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为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向。而在当前社会实践中最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当前,社会各届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实践推进中还存在着不足,迫切需要在政策层面加以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马克思;大众化;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为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
2、了指导原则和方向。而在当前社会实践中最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当前,社会各届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实践推进中还存在着不足,迫切需要在政策层面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一是轻视甚至鄙视大众化,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就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或使之简单化、庸俗化,于是,把学术研究与普及研究对2立起来,用学术化否定大众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二是对大众化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足够
3、认识,过于追求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有的形式主义还很严重。三是在局部地区还存在着重领导轻学者的观念,即用领导讲话代替学者的研究,不注重专家学者作用的发挥。2.大众化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还显薄弱,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近年来,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党政报刊。以辽宁为例:据统计,从 2008 年 6 月至今,辽宁日报理论版有关大众化文章就有近 20 篇之多,而在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学理性研究文章还不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还显薄弱。从根本上看,我国的大众化工作还停留在配合形势所作的政治性和操作性的一般的宣传解释上,而大众化学理建设的本质和规律性研究少之又少,大多仍
4、然限于浅表化的研究中。 3.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比较陈旧。以辽宁为例:近年来,辽宁积极探索搭建理论大众化的大众平台,如:2006 年 3 月由省社科联主办的公益性、社会化教育平台“辽海讲坛” ,2009 年 1 月由省委宣传部举办的理论宣讲示范会,辽宁日报理论版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办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家谈栏目、 百家之言栏目、调研手记栏目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普及效果。但这些做法基本限于纸质、口头宣讲等传统方式,对互联网、电子媒介等现代媒介载体利用不够,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 4.民生问题的凸显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当前社会3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制约,如教育
5、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等问题,这些都是关系广大群众切实利益问题,影响辽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从事大众化的理论队伍在逐渐萎缩,后继乏人。2004 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高校纷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硕士、博士培养点与学生数量也明显在增加,但目前从每年的毕业论文来看,真正乐于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工作的人非常之少,该领域年轻的学术梯队在逐渐萎缩,大众化工作后继乏人的问题很突出。 6.体制、机制性制约因素仍然存在。随着文化体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制的改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
6、,任何改革都是逐步进行和不断创新的,就目前而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某些体制、机制性制约因素仍是存在的。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对策建议 1.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基础研究。大众化工作不是简单的普及和通俗易懂,而是以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为支撑。当前,迫切需要集中学术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基础研究。为此要充分重视高校、党校、科研单位在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地位,要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2.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载体。要综合运用互联网、电子媒介等现代大众传媒,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要精心选择和创造性发挥,打造大众化的现代媒体平台,使之成为社会大众
7、追捧热议的文化精品,如探4索公益广告、短信、电子邮件、动漫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形式,组织高等学校、研究院所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开展“马克思主义专题网站建设” 、 “相关宣传教育软件开发”等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讲、传播方式,为我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品牌。 3.加强大众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和完善由党政职能部门牵头,马克思主义各专业背景人员共同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者、教育者、管理者通力协作的机制,改变目前各自为政、分散的不良状况,整合社会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多层次、多视角、多渠道地推进
8、大众化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在科研选题、成果考核、专业评奖、社会评价、财政支持等方面,要建立健全与大众化配套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给予扶持,以更好地调动我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大众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宣讲教育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县市区宣讲阵地建设,健全机构,落实编制,培训人员。各级讲师团要加强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建议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示范点,建立健全基层宣传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基层宣讲教育的有效形式。四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调研等机制。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广大群众关心的
9、理论和实践中的焦点、难点问题,掌握受众的实际思想动态,确立大众化理论宣传普及的重点和方向,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 54.积极探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生视角下的具体途径。 (1)关注民众“生活世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摆脱“经院化”和“贵族化”式的学术思辨研究,要关注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和利益诉求。 (2)凸显民生情怀。要以充满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来关注民众生活,解读民生热点,解决民生实践问题,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在解决民生问题中,解决大众思想问题。 (3)彰显群众主体性,要与群众平等对话、民主协商。要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倾听民众的呼声,尤其是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要为民众的意愿表达提供平台,吸收民众对民生问题的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群众基础。 (4)要重视民众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作用。重视汲取民众现实生活实践经验来建构、创新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近力、说服力,提高民众对理论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