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的意境美.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785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朗诵艺术的意境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朗诵艺术的意境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朗诵艺术的意境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朗诵艺术的意境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朗诵艺术的意境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朗诵艺术的意境美摘 要在塑造意境美的时候,需要朗诵者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通过情感充沛的语言把听众带进文章的视听意境中去,不仅体现在能让听众得到审美愉悦,同时也会使创作主体获得无穷的创作经验和审美享受。 关键词朗诵 文学作品 二度创作 意境美 朗诵是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它通过朗诵者的二度创作,变文字为声音,变静止为动态,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活力。意境,即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不仅包括来自创作主体的“情” ,也有来自现实作品的“景” 。在朗诵艺术的二度创作中,意境美作为朗诵语言艺术的审美特质之一,使文字与声音相互碰撞从而激活了二者的美感韵味,达到“文外之旨” 、 “景外之美”的意境美。

2、一、朗诵意境美的功能 朗诵,是朗诵者把文字稿件通过自身感受并理解之后,进行的二度创作,这是对稿件的一种审美升华,再通过现实可感的有声语言,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美。朗诵意境美的功能不仅体现在能让听众得到审美愉悦,同时也会使创作主体获得无穷的创作经验和审美享受。从唐代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 ,到宋代严羽的“妙悟说” ,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 ,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 ,都认为诗歌中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而诗歌恰是朗诵艺术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部分。后人常用脱俗、2淡雅、凄楚这类词来解读湖心亭看雪的审美意境,淡雅悠远的雪景,以及文字间流淌的寂寞与淡淡的哀愁都会通过朗诵者的二度创作真实的出现在听

3、众的脑海中。张岱精心描摹的水墨山水之中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前朝旧事,在梦与忆的交错摇摆之间隐隐浮现着一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连环而成自然山水和人生感慨等等,都需要通过意境美的营造更好的体现。正是因为朗诵中意境美的营造,听众才可以在感受朗诵作品后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景”和心中的“情”结合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是诗歌,散文也是如此。我们朗诵春时表现出欣喜愉悦的情感,脑海中想象出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并表现在声音形式上,都是希望听众能够在视觉看到文学作品之外,在听觉和感觉上能够形成三维立体的审美体验。在体现朗诵艺术意境美的同时,创作主体能够结合作品中的情感以及自身的领悟进行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

4、是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这也是朗诵作品能够区别于文字稿件吸引更多观众的原因之一。 二、朗诵意境美的标准 朱光潜说过,说话者首先要对自己所说的话有情感,其次还要在情感上和听众有所联系,其感情色彩的流露都体现在声调的变换上,只有这样的朗诵才会有艺术的审美在里面,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朗诵艺术中,意境美的营造虽没有确切的标准来评判好坏,但令人称赞的朗诵者应努力营造出符合以下要求的意境。首先,通过意境美的营造,听众能够形成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从意境的营造和表达来说,朗诵文学作品就是将内心对“景”的想象,对“情”的理解以声音的形式,通过语3言音调的起伏和情绪动作的变化表现出来。例如乔榛和丁建华二位老师朗

5、诵的四月的纪念一直被我们认为是“教科书”般的作品, “太阳” 、“暖融融” 、 “黄昏” 、 “星星”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情感是根据文本内容有所变化的,两位老师在朗诵时通过语调和情绪的起伏变化,令听众仿佛置身于一段爱情之中,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其次,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基调和感情具体分析和把握,切忌千篇一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发自内心地吟唱祖国母亲,诉说对祖国母亲的爱。朗诵时以音色音高的强势处理,直指诗意内涵,尤其注重排比句句群内部的密集紧凑,向前推进,呈现内在的情感力度与气势, “正在”之后一顿,再以喷口技巧吐出“喷薄” ,随即顺势迸发出“祖国啊” ,声情语态明朗浓烈。用舒

6、放的句式体现起伏之美,让情感成为连接冰冷的文学作品和听众的一根绳,区别于其他感情色彩的诗歌而营造出意境美。另外,注重个人特色,朗诵中营造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意境美。不同年龄段的朗诵者,不同职业的朗诵者对不同的文学作品均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位朗诵者在备稿时,应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赋予文学作品不同的精神内涵。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意境是意境美营造的重要标准之一。意境美是对朗诵内容的一个情感上的表述,它能够使听众通过朗诵者的营造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情”和“景” ,再将两者有机融合,也就形成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统一的产物。这也使人们对于朗诵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刻和具体的了解,为朗诵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

7、重要保证和有力支持。 三、朗诵中意境美的营造 4朗诵艺术中的意境美,需要朗诵者在把握文学作品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积极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感受和想象,并且在二度创作中不忘留有余地,最终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视听意境。 1、感受文本,丰富想象 个人的感受和想象是营造意境中的两个重要要素,形象感受是指朗诵者在作品形象性词语的刺激下,感受和再现客观世界的种种事物,使表现情、景、事、理、人的文字符号,在朗诵者内心成为生动可感的形象,在内心跳动起来。逻辑感受是指朗诵时,通过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将作品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朗诵者头脑中形成的总

8、体感受。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文学作品通过个人的感受和想象二度创作成为自己的艺术作品,是感受文本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难的一步。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结合起来,形成内心的“语流” ,以增强有声语言的征服力。这不仅是对文章的锦上添花,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朗诵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与听众共同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例,诗歌中的“耻” , “恨” ,“踏破” , “怒发冲冠” , “仰天长啸”和“壮怀激烈”等等这些词,都需要朗诵者联系背景来感受和想象,通过短短几句短诗表达岳飞立功报国的愿望和还我河山的信念,在朗诵时运用活跃的感性思维与当时的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和诗文本身意相连、气相通,用一种“不动声色

9、”的表象进行内心更加奔腾的表达,朗诵者需要这样的情感依托来传情达意。抑扬顿挫,情感充沛的朗诵不断展现着作品中的立体形象,使文章具备形声色,更加丰满,听众也会收获朗诵给予他们的特殊的审美体验。 52、调动技巧,全面把握 每个独立的个体对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所谓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把握朗诵中的内部技巧,也就是让朗诵者自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作品中,真正“走”进文学作品的深处去理解和挖掘其内在语境,激活二度创作中“主人”的身份感和与听众交流的对象感。增强与听众的交流感,再以有声语言的形式将文章中真实的人物和虚幻的情感具象化,从而达到传达了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之目的。例如,

10、 乡愁是很多人从少年读到中年的一首诗,因为每个年龄段的人会赋予这首诗中的那些物象“邮票” , “船票” , “坟墓” , “海峡”以不同的理解,因而会读出不同的意境美。情景再现是一种想象联想活动,不过它不是任意驰骋的,它要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要符合稿件的需要,同时也要服务于视听的需要。十多岁的孩子是稚嫩的,说起“乡愁”可能他并不知道愁滋味,但一提起“母亲” , “妈妈” ,在他脑海中就会营造出一个在思念母亲的时候会出现的画面。通过画面的联想和感受,在朗诵时听众能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孩子对母亲对家乡平淡的质朴的留念之情。但对中年人来说是不同的,除了“母亲”之外,他们更能理解“坟墓” , “海峡”

11、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也许是天人两隔的悲惋,也许是多年难见一面的叹息,由于其身份感区别于十几岁的少年,那么在脑海中感受和想象的画面自然不一样,在他们表达乡愁这首诗的时候会在听众脑海中形成另一种更深沉更凄婉的意境。因此,在塑造意境美的时候,需要朗诵者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通过情感充沛的语言把听众带进文章的视听意境中去,也就完成了从“眼前之竹”向“胸中6之竹”的转变。对象感是需要朗诵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我们在朗诵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这篇文学作品要传递的仅仅是怀念母亲的一种情感吗?通读史

12、铁生的其他作品,才会对其人其文有更深刻地把握,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让残疾的儿子懂得了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所在。而这时我们与听众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交流,这正是此篇文章的美学特征,而有声语言表达就应该把握住这一点,而不仅仅与听众之间建立了互动关系,停留在一种煽情的情感层面,这种属于人生哲学的意境美,不悟透文章是不可能用声音表达出来的。 同样的,在文学作品朗诵中,外部技巧停连、 重音、语气、节奏的运用要充分与朗诵中语势相结合,才能使朗诵更富魅力。 我们通过分析下面的例句来具体解释一下外部技巧与语势结合后,对营造意境美的作用所在: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

13、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受作品的基调和思想内容的制约,朗诵时应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和停顿。在朗诵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轻松的语气,同时运用语法重音来强调情感,也就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虽不带有明显的强调意味,但可以更加突出重点,将有特殊思想7感情的词语有所强调。在很多朗诵中,在确定好停连、重音、语气等外部技巧后,我们可以给每句话都定一个基本的语势,这样不但能在

14、文中凸显高低起伏的变化,还能更好地突出所要表达的中心。 3、确定基调,升华情感 基调,是指文学作品的基本情调,即在朗诵者二度创作后的态度情感、色彩和分量,以及朗诵者的具体态度。在朗诵中,把握正确的基调才能在营造意境时做到稳和准。朗诵者要从作品的针对性和朗诵的目的上去把握态度,更要以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者是情感和风格特点等因素去揣摩作品色彩的总体特色。朗诵者可以通过声音来传达极为丰富的感情,产生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朗诵者在朗诵作品时,基调应贯穿始终,但并不是说全篇作品用一个腔调来读,不同的内容都应有不同的语气表达出异中有同的变化,并且在把握正确基调的基础上,升华文学作品的情感。如唐朝著名诗人王维

15、有两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汉江临眺 和 使至塞上 。前一首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千古名句;后一首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但是作者写诗的背景确是迥然不同的,朗诵时基调和情感也自然不同。前一首作者受命南巡,考察并提拔官员,正值风光无限之时,所以诗人高唱“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后一首随着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王维单车行至河边,以悲戚之情写道:“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作者的心情必然不同,朗诵时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色彩也必然随着基调的变化而不同。诗歌的情感是朗诵者通过优美的声音来传递的,在形成朗诵艺术的意境美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诗歌的语言又进一步地让朗诵者传达出所

16、8体悟到的真正诗意和意境,之后和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宗白华描述了意境创造的情景,即“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与景交融渗透,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渗入了更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为景,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 ”在朗诵艺术意境美的审美创造中 ,朗诵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和感受力和适当的留白,从多维的角度给文学作品增添生命力,生发出集视、听、感、知于一体的声音形象,向听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从而真正实现从文学作品内容意蕴的内化到声音审美表象的外化。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游媛媛.刍议朗诵艺术带来的三重美.J.新闻传播,2014,9. 2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朝霞.浅谈朗诵艺术语言的美感生成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5王健.试论朗诵艺术中的意境美.J.声屏世界,2014,08. 6刘润.紫荆傲雪论方明诗词朗诵中的意境美.J.新闻研究导刊,2015. 7彭吉祥.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