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杨宪益及其翻译思想初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6910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家杨宪益及其翻译思想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翻译家杨宪益及其翻译思想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翻译家杨宪益及其翻译思想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翻译家杨宪益及其翻译思想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翻译家杨宪益及其翻译思想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翻译家杨宪益及其翻译思想初探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生平、翻译活动、翻译思想,并对杨宪益的翻译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期达到对杨宪益的初步了解的目的。 关键词: 杨宪益 翻译活动 翻译思想 引言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要求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外文化精深的造诣。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学贯中西、译作等身,与妻子戴乃迭的伉俪情深、精诚合作更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佳话。2009 年杨宪益去世,但是人们对他的研究没有停止反而越发蓬勃,足见他在中国翻译史中的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学者李洁从翻译认识、翻译取向和翻译理想三方面对杨宪益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概述;学者付智茜立足杨宪益,

2、戴乃迭夫妇的翻译生涯,对他们的翻译精神进行梳理。本文从杨宪益的生平为切入点,以他的翻译活动、翻译思想为主线,对杨宪益翻译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期达到对翻译家杨宪益更进一步的认识。 1.杨宪益翻译活动概述 1.1 杨宪益生平简介。 杨宪益(19152009)生于天津一个银行世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1936 年留学牛津2大学默顿学院,结识了自己未来的人生伴侣英国姑娘戴乃迭(GladysYang) ,两人相知、相恋。1940 年,杨宪益与戴乃迭毅然回到当时战火连天,动荡不安的祖国。 “文革”中,夫妻二人含冤入狱,直到1972 年才被无罪释放。然而

3、,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独子杨烨由于受到“文革”时父母入狱的严重打击,患上了精神病,在英国治疗期间自焚身亡。戴乃迭自此郁郁寡欢,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停止了翻译工作。1999 年,戴乃迭与世长辞。2009 年 9 月,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杨宪益也是继季羡林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翻译家。2009 年 11 月 23 日,杨宪益在北京去世。 1.2 杨宪益的主要翻译活动。 杨宪益自小就跟着他的启蒙老师魏汝舟老先生学习四书五经及其他中国传统典籍,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中学毕业时,他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外文系二年级的水准。杨宪益深厚的国学造诣和文学功底为他以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打

4、下了坚实的基础。杨宪益的翻译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可分为四个阶段:业余译者阶段(约 1936约 1943) 、职业译者阶段(约 19431952) 、译作高产阶段(19521972) 、功成名就阶段(1972约 1986) 。 1943 年起,杨宪益开始了职业译者生涯。他受邀来到当时的国立编译馆工作,负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他和戴乃迭一起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打破了长期以来英文作品汉译占据翻译界主流的局面,开创了我国中文作品英译的辉煌时代。 1.2.1 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3杨宪益 24 岁时,就按照英雄双韵体的格式翻译了屈原的经典之作离骚 。后来,他与戴乃迭一起翻译了唐宋诗

5、歌文选 、 资治通鉴等古典文学作品;鲁迅作品选 、 屈原等现代文学作品;长生殿 、关汉卿杂剧选等古代戏剧;打渔杀家 、 秦香莲等现代戏剧;还有现代歌剧刘三姐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等共百余部作品。在欧美各大图书馆里,他的译作排列整齐,十分壮观。学界慨叹,杨宪益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 1.2.2 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杨宪益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直接将希腊文和拉丁文原文作品译成中文的专家。他译介了大量的英国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如奥德修记 、 卖花女 、 圣女贞德 、维吉尔的牧歌 、普劳图斯的凶宅 、阿里斯托芬的鸟等,为外国文学作品中译作出了巨大贡献。1.2.3 其他翻译活动 1952 年起,

6、杨宪益担任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主编,负责杂志的选题、翻译、审稿、编辑等事务。1978 年,为了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及现代文学的发展,杨宪益主持出版熊猫丛书 ,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作品,打开了国外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这套丛书包括诗经 、 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2.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2.1 对翻译中“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看法。 4“可译”与“不可译”问题是存在于古今中外翻译界的一大问题。杨宪益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杨宪益认为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语言的工具,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都是人,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因此一切事物

7、都是可译的。 同时,杨宪益又认为文学翻译中的意象是不可译的,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是不同的,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运用一切方法解决这一困难,比如,加脚注或文内解释。如果译者实在无能为力,那么只能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 2.2 对翻译中忠实和“信”的理解。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马祖毅,2004:377)信是忠实,达是通顺。杨宪益认为没有人提出比严复的“信达雅”更准确的理论,因此他始终把“信达雅”作为自己翻译的最高标准。 “我们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 ”他强调的忠实是忠实

8、于意义。 “把原文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尽可能使译出的意义接近原文。 ”(任生名,1993:34)因此,杨宪益主张“直译” ,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杨宪益还强调忠实于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这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对外国读者全面了解中华文化至关重要。 2.3 认为翻译中的“历史距离”可以消除。 在翻译时,尤其是在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存在“历史距离” ,即原作与当下译者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杨宪益认为这一现象是可以5消除的。 首先,杨宪益认为译者可以设身处地。这里,设身处地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译者将自己置于作品的历史时期,二是译者再回到今天读者所处的时期。只有深刻感知二

9、者的思想,才能忠实理解并传达原作的意义。只要译者能够对原文有正确透彻的理解,就能翻译出恰当的译文。 其次,杨宪益认为人性的共同性和文化认同可以消除“历史距离” ,而这也正是翻译的基础。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对个古典诗歌赞叹不已,正是因为它们都是杰出的诗篇。同时,杨宪益认为诗也是可译的。但是,翻译毕竟是翻译,而不是原作。所以杨宪益并不认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可以被彻底消除,翻译外文作品时可以多保留一点异国情调。 3.杨宪益的翻译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3.1 深厚的中西文化积淀和语言能力。 作为一名译者,只掌握一门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译者应该熟练掌握至少两种语言技能。不仅如此,译者还应当对目的语使用国

10、的文化、民俗、语言习惯都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对原文最贴切的理解,翻译出最准确的译文。杨宪益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家,他对中英两种语言文化都有深厚的积淀和理解。他的译作语言流畅通顺,简洁生动;翻译方法灵活多样,又以直译较多;思想内容忠实于原著,表达准确,理解深刻。 3.2 强烈的爱国之情,广泛的兴趣爱好。 在杨宪益所有的译作中,中译英的作品占了大半,这与他的翻译理想: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是6分不开的。为了做好翻译工作,杨宪益做了大量文史考证工作,广涉中西文化和文学交流史,足见他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之志。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促使他在动荡年代义无反顾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1、,并且成为他从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英译工作的动力和根本目的。而杨宪益个人则比较喜欢历史研究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为了更好地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他独自一人去英国留学。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翻译了许多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因此他的翻译成就在整个中国翻译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3.3 中西合璧的密切合作。 杨宪益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翻译成就,与他的妻子戴乃迭的帮助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戴乃迭不仅是一名英国人,而且接受过正规的中国文化教育。夫妻二人对中英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其他译者更加深刻准确。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杨宪益和戴乃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杨宪益看来,有了戴乃迭的帮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翻

12、译的。就连中国的楚辞也不例外。他们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百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同时还将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这种夫妻合作的翻译模式成为千古之“绝唱” 。 (付智茜,2014:45) 3.4 严谨敬业,淡泊谦逊。 杨宪益和戴乃迭对翻译工作是极其严谨的。他和戴乃迭对所译的作品通常会修改多次,对一些字词的翻译反复斟酌,力求忠实的传达原作的意思;在面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复杂和跨文化的障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比如增加脚注或在文中加入一些原文没有的词。 7杨宪益夫妇对名利看得很淡。杨敏如曾问戴乃迭:“除了工资,你另外还有稿费吗?”回答却是:“我在办公的时间做翻译,已经拿了工资,为

13、什么还要拿稿费呢?” (杨敏如,2000:23)名利于杨、戴夫妇,就像浮云一般,他经常说翻译就是自己的工作。他经常跟别人说, “我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是翻译点英文而已” ,并谦称自己是“翻译匠” 。 结语 杨宪益译作等身,学识渊博,他和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和对外国优秀作品的汉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迄今无人能及。杨宪益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影响和启迪着国内翻译界的工作者和后进者。他们高尚的爱国之情、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自身良好的语言文化修为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都向我们展示了成为合格的译者所具备的条件,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提高语言文化素质,遵守译者道德规范,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

14、文献: 1付智茜.翻译家精神研究J.上海翻译,2014, (3):45-47. 2蓝颜.他翻译了整个中国记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J.国学,2010, (31):30-32. 3李洁.杨宪益的翻译思想研究J.文艺评论,2012, (469):112-113. 4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中国翻译,1993, (4):833-35. 7杨敏如.替我的祖国说一句“对不起,谢谢!”一悼念我的嫂嫂戴乃迭J.群言,2000, (3). 8杨宪益.金圣华,著.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体会A.困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