事。陈士成一心想升

8、官发财,但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连秀才都没考取), 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双鬓已斑白的他精神出现异常,听到奇怪的呼唤声(其实不存在), 勾起了他的发财欲望 .在幻觉中,银子发着白光,左转右拐地把他从家引到山里,他怔怔忡忡的追逐白光,最后溺死湖中。主题思想:全文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而死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阴鸷。为揭露这种阴鸷,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人物形象: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味的旧式文人形

9、象,也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对他既有批判,也有同情。4.头发的故事故事情节:头发的故事通过 N先生和我的对话(几乎是 N先生的独白)讲述了主人公 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 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小说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 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想意蕴。主题思想: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

10、问题组织故事,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辛亥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其实民众并不了解什么是革命。这样,他们与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 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人物形象:头发的故事中的 N先生是一个脾气乖张的人物,他无端地生气,愤世嫉俗,那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辛亥革命时期的斗士,而现在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所致。他想起一起奋斗过的“故人”,“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

11、里渡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与端午节中方玄绰是同一类人物。艺术特色: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同时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小说创作过程中也采用了虚构艺术,通过虚构的“假”,达到艺术上的“真”。叙述和人物语言也精炼传神,富于美感力量。5. 风波故事情节:风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

12、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主题思想:风波中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

13、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文章围绕着张勋复辟,描写了不同的人的反映,表现了人们的是非之心被私心和愚昧所吞没,人与人之间没有善良的沟通,感觉到国民的自私愚昧。人物形象:七斤: 七斤是风波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恍惚。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甚至有的幸灾乐祸。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

14、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赵七爷:他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他精神贫乏,空虚,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

15、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九斤老太: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讽刺。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是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国民的劣根性。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6. 药故事情节:药是以

16、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主题思想: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

17、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写夏瑜被杀时群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提住了,向上提着”的微观场面,把旧民主革命群众的那种麻木愚昧的精神状况,写的逼真至极。人物形象: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18、。华老栓:爱子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浸泡的,可见他愚昧、落后;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华老栓拮据的生活,低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气愤,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华小栓:在鲁迅笔下,华小栓不仅是痨病患者,他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众多患上思想病症的民众,精神是如此愚昧、落后、无知与无助,人血馒头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康大叔: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凶残、贪婪;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此外,茶馆

19、里的茶客及华老栓一家也通过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迹。封建思想的长期毒害,使他变得麻木愚昧,他对处决了革命者夏瑜视若等闲,甚至还感到有些自豪。小说还刻画了贪婪的红眼睛阿义,尽量设法从夏瑜身上榨取油水,夏瑜向他宣传革命,反被痛打,最后还把夏瑜的衣服剥下来占为己有,还有贪财害命的告密者夏三爷,谋害亲侄儿以换取二十五两银子。这些人都是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帮凶,代表了凶暴、残酷的统治阶层,鲁迅通过他们血腥镇压及杀害革命者夏瑜,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残暴和贪婪。7. 明天故事情节:家住鲁镇的单四嫂子二年前死了丈夫,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宝儿,她每天辛勤纺纱到深夜,不幸的是宝儿生病,为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想尽办法:

20、求神许愿、吃单方、花大钱请名医诊治,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剧的未来么? “她能想出什么呢?”,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主题思想: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人物形象之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21、。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何小仙:庸医。何小仙在诊脉的“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其实是一个庸医。而在“单四嫂子的心里却暗暗纳罕,计算宝儿的命该有救了。”可是这位小仙的回答玄而又玄。“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像单四嫂子这样粗笨女人是不会理解的。她急切地问心中这位偶像“活菩萨”:“不妨事了么?他”,得到的却是“先吃两贴”,似是而非的回答。最后,干脆闭上眼睛菩萨般

22、彻底不语了。“好心”邻人王九妈: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王九妈是一个卫道士般的人物。单四嫂子颤栗着像敬菩萨一样问她:你老见多识广,给看看孩子吧。她那两声半屁响半敷衍的“唔” ,足见其也是冷漠的的人物。后来又不许阿五抬棺材,还掰着手指头计算收敛的程序。以红皮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为代表的帮闲们。在宝儿垂死之际,他们照样唱小调,吃喝玩乐。在帮办单四嫂子的儿子丧事时,他们并不是真心想帮助单四嫂子,而是碍于面子,是为了博取好名声,彰显自己所谓的同情心,是典型的中国人凑热闹心理,是为了占便宜。他们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单四嫂子仅有的值钱东西“两条板凳和

23、五件衣服”“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他们银两照收,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艺术特色:强烈的对比映衬手法8.一件小事故事情节: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写了知识分子身份的“我”雇用了一人力车夫,车夫无意中碰倒了一老女人,责任大多在对方,但车夫却坚持放下车子,扶起那个老女人,并走向警所。“我”从车夫的行为中深深感到了车夫的伟大及自己的渺小。 主题思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艺术特色: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

24、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一是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幅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 ”,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9.阿正传故事情节:阿正传是呐喊中的名篇。 阿,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

25、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 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直到作为抢劫嫌疑犯而被捕,被当做替死鬼被杀,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大唱“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城里依然如故,掌权的还是原班人马,举人还在追求陈年老租,依然看客如云,只是审问的跪改为站,处决的砍头改为枪毙。主题思想: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阿 Q的悲剧指出了那个社会只有两条

26、道路可以选择:一是觉醒过来,为建立新的生活而奋斗,二是继续进行自我欺骗直到最后的灭亡。人物形象:阿 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 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他在失败、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承认自己失败,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阿 Q尽管“合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但有时也欺负更弱者,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他觉得“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因此“深恶而痛绝之”。当决定“投降”革命党之后,酒后土谷祠做梦的描写则集中表现了他对革命的

27、无知,尤其是他喊出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革命”口号,更使其狭隘自私、愚昧落后的特点暴露得一览无余。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他麻木,愚昧,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而到最后,阿 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赵太爷: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贪婪、吝啬。这类人物有阿 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阿 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狠,“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你怎

28、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他们是封建统治社会顽固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形象。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的混血儿式的革命党人的形象。赵秀才:接受正统封建教育成长起来,封建统治的坚决维护者。从本质上来说,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是一样,都是利用革命风潮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小人,都是造成阿 Q悲剧结果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王癞胡、小 D: 压迫下的扭曲者。一个以丑为美,一个怯懦顽固。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不受人尊敬,生活或低级趣味或饱受欺凌,并好靠欺负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弱者获得自尊与满足感。吴妈:喜欢搬弄是非,是一位麻木

29、自私、缺乏同情心的看客。弱者:小尼姑、老尼姑饱受欺侮却默默承受,毫不抵抗,她们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受尊重的人。艺术特色: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 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 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 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语言诙谐幽默,描述沉重现实。10.端午节故事情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本文以端午节为题。方玄绰是政府官员兼教员,他的口头禅是“差不多”,但他的“差不多”

30、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政府拖欠教员的薪水,方玄绰因为有官俸支撑着,暂不缺钱,便绝不索薪,而且还觉得索薪行为欠斟酌。可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他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主题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或许这就是鲁迅要批判的国人思想上的愚昧与懦弱,社会上太多对喜欢空发牢骚而不做实事的人,这样就形成了面对不公平的事,不敢也不能去纠正,造成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做为民族脊梁的知识应该担到起呼唤全民觉悟的重任。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现实,

31、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栖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艺术特色: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11.兔和猫故

32、事情节:三太太买了一对白兔,养在后院里,非常可爱,不久还生了小兔子。可小兔子却被大黑猫吃掉了。主题思想: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兔子和黑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凶恶的大黑猫,并由此影射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 鲁迅由小白兔死在大黑猫的爪下,联想到那膏于鹰吻的鸽子、在奔跑的马车下轧死的小狗以及一切在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人不知鬼不觉地断送生命的弱小者,这些都触动着作者的感情。鲁迅热爱生命,同情、扶持弱小者并甘愿为之报仇、抗争的思想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正是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12.鸭的喜剧故事情节

33、:这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为素材。鸭的喜剧主要讲述的是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便托人买了一些蝌蚪儿,待它们长大后就可以听到交响曲般的“蛙鸣声”。当他从孩子口中得知“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 ”。然而,他又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小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喉,“吃掉”了河中爱罗先珂的蝌蚪。使他梦寐以求的“蛙鸣交响曲 ”就这样破灭。事后,他带着遗憾离开了“沙漠”般的北京。主题思想: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

34、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13.故乡故事情节:“我”回到了阔别 20多年的故乡。眼前的故乡萧条冷瑟,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截然不同,令我大为失望。我见到了童年的伙伴闰土,但眼前的闰土衰老迟钝,跟我也十分的生疏,与童年时聪明伶俐可爱的闰土判若两人。他已经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的生活剥蚀了所有的灵气。“我”还遇见了从前买豆腐的美名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但她已经被生活打磨得瘦如圆规,尖刻世故。“我”带着失望,悲伤而又充满期待的心情离开了故乡。故

35、事情节的三个阶段: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三幅故乡画面: 回忆中的故乡优美动人; 现实中的故乡荒凉冷落; 理想中的故乡令人神往。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活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人物形象:1.闰土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

36、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2.杨二嫂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3. “我” 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

37、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艺术特色:对比、反衬 如将眼前萧条破败的故乡和想象中美丽的故乡进行对比,人物肖像描写的对比,闰土和“我”的关系与水生和宏儿的关系的对比。14.社戏故事情节: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 年来 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课文记叙“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 夜

38、航去看社戏途中( 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详写)六一公公送豆。主题思想: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作者对这样的童年往事, “一直到现在” ,也念念不忘。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 “破口喃喃的骂” ,那夜晚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这只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在成人烦恼的生活中,这样的标志在人的记忆里越发清晰,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物形象:热情的童年伙伴: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

39、,友爱热情。 “我”看不成戏, “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切地为“我” 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 “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 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 ,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 “急得要哭” 时,双喜马上能想出 “好主意 ”,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淳朴乡民:以六一公公为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他并 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 “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 我”“读过书”“ 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就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 ,只不过是当时的时尚风气而已,有人据此批评六一公公受封建礼教影响,就有些偏颇了。艺术特色: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