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居民生态环境影响感知与行为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812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居民生态环境影响感知与行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居民生态环境影响感知与行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居民生态环境影响感知与行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居民生态环境影响感知与行为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居民生态环境影响感知与行为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居民生态环境影响感知与行为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仅是当地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基础,也关系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日常生活,更进一步地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浙江乌镇和西塘古镇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古镇居民对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感知、态度及行为,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古镇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引言 旅游城镇化是由旅游业发展驱动形成的、以享乐与消费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城镇化类型,它是由于旅游消费出现专属旅游空间,吸引大量的非城镇人口向城镇转移与集聚,呈现旅游城镇为主导的资源再分配过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江南水乡古镇成为中国乡镇旅游城镇化的典型代表。旅游城镇化带来

2、江南古镇在土地利用、居民生活、社区商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其中,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是旅游地赖以发展的基础,居民对旅游环境质量的感知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对待旅游的态度和后续行为,从而影响着本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探索和分析古镇旅游地参与主体居民对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感知、环保态度和行为反应,对古镇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2欧美国家的学者最先对旅游地居民感知进行研究。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一直是旅游社会学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环境影响和旅游经济影响的认知(影响包括积

3、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影响因素,旅游地不同地区、群体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学者通过社会问卷调查了解旅游地居民对某些影响指标的判断,并尝试进行细分和量化旅游影响感知指标,通过多指标分析它们与居民态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国外研究者研究的案例地涉及城市、度假海岛、海滨旅游目的地等等。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方面的研究。陆林在对皖南旅游区居民进行较详尽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态度。其认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的皖南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差别并不明显,共性大于个性。从旅游发展中得到较多经济利益的

4、居民,对旅游发展持更积极的态度的现象已有体现,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态度差异与其从旅游业中的受益程度密切相关。戴凡等通过调查大理古城居民对学英语的态度和掌握英语的程度,研究旅游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王宪礼等对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居民进行调查,从犯罪率、生活水平、文化、不满情绪等方面检测了居民对旅游正负面影响的感知。 21 世纪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旅游参与主体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展开研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卢小丽等通过对国内外著名旅游专家的访谈和国内旅游目的地的实证调研,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开发了中国3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测量量表。卢松等以皖南古村落为案例,在调查居民旅游感知的基础

5、上,通过聚类分析,将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居民划分为热爱者、矛盾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五种类型。王忠福和张利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大连市居民的旅游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感知进行了分析。程绍文等从居民的人口属性、旅游环保期望、旅游环境影响感知、旅游环境伦理观与其自然保护态度关系的角度,对自然旅游地中国九寨沟和英国新森林国家公园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刘莉等通过对同里镇居民基本特征、经济影响感知、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以及对旅游业发展态度和英语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进行了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工作、属地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尹立杰等构建了“地方感发展期望影响感知”的理论模型,并以安徽省天堂寨景区作为实

6、证案例。地方感较强的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赋予更高的期望,对旅游影响感知的能力更强;“发展期望”在地方感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影响机制中具有积极的中介作用;社区旅游发展的总体程度是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刘静艳等以广东鼎湖山风景区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旅游经济收益和旅游影响感知对社区居民环保意向的影响。其结果表明,旅游经济收益并不能对居民的环保意向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正面的旅游影响感知正向影响居民的环保意向,负面的旅游影响感知对居民的环保意向存在负向影响。李宜聪等以三清山为案例地,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成本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和物质性获益感知,研究了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

7、结构关系。贾衍菊等在长期跟踪研究“胶东渔村”的基础上,评估了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旅4游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积极影响的感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认同,而对旅游发展消极影响的感知水平明显上升;大多数居民依然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利益分配冲突、旅游产品盈利能力下降、新的谋生机会、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居民参与旅游业热情降低,导致居民“意愿-行为”之间出现较大差距。卢春天等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影响因子、相关理论的支撑、定量方法的运用及其感知和态度测量量表的发展等 3 个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指出国内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差

8、异与不足。 纵观国内研究,学者多以具体旅游目的地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和研究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行为,方法涉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内容涉及旅游对当地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多个方面。但是,以江南水乡古镇为研究对象,单独分析古镇居民对旅游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感知的研究还较少。 二、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乌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北端,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镇区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乌镇同时也是国家 5A 级景

9、区,集旅游、休闲、会议、娱乐等为一体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西塘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善县,江浙沪三省交界处,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老镇区内5至今保存完好的 25 万平方米明清建筑群,拥有西园、种福堂、石皮弄、根雕馆、纽扣博物馆、圣堂等景点近 20 处。西塘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 4A 级景区。 乌镇和西塘都位列“江南六大古镇”之中,也是旅游城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乌镇和西塘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 100 份,回收问卷 100 份,有效问卷 91 份。同时采用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方法,研究古镇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环境保护认知及反应态度和行为。 三、古镇居民旅游环境认知、态度及行为分析

10、(一)古镇居民基本情况分析 在古镇居民的年龄构成方面,35 岁至 54 岁的人数占 45.5%,该年龄段所占人数最多。其次,25 岁至 34 岁占 21.5%, 19 岁至 24 岁和 18 岁及以下人数的人数分别占 13.6%和 10.0%。55 岁及以上人数占 9.4%。其中,55 岁及以上所占人数为最少。这表明,被调查古镇的居民多数为青壮年,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合理,古镇充满活力。在文化水平方面,高中及专科水平的人数最多,占 31.9%,小学及以下占 28.8%,初中文化和专科水平分别占 14.1%和 18.3%,大学本科占 4.7%,研究生及以上占2.1%。该数据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对象的文

11、化水平偏低,但人群涉及各类教育层次,这有利于调查和反映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古镇环境保护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在从业构成方面,古镇个体经营户所占人数最多,为 44.0%,教师所占人数最少,为 1%。经商人员和工人,分别占 18%和 9%,办公室职员和其他职业均占 7.0%。学生、退离休人员、政府人员和务农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 5%,4%,3%,2%。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古6镇居民从事古镇旅游相关的商业经营活动,他们和古镇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是古镇环境的重要影响者。 (二)古镇居民旅游环境影响认知分析 1.居民旅游环境影响的积极认知方面。在被调查居民中,92%的居民表示会支持与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事

12、情,8%的居民表示平时没有支持与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69%的居民认为旅游活动能够促进古镇环境美化;64%的居民认为游客的旅游活动能够改善古镇面貌;超过半数居民认为旅游活动能够促进古镇生态环境的平衡,提升区域景观休闲游憩功能,改善古镇公共基础设施、娱乐设施和自然生态环境。 2.居民旅游环境影响的消极认知方面。通过调查发现,88%的居民认为“游客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古镇交通、人流拥挤” ;有 82.2%的人认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67.5%的居民认为“古镇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而致使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不同程度破坏” ;多数居民认为古镇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而增添的设施与古镇风

13、貌不匹配,旅游活动会造成古镇植被破坏和河流污染,而长期的旅游活动会导致古镇环境恶化,污染加重。认为旅游对古镇生态环境具有消极影响的居民人数多于持积极乐观态度的。 (三)古镇居民旅游环境态度及行为分析 1.多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较强。从图 4-3-1 中看出,绝大多数居民表示不同意 “大自然有自我恢复能力,旅游活动时候不必在意环境保护问题”的观点,他们表示,对环境保护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基本的环保责任感,他们一定会劝阻破坏古镇环境的不文明行为。7另外,少数人并没有树立相应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多数居民支持使用环保型的景区食品包装袋。从图 4 3-2 可看出,调查对象在关于景区食品包

14、装袋的种类选择上,绝大多数居民表示为了优化古镇环境,他们不会购买带有塑料袋/塑料泡沫的食品。一部分居民则认为塑料袋更加方便,一般不会拒绝使用塑料袋。 3.多数居民对景区内植物保护意识较强。从图 4 3-3 中反映出,57.1%的被调查者和 40.3%的被调查者分别表示了自己正向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 2.6%的被调查者持相反意见。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会尽量不践踏景区内的植物。 4.多数居民对环保类公益活动表示支持。由图 4 3-3 可知,62.3%的被调查者和 34.6%的被调查者对于参加古镇环境保护方面的公益性活动分别表示同意与非常同意,仅 1.5%和 1.6%的被调查者表示了

15、不同意与非常不同意。可见,大部分古镇居民的公益性环保态度还是很强的。 四、古镇旅游环境提升途径和建议 (一)普及环保宣传与教育,提升不同人群的环保意识 古镇的生态环境和和生活气息,一定程度上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旅游吸引物,是保持古镇活力和神韵的源泉。原住居民在给古镇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一些环境问题。调查的过程中,尽管大部分古镇居民都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支持环保行动,但少数年龄大的居民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适合的环保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居民认识到古镇自然环境与其经营职业、生活息息相关,自觉保护古镇环境是每一个居民的责任和义务。针对年轻和文化教育较高的8居民,可以通过网

16、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和手段进行环保宣传,并使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针对年纪较大人群,可以通过走访、探望、示范、激励等形式,改变其传统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俗,逐步提高其环保意识。 (二)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实现古镇保护与开发均衡发展 乌镇和西塘古镇都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实现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一度成为古镇旅游开发的典范。但也应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进行修缮和功能布局,警惕古镇的过度商业化对其自然环境带来压力和破坏。例如,对传统建筑、街区、文化遗存进行修缮和保护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商业设施与民居建筑的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协调,建筑设施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协调。 (三)

17、加强旅游监管,规范居民商业经营活动 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奖罚机制,加强古镇居民各类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对营业场地、卫生标准、污水、垃圾处理等严格要求,减少镇区内的白色污染和固体废弃垃圾污染。同时,调动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在居民中组织环保志愿者队,由志愿者加强对某些游客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劝导。通过对古镇的居民、商户、游客等的综合规范和引导,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从而大大提升古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强化古镇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生态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古镇进行休闲度假。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大量涌入的游客使得古镇的基础设施

18、承受巨9大压力,因此首先必须对古镇的停车场、给排水、垃圾箱、厕所等环境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合理配备和容量扩充,这是保障古镇环境的必要措施。其次,通过河道清淤、河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增加植被绿化,导览标识艺术化设计等措施,全面提升和美化古镇的自然环境。再次,借助大型会议、节事活动提升古镇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设施的档次和水准,提高游客消费能级,把古镇打造成为生态自然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五、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指导古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江南古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古镇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要重视社区居民的意愿,尊重其主体地位,调动其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和强化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降低旅游对古镇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感知。 本文的不足在于:由于调研的时间及便利性所限,本文仅选取了浙江省代表性的乌镇和西塘古镇作为问卷调查地,往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调查目的地,以使样本尽量全面科学。迫于收集的问卷样本数量所限,难以采用更深入的定量分析方法,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数量,对居民人口统计特征、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和环保行为等多个变量进行分析,探索其内在关系。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