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厚载大中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836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厚载大中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河厚载大中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河厚载大中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河厚载大中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黄河厚载大中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黄河厚载大中原白日依山尽,文明依河流。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河流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逐河而居。一个民族最初的繁衍有赖于一条河流的孕育,一种文明的最初起源也往往依靠一条河流的供给。所谓的大河文明,即人类因河流而生息,文化因河流而兴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也成就了历史上河南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河南,古称豫州,地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条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所以说,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从这条大河的南岸生长。

2、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义。 黄河流经中原,孕育了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古老文明,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最初的家园。中原文明的孕育成长和繁荣发展,离不开黄河。从夏代到清代长达 4000 多年的历史时期,其中有 3200 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有 20 多个朝代、200 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大地儒道佛三家的汇聚,也见证了这一过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 2黄河又是一条河情特殊,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其决溢频繁,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黄河又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 由于历

3、史上河南地区水患十分频繁,因而历代的很多治河活动发生在河南地区。广大河南地区人民与洪水搏斗,不断对黄河进行治理,以除害兴利。前人的实践,发展了治河技术,丰富了治河经验,但由于历史、社会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代黄河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水患灾害频繁。 自 194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伊始,黄河治理开发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黄河发生了沧桑巨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问题,领导人民群众和黄河建设者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开发,战胜了花园口站 10000 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 12 次,扭转了黄河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1700 亿立方米黄河水润

4、泽中原,黄河变害为利的梦想,业已成为现实。 河之南 历史上,黄河出晋陕峡谷后,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熊耳山之间,进入冲积平原后,沿太行山麓折向东北,河道大致上为河南省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 目前,黄河流经河南省三门峡、济源、洛阳、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等 8 市、28 个县(市) ,河道长 711 公里,流域面积 3.62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21.7%。 地质勘探显示,在距今 150 万年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由于地壳运3动, “黄河流域”形成了山脉、高原和各自独立的内陆湖水系。距今 115万年至 10 万年间, “黄河流域”发生了强烈的地质运动,中西部高原处于上升阶段,流水下切侵蚀

5、作用加剧,横亘于湖盆间的山地先后被切开,各个封闭的湖盆从西到东被串起来,原始黄河由此而诞生了。它冲出峡谷,奔向大海。黄河挟带黄土高原奉赠的泥沙,滚滚东行,不断填海造陆,最终造就了今天的华北大平原,为中原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肥沃土壤。 河之民 在古黄河诞生的同时,我们的祖先类人猿也第一次以“直立人”的姿态莅临东方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从此,黄河千年万载绵绵不断地流淌,人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繁衍。从距今 100 万年前的山西西侯度人、陕西蓝田人,到旧石器中、晚期的大荔人、河套人、丁村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和丰富着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自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距今150

6、 万年前,在今黄河岸边的山西芮城县境内出现了西侯度猿人渔猎采集的身影,100 多万年前的蓝田猿人,30 万年前的大荔猿人,7 万年前的丁村早期智人黄河流域的先民们,依河而居,在黄河之滨的林莽中挥动着石块、木棒,进行着原始的采集和渔猎活动,在通往成“人”的道路上踽踽而行。 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足的黄河水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距今 8000 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遗存中,不仅发现了粟和黍的遗存,而且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等4农业生产工具,及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这些文物,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距今 8000 年前,随着中原先民

7、亲手培育的第一粒种子破土而出,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率先出现了古农业。从此,人类创造活动空前繁荣,摇篮中的黄河文明得以迅速发展,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得以形成,并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 河之光 距今 7000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人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最强大的序曲。那时,在黄河支流的两岸台地上,我们的祖先已开始过上了农耕定居的生活除了从事锄耕农业生产之外,渔猎、采集和饲养家畜也是重要生活来源。最能代表仰韶文化水平的是制陶业,彩陶文化引领着黄河文明走向辉煌,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距今 50004000 年的龙山文化大致与古文献中的尧、舜、禹时期相对应。龙山文

8、化遗址考古发现了精美的黑陶、铜器及盛酒器具,展示出原始艺术的灵光,表明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城的出现是龙山文化的最大亮点,是黄河流域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都诞生在黄河岸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打起黄河中原文明的旗帜,统一华夏。从黄帝开始,中国进入了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相继率领他们的族群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夏商周三代,是黄河文明的升华阶段,文明之火照耀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一带,首善之区在河洛文化圈内,华夏民族以此为5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国家。 河之文 黄河

9、哺育下的先民,不断从泱泱大河中获取灵感,演绎出河洛文化的神奇。 “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第一文献,在我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河图洛书”为起源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黄河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在中原地区,周朝礼乐制度的建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之大成的易经的出现,昭示着华夏文化高潮的到来;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兵、阴阳、名等家学派竞相登台亮相,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也使思想文化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其光辉不仅照亮了赤县神州,也成为全人类文化的瑰宝。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四大发明,传至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做出突

10、出贡献。 河之都 中原的古都作为中国历史文明的盛器,浓缩和固化了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夏都二里头,被史学家誉为“中国第一王都” ;商都郑州、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经历虽不相同,但都伴随着悠悠大河,记录了中华文明在光辉与暗淡、彷徨与失落之间的艰难历程。 翻阅历史,中原文明的繁荣昌盛是与便捷的黄河航运分不开的。特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更与发达的黄河水利密不可分。在隋朝,随着通济渠、永济渠的开挖,洛阳也成为全国的航运枢纽,并奠定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至唐代,洛阳人口过百万,四方纳贡,八方来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唐三彩和以河洛文化6为主体的中原文明由此走向中外

11、,而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则书写了中原文明传播的辉煌篇章。到了宋代,开封一跃成为黄河中下游乃至更广大地区的漕运中枢,并从此取代了周朝以来西安与洛阳的地位,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历史上开封境内黄河大堤曾数次决口,其中 7 次水淹开封城。破坏之后是重建,因此有了“开封城,城摞城”的奇观。战争和洪患慢慢地侵蚀着中原大地的肌体,一次次的迁徙则将中原文化带往异地他乡。 河之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的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河谷深切,泥沙难以存积。因此,

12、古今河道没有多大变化。黄河的溃决和改道只是发生在孟津以下的平原地区。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水流夹杂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进入平原地区后,由于水流减速,泥沙便在河道中淤积,抬高河床,水位也因此抬高。水位越高,对堤坝的压力就越大。因此,每到汛期水量加大时,黄河极易溃决成灾,而每一次大的溃决,由于水量大,水势汹涌,黄河往往会在平原低洼地带冲决出一条新的河道,改道而行,流入大海。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史料统计,从公元前 602 年至 1938 年的 2540 年间,发生决口年份 543 年,决口次数 1500 多次,有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境内,大的改道有 26 次,有 20 次

13、7在河南。黄河河道以孟津为顶点,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大摆动。 有关黄河河道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禹贡 ,这条古老的河道,在孟津出山口以后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方向,经今河南省北部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流漳水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大陆泽中,然后分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即人们常说的“禹河”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史籍就有了黄河下游决溢泛滥的记载。西汉黄河大决溢 13 次,大多集中于今河南省北部一带。北宋 160 年间,黄河决溢 80 多次,灾害多,规模大。其原因是当局治河失策,三次人工回河东流均遭失败。金代共 100 多年,黄河大的决溢改道有 13 次,

14、发生在河南境内的就有 10 次,元代共 97 年,黄河决口 62 次,在河南境内的有44 次。明代前期河南又成为河患的多发区,从洪武到弘治的 138 年中,有 59 个年份黄河发生决溢,其中百分之八九十发生在兰阳(今兰考) 、仪封(今兰考东)以上的河南省境内,特别是开封(包括祥符)一带,有决溢记载的达 26 年之多。清雍正、乾隆两朝共 73 年,黄河有 20 多年发生决溢,发生在河南省的决溢占三分之一,特别是武陟、郑州、中牟等地连续决口,灾害严重,引起了清朝政府的重视。清咸丰五年(1855年) ,铜瓦厢决口是清末最严重的一次河患,也是黄河最近的一次大改道。在中华民国的 38 年中,黄河堤防有

15、17 年发生溃决。特别是 1938 年花园口决堤造成黄河泛滥 8 年 9 个月,造成 29 万人死亡,1250 万人流离失所,成为震惊世界的花园口事件。 黄河历代的决溢改道,大部分发生在河南省境内。黄河严重的洪水8灾害,淹没了大片的田园和房屋,夺走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又使众多灾民背井离乡,逃荒四方,破坏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黄河水患不仅危及成千上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改变了河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许多水系淤塞,许多陂泽如荥泽、圃田泽等变成平陆,导致人口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生产的停顿,也影响到河南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 河之治 1946 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与硝烟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拉开了治理

16、黄河的序幕。70 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党政军民与黄河职工的共同奋斗,河南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实现了 70 年岁岁安澜,大力发展引黄供水,1700 亿立方米黄河水泽润中原,为河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黄河被作为黄河下游的治理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先后对河南黄(沁)河 858 公里的堤防进行了 4 次大规模的加高培厚,实施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游荡性河道的重点整治,共修建险工、控导工程 188 处 5000 余道

17、,大大提高了抗洪能力。为防御黄河特大洪水,辟设了北金堤滞洪区,在黄河干支流上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等水利枢纽,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投资力度, “十五”至“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资金 77 亿元,共完成土方 2.5 亿立方米,石方 491 万立方9米,混凝土 20 万立方米,进一步提升了工程抗洪能力。 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黄河防汛作为一件大事,年年讲,岁岁防,重点抓,不断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全面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成了完善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本实现了防汛指挥现

18、代化。依靠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省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严密防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抗洪抢险的胜利,先后战胜 10000 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 12 次,特别是战胜 1949 年 12300 立方米每秒、1958 年22300 立方米每秒、1982 年 15300 立方米每秒等特大洪水和 1996 年异常洪水,赢得了 70 年岁岁安澜,为黄河下游黄淮海大平原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952 年,河南建成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开创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先河,揭开了黄河造福人民新的一页。此后,河南引黄工程如雨后春笋,广布黄河两岸,截至 2015 年年底,全省共有

19、引黄设施 41 处,累计引水 1700 多亿立方米,灌溉面积 1280 万亩,抗旱补源 893 万亩,放淤改土 172 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汩汩的黄河水,不仅滋润着万顷良田,也成为沿黄地区城市、工业和生态用水的重要来源。此外,为缓解京津地区的严重缺水状况,1973 年至 2001 年,通过人民胜利渠等,向天津紧急调黄河水近 50亿立方米。目前,黄河每年向河南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等供水达 30 多亿立方米,为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河南人民治理黄河 70 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成就斐然。这里,饱含10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

20、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镌刻着老一辈创业者的不朽业绩,凝聚着几代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也见证了河南治黄事业不断开拓进取,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实足迹。 河之梦 大河滔滔,奔涌向前。 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许多自然规律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河南黄河洪水威胁、水资源紧缺、泥沙淤积、滩区治理等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河南黄河长治久安依然任重道远。 治理开发黄河的现实是除害兴利,根本目的是开发利用和保护黄河,适应自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有两步路要走:第一步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黄河长治久安、造福于民。第二步是构建黄河生态文明,实现人与黄河和谐相处,黄河的生命将更加健康,安澜无恙,奔流不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治水兴水决策部署为新时期治黄明确了方向,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河南治黄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治水思想,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的治黄理念,站位全局,统筹协调,持续求进,务实发展,全面提升河南黄河治理体系与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河南黄河“河流健康、事业发展、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将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