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助推高校发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772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平台助推高校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研平台助推高校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研平台助推高校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研平台助推高校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研平台助推高校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科研平台助推高校发展摘要科研平台是凝聚高端人才、催生标志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规划之于大学的综合实力发展与支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剖析了吉林农业大学抓好科研平台的做法,对于高校科研平台战略规划的探究可以为中国大学的战略制定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农业高校 科研平台 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04-02 科研平台是凝聚高端人才、催生标志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强化高校办学职能、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吉

2、林农业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为例,旨在通过对科研平台发展建设的分析, 提出高校开展科研平台建设的的思考。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建设层次逐步提升,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长期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人才、项目、平台相统一,学科、学院、平台相依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兼顾”的平台发展理念,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吉林农业大学共承担建设各级各类科研平台 47 个,其中,国家级平台 1 个,41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 个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平台,已构建了校级、省部级、国家级2不同层次,校际联合、校企共建、国际合作不同类型,覆盖大部分优势学科,支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相对完整的

3、科研平台框架体系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二)建设成效日益彰显,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1.人才建设卓有成效。平台先后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 人,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内外知名专家 4 人,外聘院士、客座教授等行业知名专家 100 余人;打造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等中青年科研骨干 200 余人;先后培育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科技厅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等多个标志性创新团队。 2.科技创新引领发展。2010 年以来,平台共主持、参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400 余项,

4、主持承担的 973 计划、863 计划、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标志性重大项目均实现新突破;获奖成果涵盖了国家科技二等奖、吉林省科技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取得授权专利 30 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千余篇,被 SCI 收录论文百余篇,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和标志性重要科研成果的取得均与平台的支撑密切相关。平台部分领域的前沿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大部分综合配套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3.社会服务多维延伸。2010 年以来, “中国玉米、水稻、大豆发展的建议”等 10 余项政策建议分别被国务院和省市政府采纳,形成了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农大声音” ;与我省大部分县市区(企业)开展了技术3合作,辐

5、射带动了云南、山东、福建等全国 20 余个省市区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多种技术推广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100 余项,培训农民约 30 万人次。相关平台做到了与区域对接、与产业对接、与农民对接,社会服务领域得到了多维拓展,社会服务水平得到了广泛赞誉。二、工作实践与思考 (一)实践与思考之一:平台内涵发展应该坚持走机制创新之路 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平台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2010 年以来,学校通过采取校内投入、争取外源资金支持等方式,共投入平台建设经费约 1.5 亿元,提供科研用房近 3 万平方米,配备万元以上仪器设备 2200 余台件;多数平台已构建了“平台负责人+学术委

6、员会+方向负责人+专家+团队+基地”的管理模式,明晰了各自的定位与功能,逐步发展成各具优势与特色的科技创新型、产学研结合型、社会服务型科研平台,初步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目前,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行模式能够保障其有效运行,但与科研平台内涵建设需要和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相比,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多渠道争取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强化,管理运行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平台发展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仍需进一步增强。因此,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走机制创新之路,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二)实践与思考之二:平台持续发展应该坚持走学科融合之路 依托学科,交叉融合是平台可

7、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目前,部分学4科的大型仪器设备面向平台开放,部分学科的创新人才支撑平台的研发基础,学科的前沿学术思想引领了平台的持续创新。300 余名科教人员在平台兼职,部分学科方向带头人特别是去年入选的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中的 2/3 担任平台负责人。平台优势特色科研成果支撑了学校承担的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培育)学科建设,学校依托平台特色研究方向自主增设了二级博士点学科;2010 年以来,平台为 1.4万名本科生开设了 30 余门创新型实验课,为 7000 余名本硕博学生搭建了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载体,17 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及唯一 1 篇国家百篇优博提名奖论文的研究工作

8、均依托平台完成,平台已经成为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成为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学科与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了交叉融合、互相反哺的格局,但与平台可持续发展需要和建设高水平学科目标相比,学科对平台支撑、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平台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仍需进一步提升,学科与平台的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学科与平台的有效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建立。因此,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走学科融合之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实践与思考之三:平台水平提升应该坚持走协同创新之路 协同创新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始终鼓励平台走产学研和国际合作之路,始终鼓励平台积极开展协同

9、创新。吉林农业大学已与 40 多个国外的科研机构、大学和全省市州、省内外重要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平台搭建了协同创新发展的框架。目前,大部分平台能够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谋求自身发展,在标志性奖项的5荣获、重大项目的实施、重要学术会议的召开以及主导产业技术联盟的组建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创新,但与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需要和打造国内外一流平台发展目标相比,平台借助外部资源发展自身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平台的集聚效应仍需进一步发挥,平台资源要素协同创新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因此,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必须走水平提升之路。 三、建设思路与设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体制改革呼声

10、的日益高涨,科研平台成为助推高校综合实力教学和科研两大功能的组织保障和最佳途径。当前,吉林省提出了“高教强省”的发展战略,这是高校科研平台发展的有利契机。 (一)明确平台归属 适时时机,整合校级科研平台;将与学院、学科交叉度高的部分独立建制科研平台融合到学院,使平台与学院、学科之间形成实质性的有机整体,激发平台发展后劲,促进平台快速发展。 (二)拓展平台功能 赋予独立建制且有承接能力的科研平台新的办学功能,整体承接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 (三)完善运行机制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各类平台发展的管理运行、绩效考核等机制;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学院和平台责权利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61L.霍尔伯龙.21 世纪大学的使命与作用A.21 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高等教育论坛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36 . 2宁蓬勃,张彦明.高校院级科研平台的开放创新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 3王青峰,王敏,袁文才,李小琴.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6). 4卢少然,苏弟华,严会超.高校科研平台高效管理及其激励机制J.实验室科学,2013(04). 责任编辑:杨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