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肝炎防治.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456135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4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豆肝炎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肝豆肝炎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肝豆肝炎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肝豆肝炎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肝豆肝炎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肝豆状核变性,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第13号染色体长臂基因缺陷发病机制:正常铜代谢:,摄入铜40由肠道吸收,入血,肝内合成铜兰蛋白,再入血,为各种含铜酶提供Cu+,胆汁,从粪便中排出,尿铜甚微,正常血浆铜: 95以铜兰蛋白形式存在 5与白蛋白呈疏松结合肝豆状核变性:,病因和发病机制,肝合成铜兰蛋白 ,血铜兰蛋白 ,胆汁排铜,肝铜,肝病,血中非铜兰蛋白结合铜,Cu+沉积各组织,脑,肾,角膜,血细胞膜,骨关节,Cu+入血,临床表现,发病年龄:3岁成年 (712岁最多见)起病 50:以肝病表现开始 进展较急 20:以神经系统异常为首发 进展较缓 30:肝病+神经异常 进展缓慢 少

2、数:溶血、骨关节症状或血尿等起病,临床表现,肝病症状: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神经精神症状:(10岁以后) 锥外系表现:肌张力改变 构音障碍 咀嚼吞咽困难 肢体震颤 精神、行为改变 EEG : 无特殊变化 头颅CT: 基底节、豆状核及尾核:低密度改变,临床表现,角膜环(kayser-Fleishe ring, K-F ring): 7岁以后可见,有重要诊断价值溶血:红细胞膜病变(变性珠蛋白形成)肾脏症状:血尿,肾小管重吸收障碍,肾小管酸中毒骨关节病变:关节疼痛、骨质疏松、骨骼畸形、自发性骨折 其他:皮肤黑、晦暗,诊断要点,血清铜蓝蛋白(0.2g/L)角膜K-F环(确诊价值)尿铜(100g

3、/24h,正常40g/24h)驱铜试验:先测24h基础尿铜;再次收集24h尿液时,于0h和12h各服青霉胺0.5g,尿铜较用药前明显增加(1250g/24h)肝铜(250g/g dry liver)基因分析,Hepatic Prognostic Index in Wilson Disease,总分8:2月内死亡,治疗,低铜饮食:忌坚果、贝壳类、蕈类、 动物内脏和血、巧克力减少铜吸收:锌剂(元素锌50mg/d,餐间)促进铜排出螯合剂:青霉胺:20mg/kg.d,分次餐前0.5h服二巯基丙磺酸钠:20mg/kg.d,静滴6h三乙烯四胺: 25mg/kg.d,分次餐前0.5h服对症治疗肝移植,儿童乙

4、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学系方峰,丙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HCV RNA(RT-PCR):血清/肝组织,定性/定量。感染后12周内血清内病毒基因即可被检出;是评估抗病毒疗效的有效指标 血清抗HCV(结构和非结构抗原抗体):抗HCV IgG阳性表明已感染或正在感染HCV;抗HCV IgM可在IgG出现前/同时/后出现,持续6月不消者常转为慢性;慢性活动期常呈阳性 HCV抗原检查:免疫PCR法,可检出低水平表达 HCV抗原(血清、体液或肝组织),丙型肝炎的预防,严格献血员筛查和血制品管理;严格医疗器材的消毒管理;尚无主动和被动免疫措施,丙型肝炎的治疗,干扰素是首选药物

5、。 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转率; 使慢性肝炎ALT正常化, 改善肝组织病变, 减少病毒复制或清除病毒血症,适应证,急性丙肝ALT持续升高超过2个月; 慢性丙肝血清HCV RNA阳性,ALT2倍,肝活检示G2以上病变; 活动性CHC/ RNA阴性, ALT反复或正常; 活动性肝硬变代偿期下列情况慎用: 自身抗体阳性者疗效差; HCV与HBV混合感染者,应答率低。有报道可 致一种病毒清除而另一种病毒被激活,禁忌证,失代偿性肝硬变;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脏器疾病;免疫抑制病人如器官移植者;严重神经精神病,干扰素推荐方案,普通干扰素:3MU/m2,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或每周3次, (3MU/ 5MU交

6、替) PEG干扰素:派罗欣 104g/m2 , qw 佩乐能 1.0-1.5g/kg, qw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利巴韦林 10-20mg/kg.d (900mg/d) 联用RBV较IFN单用的成功率高9.8倍。疗程: 基因型1-1.5年, 非基因型6月,副反应及处理,常见发热、肌痛等感冒样综合征,在晚间或睡眠前用药可减轻不适反应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常见,当WBC计数3.0109/L或粒细胞0.75109/L或血小板计数30109/L时应停药,一般可自行恢复,恢复后可重新治疗; 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用G-CSF治疗其他: 头痛、体重下降、脱发、恶心呕吐和暂时性肝酶增高RBV: 消化道反应和一过性溶血

7、逐渐加量,疗效评估,儿童病例短期应答率可达70%以上; 部分病人复发;长期应答率(停药后随访612个月) 一般为40%50%,乙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标志(主要是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病毒标志:Dane颗粒 HBV DNA(分子杂交,PCR) HBV DNAP,HBV感染时抗体反应和感染标志,慢性HBV感染的临床诊断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有乙型肝炎或HBsAg病史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据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实验/临床和辅检分类*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携带者*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一)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HBeAg+/

8、HBV DNA+/抗HBesALT持续或反复/肝活检有肝炎病变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sAg+/ HBV DNA+/ HBeAg/抗HBe+或sALT持续或反复/肝活检有肝炎病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000防治方案),(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组织有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可再分为活动期或静止期 (2000年方案),(三)携带者,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HBV DNA+, HBeAg或抗HBc+;1年内随访3次以上sALT/sAST正常;肝组织检查无明显异常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 +/ HBeAg , 抗HBe阳性或阴性, HBV D

9、NA; 1年内随访3次以上sALT/sAST正常;肝组织检查: HAI2000g时,在生后短期内接种乙肝疫苗;若体重104copies/mL);肝脏病理示慢性肝炎(G2),注意事项,抗病毒治疗前动态监测一段时间是必要的,因为ALT升高伴较低水平HBV DNA载量预示自发性血清转换可能发生;HBeAg阴性和HBV DNA高载量提示病毒变异;抗病毒治疗前肝活检不是强制性检查项目,但肝活检可评估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严重程度,故推荐治疗前施行,干扰素治疗,IFN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确切机制不明抑制病毒增殖:指导靶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蛋白激酶,寡腺苷酸合成酶和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阻断病毒蛋白合成的启动

10、;磷酸二酯酶能抑制病毒蛋白转录翻译;寡腺苷酸合成酶能活化核酸酶F降解病毒mRNA;抑制病毒穿入、脱衣壳和装配免疫调节作用:激活B淋巴细胞、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利于清除病毒,适应证: 同前慎用:早期肝硬变及轻度失代偿病人 肝硬变病人通常不能耐受正常剂量,开始宜为 12MU,每周3次,应细心监测药物严重副反应如 细菌感染、精神并发症、骨髓抑制和肝病恶化禁忌症:失代偿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 植受者;严重神经精神病,普通干扰素推荐方案,剂量:36MU/m2 (Max:10MU), 皮下, 每周3次疗程:HBeAg+6月;HBeAg至少12月(至少1年)疗效评估:成人3045%病情缓解;

11、525%治愈;儿童慢性HBV感染肝功正常或病情较轻者对 IFN-常无应答,主张医学检测;若发生HBV肝外表现如乙肝肾,可行IFN-治疗;中重度慢性乙肝疗效与成人相当,治疗过程中监测内容,血常规: 每12W1m生化指标: 每月每3月病毒学标记: 每3月甲状腺功能、血糖、尿常规精神状态评估,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机制:结合到新合成病毒DNA中,使DNA链延长终止;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最终抑制病毒DNA合成;适应证:HBeAg和HBV DNA阳性、ALT、胆红素50mol/L的慢性乙肝;自身免疫性和遗传性肝病、骨髓抑制(WBC4109/L,PLT80109/L)、有重要脏

12、器疾病者不宜使用;剂量:3mg/kg.d(0.1/d),疗程暂定1年可致HBV变异,通常于用药69个月后发生,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批准用于12岁儿童(12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正在进行中);用法:0.25-0.3mg/kg.d(30kg10mg/d);较少耐药,与LAM无交叉耐药;用于LAM耐药者的挽救治疗; 日剂量超过30mg时有肾毒性; 停药后病情恶化(发生率25 %),联合抗病毒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5(1):900-902,联合治疗的优势 提高初治患者的疗效 防止初治患者发生耐药 是耐药患者的挽救性治疗策略,联合治疗方案,目的:降低耐药发

13、生风险,同时增加抗病毒治疗应答率;原则:作用机制不同,变异位点不同,耐药途径不同,效应相加,无交叉耐药;长期安全;方案* 干扰素联合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药物联合儿童唯一选择:LAM+IFN- 儿童挽救治疗:阿德福韦酯+IFN-或LAM策略:初始联合;“加药”联合,联合用药适应症,核苷类似物发生耐药突变;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HBV合并HIV感染;肝移植患者;根据病毒学应答而即时优化治疗方案 (分别在24、36、48周加用不同药物) 预防耐药方案,联合治疗的潜在不足和缺陷,增加费用;增加耐药风险;增加不良反应几率优化治疗最佳策略* 优选治疗时机;* 优选治疗药物与方案;* 优化治疗策略(强调24周时评估)需要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