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小学生写好作文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摘要:针对小学生写作文难的现状,根据农村小学实际情况,提出四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第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的能力。第二、指导学生语言表达,布局谋篇。第三,留心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无处不在。第四,批改形式多样,讲评切合实际。 关键词:认识;留心;观察;修改;小学生;作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头疼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无话可说,无言可讲,写文章时就抄一抄,凑一凑了事。实际写作能力根本没有提高,甚至是想起什么写什么,冬天的能凑到夏天。长此以往,老师也就惰性增强,随意看看,只要有几个成语的句子,看着顺眼也就万
2、事大吉了。为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应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写不出好作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认识到:小学生对于大千世界没有立体化的认识。例如:布置学生写植物,小学生观察到的只有植物的表面现象,根、花、茎、叶、果实等,这是观察事物细致的学生。还有些比较粗心的学生甚至写完植物的形状,花2的颜色就无话可说了。至于最能反映出这种植物的特点的地方,根本就没能体现出来,只能胡拼乱凑了事。这种植物随
3、着早晚、冬夏、阴晴雨雪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根本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植物的用途,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没有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情感态度。这导致高年级的小学生,一篇作文一百多字就“完工”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靠老师单纯地去讲,是绝对不能改变的。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观察、乃至去大自然亲身感受,产生兴趣。课堂上借助画图或实物,再提高学生认识、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可讲、有物可写。 二、指导学生语言表达、布局谋篇 冰心说过:“有些小学生心中有话说不出来,或是眼前闪耀着实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等用笔却形容不出来,都是因为不会表达” 。对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4、(一)阅读教学为写作打好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让学生品词析句,体会文章韵味,不失为一种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多学好的句子、段落要指导学生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二)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很多优秀的写作案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后 ,可布置根据“周总理3批阅文件”一段细节,描写去仿写“妈妈缝衣服”或者“老师批改作业”等。训练学生怎样细心观察,注意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连续动词的应用等。让学生感受到:无论站在
5、什么角度,都是为表现文章而服务的。经过长时间地训练,学生的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的能力,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三、留心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 生活是万花筒,每天都在发生可写可记的事情,但学生总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总觉的生活是千篇一律,没有值得写的地方。总想着有些大事发生了,才值得动笔,这也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现在的小学生,每当写人记事的时候,不是帮着老奶奶过马路,就是公共汽车上让座,再就是勇救落水儿童等,完全是一副公式化地表达。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拾金不昧是学生们老生常谈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眼里,只有这些才能上得台面,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他们没有看到妈妈温柔的眼神,没有感受到父亲
6、殷切的希冀,也没有体会到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课堂上,可以随时出个小练笔,几句话写出同学的衣着变化,心理状态;课下,观察父母对待自己的点点滴滴等。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式。等写作文时,就会像电影一样播放出来,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四、批改形式多样,讲评切合实际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的确是这样,斟词酌句,推段敲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表达才能最好地服务于中心思想,才能恰如其分。许多语言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千锤百炼,4才达到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贾岛、韩愈经过反复斟酌得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名句,留下了“推敲”的千古佳话。这也体现出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可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 ,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学生“自改、互改、全面开花”的方法。可围绕着中心是否明确,立意是否新颖,语言是否通顺,词语是否恰当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谁的意见都不要忽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修改文章的兴趣。当然,要想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观察能力地培养,描写的准确深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还有注意不写错别字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