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背上的乌拉特人乌拉特人婚礼过程中有一条规矩:新郎必须戴帽子。更有趣的是,按照乌拉特婚礼的风俗,新媳妇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给她起一个新名字。到乌拉特人家里做客,就要毫不客气地饱餐畅饮,这样主人才会格外高兴,才会觉得你这个客人“够朋友” 。 当我们用心倾听一曲乌拉特民歌,犹如站在苍茫的草原上向大自然倾诉,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 。 高山与大河的眷顾,让乌拉特草原的美丽胜似江南,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碧千里,跑马无疆。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乌拉特人,用豪迈大气的生活方式,演绎出北国草原的醉人风情。 来到这里,你可以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骏马,乘
2、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也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族歌舞,还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的马奶酒、清香的手扒肉。牧民家醇香的奶茶、传统的奶食品,以及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让人对游牧民族的生活产生无限遐想 “能工巧匠”乌拉特部独具风情的草原婚俗 乌拉特部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一带,他们善于制造枪炮和各种器皿,被成吉思汗封为“乌拉特部” ,意为“能工巧匠” 。清朝中2期,乌拉特部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五世孙布尔海的带领下,迁移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清顺治年间,政府以封赏的方式,将河套北部,阴山及其所属的狼山、支脉乌拉山等地分给了乌拉特部,并改编为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随着部落的
3、迁徙,乌拉特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阴山南北的草原上,并与兼容并包的河套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为河套文化增添了一抹异彩。 如今的乌拉特人延续了蒙古的传统生活,也形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在婚姻活动中,就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殊习俗。 通过最初的接触,在男女双方家庭同意亲事之后,媒人就会领着男子及其长辈,带着礼品到女方家订婚。订婚时带的礼品很有讲究,根据需要和贫富而定,富者可带羊乌叉(整羊背子) 、哈达、白酒等,一般人家就带一套茶礼,即哈达、4 块原油饼、一块砖茶、若干瓶白酒。茶礼是代替羊乌叉的,同样属于“重礼” ,4 块油饼代替 4 条羊腿,砖茶代替羊背子。 到了良辰吉日,娶亲队伍启程时,男
4、方唱起“辞行曲” ,新娘在伴娘的照应下,告别双亲和家人,依依惜别。一般情况下,娶亲队伍要在79 点之间回到男方家中,最晚不能超过 10 点。而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并不是只顾赶路,还要上演热闹的追逐、戏斗场面,如击镫、抢帽等活动。由此,在婚俗上还产生了一条规矩:新郎必须戴帽子。更有趣的是,按照乌拉特婚礼的风俗,新媳妇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给她起一个新名字。 当然,最重要的仪式还是举行婚礼。在乌拉特婚礼中,男方必须专3门聘请歌手来演唱婚礼歌曲律歌,为婚礼烘托热闹、喜庆的氛围,所唱歌曲曲目和顺序都有规定,不能颠倒也不能随意更改,这些歌曲,都是梅力更活佛创作的(梅力更活佛是 18 世纪的音乐家) 。在
5、婚礼中,一般人家唱 9 首歌就可以了,大家族可以唱 18 首或更多,如果全部唱完,能持续三天三夜。 乌拉特人结婚时对新娘的头饰比较重视,一般情况下,在儿子快到结婚年龄的前几年,父母就开始为未来的儿媳准备结婚头饰。而大部分家庭的头饰,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并且还有这样的规定:如果儿子较多,头饰就传给最小的儿子继承。 乌拉特人的盛宴粗犷的酒肉豪情 草原是豪放的,在草原上游牧的乌拉特人,自然也习惯了豪放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到乌拉特人家里做客,就要毫不客气地饱餐、畅饮,这样主人才会格外高兴,才会觉得你这个客人“够朋友” 。 乌拉特人招待朋友的美食,大多与羊有关。乌拉特草原的生态环境极为优越,远离城市的喧嚣和
6、污染,羊群逐水草而牧,因此有人戏称“草原上的羊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唱的是爬山调,跳的是“迪斯科”这里的羊肉是驰名全国的优质肉食品牌。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乌拉特人,在招待宾客的宴席上,一定少不了羊肉,特别是在宴请尊贵的客人、喜庆酒会以及祭奠摆供时,为了表示尊敬和隆重,往往要摆全羊席:以烤全羊压桌,再配上以羊肉及羊内脏烹饪制作的各种冷热菜肴。在当地人的生活中,烤全羊是接待贵重客人的一道名菜,它色、香、味、形俱佳,别有一番风味。席间,主人先以膝下地,高举酒杯,4唱起劝酒祝饮的蒙古族民歌,直到客人接杯畅饮,方才罢休。 在适宜的场合,还有机会品尝到乌拉特人的另一种美食石头烤肉。据说石头烤肉的起源,
7、可以追溯到征战连年的成吉思汗时代。在一次围猎宿营时,成吉思汗看到士兵们架在篝火上的肉被熏得焦黑,难以下咽。他灵机一动,取来一个士兵的铁盔放到篝火上,拔出腰刀,把猎来的黄羊切成肉片贴在铁盔上。不一会儿,铁盔上的肉片被烤得外焦里嫩,一种绝妙的美食就此诞生。士兵们见状纷纷效仿,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烤肉方式逐渐传播开来。后来,人们发现了用石头代替钢板来传热的新窍门,因此演变出极具特色的“石头烤肉” ,并以石锅作为烹饪器具。时至今日,在石头烤肉上餐桌之前,乌拉特人会从石锅中取出一块油腻、滚烫的石头,在手上来回翻动一阵之后,又传递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意为“传递温暖和丰硕” 。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 ,大口吃肉,怎能少得了大口喝酒的豪爽呢。酒是深刻展现乌拉特人豪迈、粗犷性格的“灵魂之水” ,在设宴欢迎客人时,他们总是要斟满酒杯,捧出洁白的哈达,送上一份美好的祝福,让人们领略以酒寄情、以歌结友的草原情怀。老舍先生曾于 1961 年在内蒙古写下这样一首诗:“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这首诗非常生动地描绘出草原上的人们用奶酒、手扒肉款待客人的场景,展现了蒙古族真诚、豪爽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