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途径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605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途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途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途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途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途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途径分析摘要: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倍受高职教育者的关注,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模式。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单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工学结合重形式不重实旨等共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探索了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途径。 Abstrac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mbers in recent years, and s

2、ome new ideas and models are put forward. Aiming at the single 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lack of depth of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is not practical,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effective implementing way of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关键词: 高职教育;

3、工学结合;实施途径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implementing wa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68-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应该是一线岗位2群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重点,侧重于应用,兼顾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的人才是否合用,必须由企业和社会来检验和评价,学校无法来承担这一部分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

4、培养的有效模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不管是国家示范校、省示范校还是普通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上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企业、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关,造成合作深度不够,流于表面。主要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企业积极性不高, “工”有余而“学”不足; 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滞后; 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问题增多。 2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 2.1 真正打破传统思路,端庄心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5、” ,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量更大,教学成本更高,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应该是口号,不应该3是提议,而是一种势在必行的硬性指标,在生源数目日趋减少的今天,高职教育既要有学院自身的特色,又要竭尽全力具有稳定的生源。好的招生率其根本取决于好的就业率。所以,要问教学于企业,问人才培养于企业,真正把企业人员请进校园,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制定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最

6、主要的是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2.2 千方百计寻找企业的利益切入点,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的,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 ,企业是“协办方” 。 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如 199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 2005 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规定 、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等,主办方有责任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积极性,主要是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措施“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 。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成立独

7、立的校企合作部门,一方面表示学院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另一方面加大学院的宣传力度,并充分发挥校友的力量,主动出击营造校企合作机会。 合作企业规模多样化,不同规模的企业都有各自的管理模式和用人需求,而高校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不同,学校就不能为了省事,把大量学生打包塞给某个单位,而是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量,派给4企业合理的人数,并且保证学生真正的领悟企业文化,实际生产技能,而不是廉价的劳动力和搬运工。 抓住企业利益关键点,例如校企合作面向大型企业时可承诺提前招聘,可承诺根据企业需要调整实习周期和频率,面向中小型企业时,由于中小型企业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并且企业设备资源相对不够完善,而这些正是

8、学校的优势,学校可以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职业认证、学历提升。 2.3 师资队伍培训 教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先从思想上使教师们认同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一线岗位群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重点,侧重于应用,兼顾基本的操作技能,具体的岗位有设备的维护、维修、调试工等。更高层次的学校(如研究生类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一线岗位群所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革新、开发设备的升级改造等岗位创造能力,侧重于一线岗位设备的升级换代、新

9、型设备的现场调试与试运行等,学校培养的是知识、技能、素养高度结合的技术复合型人才。 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承担培养学生责任的教师就应该具有真正资格的“双师资格” 。可以采取的措施:定期进行校内教师研讨会;定期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等。 2.4 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入口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专业岗位群的入职条件和资格,专5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核心能力要素、职业素养等确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是后续教学环节的实施指南。 2.5 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条件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教育必须体现专业核心能力

10、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突出就业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真实工作能力的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其有效地教学模式,而“真实”并不是将生产企业搬进校园,高职教育虽然具有职业性,但更具有高等教育性,实际上就是要体现教、学、做/练相融合,教、学、做/练的对象就是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学校办企业或企业办学校都不是最佳的人才培养途径。 2.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施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胜任所学或所练的专业技术岗位,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如何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率就是高职教育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

11、学: 选修课与分层次教学并重实施 学生的培养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都不同,所以在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文化基础课都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适当提高难度使其适应较优越的岗位需求。这样既可以满足个体的需求,又可以节约学校的资源。 注重职业教育体系衔接,高职教育既要注重和中职的衔接也要注重和本科的衔接,这也是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来考虑。 6 具体教学实施可采用问题引导法(适合工程材料等理论性较强的分析类或基础类课程的教学) 、项目教学法(适用于数控加工工艺等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 、对比与演示法(适合于机械加工等容易出错、技能性较强的课程教学) 、实物展示法(适

12、合于机械设计基础等设计和创作类课程的教学) 、情景模拟或虚拟法(适合于综合机加实训、数控实训等实践类课程) 。 3 工学结合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既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突出建构有限的反馈教学,则其考核与评价方式必须与之适应,考核方式的分类:诊断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 、终结性(综合性)考核。 诊断性考核,主要安排在课程教学前几节课,目的是摸清学生的基础分布情况,根据基础不同,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与训练小组。重点是过程性考核,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考核与评价必须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上,突出过程性考核。首先,必须有一个全局的过程性考核方案;在学习和训练结束后,必须及时让全班学生进行演示或展

13、示或讨论或互评,教师最后对全班学生的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和分析。 终结性考核,考核的方式综合作品或大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或开卷考试或动手操作等。可以组织一次全班学生的作品展,由指导教师及课题组相关教学团队成员、督导等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成绩。 4 结论 高职教育必须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突出职7业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其有效地模式,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适时更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0). 2

14、李继钟.关于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解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4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5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开暗.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04). 7何向荣.立足校企一体发展路径 建设教育服务型高校J. 中国高等教育,2010(08). 8王静,张仁竞.顶岗实习:高校师范教育实习模式探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9张瑶祥.关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J. 职教论坛,2007(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