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453537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自考 大学语文 课后习题答案01 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答:(1)反对兼并战争。(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3)注重教育。(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5)以民为本。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 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2、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02 秋水(节选)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

3、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答:本文很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稊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这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答:本文论证很有特色,即经过由小到大

4、,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很有说服力。03 五代史伶官传序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本文的中心论点即:“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意为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将人的作为和国运盛衰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是对中心论点的精辟阐释,末尾进一步将这番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答:第二2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

5、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答: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第三自然段引用的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是理论论据。通过引用论据,使人更为容易接受本文论点。05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你怎样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答: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

6、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答:本文非唯说理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演说中有痛心的指陈,有激越的阐发,也有设身处地的忠告。讲述“三事”的三个段落,最后都用一个反问句来引出结语,可谓语重情长。语言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诚为中国现代演讲之经典。06 容忍与自由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 ,你的看法如何?答: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

7、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答: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4谈谈

8、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 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07 咬文嚼字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答:(1)中心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

9、点。第一,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3第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本文主要采用了归纳论证法。3文中有些自然段的开头是这样的:“这是炼字的好例” , “这番话不免噜嗦”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 。试问,这些话在文章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答: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使行文流畅而又紧密关联的作用。08 吃饭1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略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时说的:“不同处愈多愈大,

10、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答:类比论证方法,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 “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答:体现的散文风格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09 我的世界观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 “不必深

11、思” ,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 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出于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强烈责任感。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 ,这如何理解?答:作者探索“奥秘” 、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答: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词的主

12、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10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1根据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答:要避免愚蠢的见识,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愚蠢的原因。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自以为是,有些原本不难弄明白的问题因不去深究而造成常识性的错误。由于自高自大,将个人或群体的立场介入对事理的判断,便陷于自我中心主义、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乃至人类中心主义等认识误区,带着傲慢与偏见去认识自身与客观世界,就难免产生愚蠢的见解。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答:文章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避免愚蠢见解的方法。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

13、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 这一层意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像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4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 ,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3本文的行为风格有什么特点?答: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作者将一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大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

14、尤其是从头到尾使用了一般文章中较少采用的第二人称“你” ,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论述的依托,使文章形成了“你” “我”之间面对面谈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贴切的效果。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以“如果 开头的句式,还有“也许” 、 “说不定” 、 “设想一下”等表意委婉的虚拟语,体现了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12 冯谖客孟尝君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 、 “无能” ,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

15、,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

16、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答: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 、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当然,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13 垓下之围1本

17、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5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答:司马迁写人物传

18、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 “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 的典型情节。 “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 “嗔目而叱” ,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 ,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3结合文中“太史公日”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答:太史公对项羽评价很高,虽然项羽没有称帝,但仍然将其列入帝王的本纪

19、之中,可见一斑,对项羽挫败而将之归之于天命也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其政不得人心,虽勇亦不能得天下。14 张中丞传后叙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 ,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答:本文通过细节描写

20、,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答: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雄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4概括南霁云

21、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答:作者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未加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表现南霁云气概豪壮、忠心为国、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1)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写他拔刀断指以为志:“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3)写他箭射浮图以为记:“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同时文中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 ,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

22、采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南霁云的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15 种树郭橐驼传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答:本文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之理于种树之道,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及给人民带来的祸害,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62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答:本文的中心是借郭橐驼之口来阐发为官治民的道理,因此,作者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类比。从总体上看,作者是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的休养生息的为官准则;具体来说,作者是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他植者来类比“好烦其令“的“长人者” ;用使“木之性日以离”来类比使百姓“病且怠“的扰民者;用害树、仇树来类

23、比那些政令重重,使民不堪其苦的害民、祸害者;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来类比为官治民要爱护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样,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类比,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答: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他植者种树的态度与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马马虎虎,文章只用“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几句话带过,这是略写。另一种则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对这类他植者,文章详写他们“旦视暮抚” 、 “爪其肤” 、 “摇其本“等种种“虽日爱之,其实害之”的具体表现。详写这类他植者,是为了与后面一段中好烦其令的长人者作类比。当时政烦令乱,好像很爱护百姓,其实使人民不堪其扰,给

24、人民带来了无穷灾祸。这种情况,正与他植者对树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似。文章详写这些他植者,正是为了引出长人者的好烦其令,这就使文章的意脉前后照应贯通了。16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答:赵武灵王欲“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时, “国人皆不欲“,群臣均反对。面对这种情况,赵武灵王没有退缩,而是坚持改革。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2赵武灵王是怎样说服公子成的?答:赵武灵王先派人去劝说公子成,说推行法令须从贵族近臣做起,否则在百姓中也

25、难以执行,公子成未听从。后来,赵武灵王亲自登门劝说,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说服了公子成。其根本原因在于赵武灵王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的。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答: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17 前赤壁赋1.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答: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胞弟苏辙及一些大臣的营救,方才得免死罪。获释后被贬谪到黄

26、州,为团练副使,生活艰难,行动也受到监视。在如此重大的打击面前,苏轼感到沉重的苦闷,想从山水之乐及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写于元丰五年的这篇前赤壁赋 ,就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理状态。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怀得失,处之坦然,是很难得的。2作为一篇文赋, 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答:本文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7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

27、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说服了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3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文中描写清风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 ;描写江水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描写明月的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作者借这些景物,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4作品是如何描绘箫声的?答: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

28、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直接写箫声的哀怨悲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描写箫声的余音不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描写箫声荡人心魂的艺术效果。其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用了比喻,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用了对偶。18 先妣事略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深情?答: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2说说这篇文章叙事的特色答: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

29、章的主要魅力。3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答:记叙其外祖父的家境能衬托其母的品德高尚,虽出身富贵之家,但贵而不娇,待人和气,勤俭持家,善待奴婢。19 马伶传1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答:作者写此文的意图主要是要赞扬艺术创作上潜心钻研、刻苦磨练、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向生活学习,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这样艺术创作才以能成功。另一个创作意图还在于借此讽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就有力地揭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2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答:说明:(1)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

30、就,就必须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作者为什么先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再倒叙其取胜的原因?答: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马伶第一次较量失败后,应接着写马伶的行踪,再写他返回来后与李伶的第二次较量。但作者却将他们二人的两次较量安排成紧紧相连的两段来写,从马伶的惨败急转到他大获全胜,从而显示出情节的波澜起伏,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使读者急于探究其原委。20 西湖七月半1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这样开头对全文有何作用?答:开篇这句话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传神和笔调诙谐的特点。答: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

31、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作者开篇就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8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情怀。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 、 “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 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 “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

32、,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乃“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 ,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了这些人的庸俗。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3分析“杭人游湖 与“吾辈”赏月构成的对比情景。答:在作者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门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33、,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这五类人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风景。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选择在白天, “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人,才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这些人也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与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如梦魇和呓语;在喧闹中,人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这种热闹是暂时的,待他们尽兴以后,便散得灰飞烟灭。前四类人都是不会赏月的故作风雅的人,真正赏月的,在人群散去的时候,才停舟靠岸, “呼客纵饮” 。此时

34、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妓女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宁静而美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赏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和高雅,喧哗与清寂,前后作了鲜明的对照。21 秋夜1本文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

35、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2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答: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对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过于指实,但其褒贬分明,作者的感情寄寓与作品的意义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作9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

36、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3本文开头对两棵枣树的重复叙述,是为了达到什么表达效果?答: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22 香市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答:本文通过家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由小见大,反映了大革命后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日益凋敝的社会经济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发展繁

37、荣。2本文所采用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什么?答:今昔对比。3分析文中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答:作品中描写往日香市盛况部分的层次与内容。第一层次:以说明性文字,表达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与“玩” 。第二层次: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香市上舞枪弄棒、吹弹拉唱等各种杂艺的场面之大。第三层次:由多种感观出发,描绘庙里的品物之盛与祈神赐福的香火之缭绕。第四层次:从听觉角度,表现庙里庙外的声响之嘈杂。作者多角度地描摹香市的内容、场面与气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况。4为什么说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冷落情景时采用了反衬手法?答:作品在写香市的冷落、萧条时,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述武术班技艺精湛

38、,远远优于从前弄缸弄甏、走绳索这些无名的“江湖班” ,而且表演卖力、票价便宜, “要是放在十多年前” ,肯定满场没个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强调眼下看客却少,特别是“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从而通过往昔下三流的技巧却吸引大量看客,如今艺高价廉的武术班却不能赚取观众的对比,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实,反衬出香市的冷落与重兴的失败。5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了什么?答: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大革命后香市的主角是小商人,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23 爱尔克的灯光1概括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所引发的思想感情。答:引发

39、的思考是: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 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 ,才是一条光明之路。2说明文中出现的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答:“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 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 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3以“灯光 为线索,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答: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完美晶莹的艺术整体。作者抓住伫立在故居门前所见到的微弱灯光,猛然想起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生发开去,展开对姐姐这一旧社会

40、女子出阁、惨死命运的回忆,从而引出对封建家10庭的遗训“长宜子孙”的批判,从中清楚地领悟到“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于是作者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路上,在田野里的菜花中间,他又仿佛看见了常见的灯光,那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作者以灯光贯穿全文,既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又使全文脉络清楚。4姐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答: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议论文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姐姐是个善良年轻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的这种回忆,暴露了旧家庭、旧礼教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小的家,去

41、寻求别样的人生。24 纪念傅雷1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出了怎样的主题?答:刚直、易怒、直率。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2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 ,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因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个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是极为难得的刚直品德。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

42、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 27 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在回忆傅雷时,又突出了他的个性,将傅雷的性格写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有时还显出机趣和幽默。25 哭小弟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一个“哭”字。(2)作者始终围绕一个“哭“字把小弟的童年、工作、去世的往事、自己对小弟的伤悼之情、对一

43、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之情等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2举例说明文中的细节描写方法和侧面烘托手法。答:文中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他活泼、可爱而憨实的性格;也有出色的概述和议论,如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既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对小弟一生所作的很好总结。作者还写了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的悲哀与怀念,抄录了他们赞扬小弟的信,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文章结尾,作者由哭小弟延展哭蒋筑英、罗健夫,这有何寓意?答:(1)作者关心祖国,关心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小弟同蒋筑英、罗健夫一样都是“迟开而早谢”的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作者对小弟的痛惜之情自然地也推及到这一批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身上,对他们的奉献精神极为赞扬,对他们的早逝极为痛伤,他们是同样的人,因而作者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2)他们都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长期奋斗抱病而终的无私奉献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3)前半部分运用了排比;后三行中“雷欺霜冻 “好不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