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难点及破解.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0857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难点及破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难点及破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难点及破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难点及破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难点及破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难点及破解【摘要】 “媒介融合”的趋势对于新闻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全媒型”要求,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实践同样要求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成为“全媒型”人才。立足民办高校新闻教育的实际,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难点为:“全媒型”人才是高水平人才,而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大多办学水平低;“全媒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大多培养单一型专业人才;“全媒型”人才是创新型人才,而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大多滞后。总之,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全媒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破解难点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高校新闻教育提高人

2、才培养质量,需要在战略定位、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创新等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关键词】民办高校;新闻教育;“全媒型人才” ;难点 所谓“全媒型”新闻人才,是指具备全媒体知识和技能,并有创新性传播理念的新闻人才。自 1983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针对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以来, “媒介融合”逐渐演变成为包括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在内的彼此之间的内容、技术以及规则的整合。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下媒体实践的必然趋势和现实生态。正是媒体业的这一技术转变,对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全媒型”要求。近年来,基于互联2网技术的各种新兴媒介不断涌

3、现,社会传播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已将“全媒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战略高度。习近平同志 2016年 2 月 19 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并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作为专业培养新闻人才的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当然无法置身事外,也必须顺应媒体发展趋势,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有特色的“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因其办学特殊性,在“全媒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破解。 “全媒型”人才是高水平人才,而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大多办学水平低;“全媒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大多培养单一

4、型专业人才;“全媒型”人才是创新型人才,而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大多滞后。总之,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全媒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剖析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难点,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已成为关系这些新闻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历史原因造成的办学劣势 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其实并非民办高校的新闻专业所独有的问题,而是民办高校体系共同面临的问题。 “全媒型”人才是当下对新闻传播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但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的办学水平在新闻高等教育体系中却大多处于较低的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的、客观的因素造成的。衡量高校的办学质

5、量,指标不外乎生源质量、师资质量、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民3办高校新闻专业因其民办的属性而存在着先天的(客观的)办学劣势。 首先是生源质量较低。生源是大学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在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中,尽管政府在法规上明确了民办高校的招生政策,但民办高校因办学时间短,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在高校招生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民办高校招生的实际情况是生源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驱动力相对缺乏,人才培养的难度因此更大。由于民办高校主要依赖学生缴纳的学费维持运营,必然要尽可能多地吸引生源,不惜降低收费、降低分数线招收学生,甚至来者不拒, “广招学生,能就业就行,似乎在民办高校

6、盛行” 。1盲目扩招使生源质量更趋下降,办学资源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了办学质量和民办高校的声誉。 其次是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力量。由于民办高校仍然无法与公办高校真正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职业成就感匮乏,这又导致民办高校普遍难以吸引高水平教师,师资力量整体薄弱。就民办高校的新闻专业而言,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欠合理等问题同样突出。目前国内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的师资来源大致有四种:一是包括新闻专业毕业和其他专业转入的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二是来自公办高校新闻专业、二次上岗发挥余热的离退休老教师;三是来自业界的兼职教师;四是少量来自其他学校的兼职专业教师。民办学校

7、的师资结构中,全职专任教师主要来自老年和青年两端,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比例过高,缺乏有一定经验和学术积累的骨干教师的支撑。再加上民办高校师资流动(或称“流失”更为准确)性强,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的师资问题始终直接掣肘办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4最后,专业设置高度同质化。近 20 年来,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产业在 GDP 结构中所占比重的日益提升,均使得高校新闻学专业渐成所谓的热门专业,无论是否具备应有的条件,新闻专业在各类高校中均纷纷上马,民办高校也不甘落后。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均设置或脱胎于人文类院系。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多呈现“盖浇饭”式的特征,新

8、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显著的语言文学类色彩。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学专业的急剧增加, “教育部为了保障教育质量特地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 。2这一用心良苦的顶层设计在逐级贯彻过程中却渐渐背离了设计者的初衷。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办学起点低、办学的人财物等条件较差,大多起步较晚,但为了体现办学规范化,民办高校一般会尽可能地照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业规划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脱离自身师资、生源实际的,与其他类型高校高度同质化的专业设置现状。在一些中心城市中,同一个城市,五六个专业设置同质化的新闻专业分布在不同

9、类型、不同定位的高校中,所有不同基础的高校按照相同模式培养“制式”学生,人才培养缺少差别化定位,这样的竞争生态对于在生源与师资等方面本就处于竞争劣势的民办高校而言,不啻是雪上加霜,加剧了人才培养供大于求的现象。 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上述办学劣势,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新闻专业转型、改革过程中日益沉重的历史包袱。 二、创新之困:理念与实践 5所谓“全媒型”人才,不仅是指新闻人才在技能层面精通多种媒体形态、传播形态实际操作,更主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能够快速适应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具有创新实践力,具有强大的解决实际传播问题的能力。 “全媒型”人才在新闻人才理念上的创新,意味着新闻从

10、业人员应改变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中将报纸或广播电视等媒介固态化、静态化认识的误区,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应具备整体性思维,学会“整合传播” ,即“一揽子”的传播;要求新闻人才在急剧变化的媒体环境中将媒介及其传播作为动态的过程参与其中;要求新闻人才洞察媒介给社会传播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深远影响;还意味着改变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中将新闻人才理所当然地视为制度化媒介机构的从业人员这一传统定位,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社会传播的多元化特征,比如新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可能有相当比例会成为各种媒体创业者。因此,所谓“全媒型”人才表象上是要求新闻人才适应当下媒体变革的需求,实则是对新闻人才创新型理念的要求。创新的理念需要客观条件

11、的支撑,如开放开明的办学环境,一定的人才、资金条件,还需要主观上拓宽视野、主动学习,善于借他山之石。民办高校新闻专业无论是新闻教育的师资还是管理层相对于这种要求而言,均存在较大差距。 在实践层面上, “全媒型”人才同样要求新闻人才应具有创新实践的能力。所谓创新实践,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而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培养过程、具体举措。有学者研究了国内外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的新闻教育特点发现,许多大学新闻学院对媒体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非常敏锐,6如中外许多大学近年来纷纷开设媒体创新以及数字媒体创业等相关课程。综观国外高校新闻教育领域的这些尝试,可谓各具个性,不拘一格,但它们彼此之间也有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创新

12、思路十分清晰,有明确的服务社会需求的目标导向;二是创新的行动果断。 在全球新闻业面对新的转变与挑战的形势下,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在理念和行动的创新方面表现迟缓,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是可以理解的。这里借用一下传播学中“创新的扩散”理论:新事物、新观念的采纳与扩散,通常的路径是“多级”的传播过程,即新观念的扩散过程中存在各种接受影响的部分,有观念的创新者,也有早期的采纳者、早期的追随者、后期的追随者,当然还有一些不愿创新的滞后者。作为创新的扩散过程中的“两极” ,创新者往往是那些热衷于大胆尝试新观念、拥有更广泛的社会联系的主体,而滞后者则通常因循守旧,比较闭塞,局限于地方观念,思考问题的参照大多来自过去

13、的经验而缺乏面向未来的思维。面对媒介融合趋势对新闻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倘若在实践中画地为牢、畏葸不前,那么,在这一轮新闻传播创新浪潮中,民办高校便有可能成为创新的“滞后者” ,从而错过这一趟驶向未来的时代列车。 三、破解难点的根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全媒型”人才的解读存在各种不同的维度。仅就本文所采取的观察视角而言, “全媒型”人才是高水平、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以全媒型人才的内涵观照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的办学现状,折射出的是民办高校新闻教育的种种困难与尴尬。难点是显而易见的:民办高校新闻教育面7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没有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就谈不上所谓对市场的

14、适应。在民办高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解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问题,满足更多人的求学需求曾经是民办高校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时期内,我国新闻媒体在体制上存在着由高到低的层级化特征。层级化的媒体结构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新闻教育的生态。在新闻高等教育主要服务于各级新闻媒体的前提下,新闻高等教育的层级化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重点高校的新闻专业为国家级媒体培养人才,而民办高校新闻教育则主要面向基层新闻媒体。这一层级的媒体数量以及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曾经十分可观,为民办高校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媒体的分层和市场的区隔决定了民办高校新闻教育的定位,即:某种品质上、层级上均属“较低”的定位。而在媒介

15、融合时代,自媒体等社会化媒体、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功能日益强大,许多传统媒体进入生命周期的寒冬。新闻传播媒体重新“洗牌” ,原有的媒体格局被打破,原先的传播秩序被颠覆,媒体的层级化体制被动摇。自媒体、社会化媒体以及媒体创业创新浪潮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对各个层级的新闻教育既提出了挑战,也同样给它们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对于民办高校新闻教育而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基本实现,市场的求学需求不再旺盛;各级传统媒体对于传统型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饱和,尤其是基层新闻媒体供过于求的现象更加突出,民办高校已经很难再像从前那样以其低端定位从市场分得一杯羹。这些对于民办高校而言都是不利条件。但形势的另一面是,在我

16、国,传统新闻业是特殊行业,新闻业的规模与格局主要不是由市场竞8争所决定的,因此,民办高校新闻教育很难在这种资源条件不均等的人才培养竞争中有大的发展空间。相反,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更加多元化,“新闻媒体”有了更为多元化的内涵,新闻业竞争的市场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这一切则给民办高校新闻教育的变革与突破提供了机会。新媒体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创造了新的新闻内涵和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市场,除了传统的新闻机构,各种社会化媒体机构以及媒体创新创业均对新闻人才提供了更多、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符合社会需求的新闻人才一定是高质量的人才。反

17、之,只有高质量的新闻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可以有特色选择,但在质量上却只有一个唯一选择,即培养高质量的新闻人才。借用经济学的术语,民办高校新闻教育或可抓住这一新的机会,从而拥有“后发优势” 。这无疑是民办高校新闻教育的契机。 关键在于如何将服务社会需求以及服务社会需求的变化落到实处。民办高校新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战略定位、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创新等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第一是战略定位的突破。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在其办学特征方面十分强调向“应用型”转型,但在如何认识“应用型”战略的具体内涵层面以及所谓走“应用型”办学之路的理解维度等方面大相径庭,一些学

18、校的“应用型”办学战略名不副实。这个已经被泛化的概念是回归其本意的时候了:民办教育的应用性特征就在于能让其学生具备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因此,培养“全媒型”人才亦可以理解为是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应用型”9转型的具体化,是当下回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全媒型”人才注重知识应用与媒介技术创新,注重行业需求,要求新闻教育注意产学研合作等,这些特质均要求新闻教育真正落实“应用型”办学特色。 第二是学科上走特色发展之路。具体来说,这一定位要求民办高校新闻教育在媒介大汇流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全媒型”人才培养与“精细化”人才培养的关系,将二者统一起来,突出特色。多年来,民办高校在学科发展方面提出的

19、“错位发展”往往沦为“低位发展” ,在学科发展上对公办高校亦步亦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在追求“全媒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之际,则不能重复之前的错误,追求“大而全”的学科定位,而应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办学机制更加灵活的特质,重点突破,精耕细作,构建品牌学科和专业。 第三,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应紧盯新闻传播的业界趋势,打破专业以及学科壁垒,集中专业乃至学校的优势资源不拘一格创设实验性课程,大胆尝试,体现学科的特色定位。一方面, “全媒型”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媒体业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快速地做出

20、调整,创新课程,而不能按照传统的节奏一味追求所谓的“稳定” “成熟” ,应鼓励试错,为真正适应媒体创新创业的课程拓展发展空间。现有的新闻教育,相比业界的实践和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民办高校应从一些较易切入的新技术入手,在“全媒体”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设立实验性课程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传播科技,将新技术与传统教学融为一体。例如,三江学院10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无人机操作的相关培训,正在探索无人机在新闻采集方面的应用,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供学生尝试如何利用无人机进行实地新闻采访。再如,虚拟现实技术可能将改变新闻的叙事方式和受众接触新闻的方式,民办

21、学校可以就类似的技术热点探索与其他学科合作,共同开设实验性课程,让学生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新闻的制作过程。可以说,结合新的传播科技与传统课堂教学特点的实验性课程对于“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必将是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上述三个层面的尝试不一定能带来最终的成功,但至少将使“全媒型”人才培养在民办高校新闻教育体制中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张强武,徐金安.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路径探析N.中国教育报,2014-10-13. 2陈昌凤,王宇琦.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7). (作者为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