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写意的民族建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610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写意的民族建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水写意的民族建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水写意的民族建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水写意的民族建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水写意的民族建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水写意的民族建筑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 ,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化系统当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云南各地区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引人注目。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云南各地区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形成了独特的云南民族建筑文化,通过这些形态各异的建筑,体现了云南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相当浓烈的“居”色彩,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该民族的建筑文化,生息在这里的各民族世代所沿袭的居住方式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源和流。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植根云南这块丰厚的沃土,具有云南地域形态和民族特色。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建筑构成了让世界为之一亮的最美云南符号元素。 多元文化 民族建筑群

2、星璀璨 云南有着 25 个少数民族,在云南,少数民族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当你走近它时就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扣人心弦、回味悠长。勤劳智慧的云南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其生存的环境,也为了敬畏其心中的神灵,创造了多种多样富有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的建筑,包括民居建筑、土司官署建筑、客栈与商肆建筑、文庙与书院建筑以及桥梁建筑等。通过对云南民族建筑的了解,不难发2现,积淀和蕴涵于各类建筑之中的民族文化,不仅丰富厚重,而且特色鲜明,有学者称之为多彩凝重的交响乐章 。 云南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群山环抱的山地、河谷、丘陵、坝子之中 ,其村寨大多建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向阳背阴、环境优美

3、之处。在选择人居环境方面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可归纳为四个特点:自然美不改变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山水美依山傍水建寨盖屋;生态美崇尚绿色,以林木为友;景观美注重村寨环境的优美。这样的审美意识不仅成为各民族生态观的组成部分 ,也成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 云南少数民族基于各自的生态观,使民族传统村寨和民居建筑融入自然 ,成为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彝族村寨多坐落在山坡或半山坡上,每个村寨都有一片林木繁茂的 “密枝林” ;彝族土掌房依山就势建在斜坡上,高低错落的平屋顶?次栉比,酷似伸向天际的阶梯。哈尼族村寨背靠原始森林,寨内有水源,还有与民居融为一体的高大的万年青树;哈尼族利用“山有

4、多高 ,水有多高”的自然优势,在村寨下方从山脚到山头,开辟出层层梯田,一片片“蘑菇房”星罗棋布于耸入云天的梯田之中 ,宛如秀美的山水画。傣族村寨大多背山面水,其民居多系竹木结构的近水楼居,院内外绿树成阴。佤族居住地热带作物丰富,村寨周围翠竹成林,呈现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普米族靠山建房,居住地保持着林中有人,人中有林的绝妙景观。景颇族村寨建在靠近森林的山梁上,从远处望去,高山逶迤,森林茂密,绿翠环抱,一幢幢竹楼在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傈僳族村寨被重重叠叠的林木环,掩映于一片绿色3之中。德昂族村寨内种植有常绿的大青树 ,水作为一种生态资源 ,紧密联系着德昂族的历史、生活和文化。布朗族散居在偏僻的边远山

5、区,村寨建在起伏的崇山峻岭间、森林茂密的半山腰。基诺族村寨依山傍水,村旁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独龙族居住地多为高山陡坡,四周有遮天蔽日的森林。布依族 “喜水居 ”,村寨常建于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地 ,周围有茂密的风水林和竹林环绕 ,故有 “布依水乡”之称。拉祜族村寨分布在靠近水源而古木参天的山坡之上。聚居在大理洱海四周的白族,其村寨依山傍水 ,院落式民居多有溪流环绕;著名的大理古城位于苍山与洱海之间,具有风花雪月的意蕴。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大研古镇,房前屋后流水潺潺,曲径通幽,犹如高原江南园林。 云南是中国民族分布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以外,已识别确定的 5000 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多达 25 个。据

6、民族史学家研究,云南境内少数民族的祖先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族群,属于不同的族系。多元的民族渊源,形成了多元的民族建筑形式。属于氐羌族系的彝、白、哈尼、藏、傈僳、阿昌、景颇、拉祜、怒、独龙、基诺、普米等族的住居多为井干式或合院式建筑;属于百越、百濮族系的傣、壮、布依、水族和佤、德昂、布朗族的住屋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氐羌和百越族系的部分后裔其住屋形式是土掌房;而氐羌族系的部分后裔和后来进入云南的汉、回、蒙古等民族则以合院式建筑为主要住屋形式。可见,不同的族源和族系,具有不同的建筑形式。相同族源和族系的不同民族,其建筑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同属于氐羌族系的彝、白和纳西族的住屋形式各不相同,彝族主要是土掌房和

7、木楞房 ( 即井干式建筑 ) ;白族主要是合院式建筑,少数4为干栏式和木楞房;纳西族主要是合院式和木楞房。此外,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由于居住地不同,其建筑形式也有所不同。以白族为例,居住在怒江州的白族住干栏式房屋;洱源西山一带的白族住木楞房;而居住在大理州大部分地区的白族则住合院式房屋。再以傣族为例,西双版纳和德宏两个州的傣族,均住干栏式房屋;而玉溪元江和新平等地的傣族,其房屋则为土掌房。总之, 不同的族源、族系和支系,建筑形式各不相同。这是云南民族建筑的一个突出的文化特征。 建筑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时代特色,云南的民族建筑既表现了云南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云南地区

8、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族民居建筑主要有干栏式、井干式、土掌房和合院式 四种类型,充分表明云南各少数民族基于自身的居住习俗,在适应居住地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 傣家竹楼自然和谐 闻着竹子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听着在竹楼行走时嘎吱嘎吱的清脆声,如果遇到下雨天,在竹楼里看着雨水从两旁水帘式的流下,此时的心境和感受就会瞬间进入唐代诗人李嘉佑的诗境:“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其房顶呈“人”字型,傣族人民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 “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

9、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到过西双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茂密的5热带雨林以及那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从外形上看,如开屏的金孔雀,又似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美丽的景致让人恍然如在梦中。 云南的干栏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低纬度、低海拔、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竹木繁茂的滇西南和滇南亚热带临水地区,如西双版纳、德宏、文山等州 ,以及思茅、临沧等地。干栏式民居遮阳避雨,透风凉爽,并可防兽虫侵害,表现出对湿热地区气候的适应,被认为是亚热带雨林地区最适合人居住的民族建筑 。 由于居住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居住习惯等的差别 ,云南的干栏式建筑有多种形式 ,还创造了干栏式建筑的“变体”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保持了浓厚的传统风

10、格,前廊宽大,有顶无墙;屋顶脊短坡陡 ,重檐居多。其宽大的屋檐和檐深柱低的屋顶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使室内透风凉爽 ;德宏的傣族竹楼已不断更新演进 ,房屋进深小 ,屋顶平直 ,出檐短浅,楼室的正面和背面均开有落地窗,室内靠通风降温;干栏式建筑的变体“千脚落地屋”是居住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流域峡谷地带的傈僳族和怒族的基本住屋形式,当地雨季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房屋建在能躲避山洪和泥石流的山凹台地的向阳坡面 ,盖于高矮不同、排列密集的柱脚上。建盖时无须平整地基,靠楼面以下柱脚的高矮调节地形高差,得到平整的居住层。室内空气流通,防潮避湿,冬暖夏凉,适应于潮湿、多雨的气候和缺少木材的高山陡坡环境。

11、可以认为,千脚落地屋的建造反映出傈僳族从生活实际出发 ,所作的环境选择和住屋形式选择。 “井干式”建筑 6特色民居天人合一 “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 ,石拱桥、流水、大红灯笼,构成了丽江独特的风景。颇有诗人马致远所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悠远况味清澈的河水面上,顽皮的鸭子在水中玩耍,不时泛起阵阵涟漪,有道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那些穿着古老而又美丽服饰的纳西人,独坐在家门口,沐浴着早春温暖的阳光前来探访丽江古城的人,被这座“东方威尼斯” “高原姑苏”所吸引。丽江古城客栈门前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古朴的城镇,迷人的风景,路边的小溪流淌,让游人置身其远离喧嚣之时,无不感受到

12、这里民风淳朴的文化气息。 丽江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主要有纳西、汉、白、藏、彝、普米等 10 余个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自古至今,是汉、藏、白、纳西等世族文化、经济交往主要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丽江古城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 ,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以木楞房为居所,清朝时期手工业繁荣,丽江大研古镇格局形成,当时的纳西族民居建筑以土木相结合的木板房为主。1997 年 12 月

13、,丽江古城(大研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 纳西族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在高寒山区,至今保留着少量的井干式“木楞房” “木板房” ,如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三坝乡、维7西县攀天阁乡、丽江市玉龙县巨甸镇、宁蒗县泸沽湖畔等地依然存留,冬暖夏凉,别具特色;而在丽江坝子的大研古镇、白沙、束河古镇和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河谷地区,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上盖青瓦,粉以白墙,雕窗镂门,自成体系。 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建筑是“井干式”建筑的代表之一,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木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

14、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井干式 ”建筑或称“木楞房 ”,为整体围合的空间,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并可防兽;高黎贡山、怒山、云岭、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等纵横分布其间,其构造简单 ,适于在不同坡地地段建盖;结构整体性好,可以防震 ,但木材用量大,主要分布于海拔高、气候相对较寒冷、地震活动频繁、盛产木材的云南西北部山区。较有特色的井干式建筑如:兰坪和宁蒗普米族的木楞房,其屋顶多为双层木板 ,第 1 层平行排列,第 2 层盖在第 1 层的接缝处 ,或在接缝处抹泥以防风御寒;金沙江畔纳西族的平顶木楞房,其平屋顶能晾晒谷物;贡山地区怒族的 “垛木房 ”,包括井干

15、土墙式住屋 (下为土墙上为井干式壁体,适于在坡地上修建,避免了大挖大填)和平座式木楞房(在起伏的坡地上先用短柱及架、板建成一个平台,再在其上垒木建房,房屋与坡地空间巧妙地结合 )两种形式;香格里拉藏族的土墙板屋是原始井干式木结构建筑的变异形式,房屋进深大利于保暖,适应于冬季十分寒冷的地区,屋8面坡度较小,与当地年降雨量小有关。故这一带的民族多采用井干式住屋。 土掌房 勤劳硕果彰显智慧 站在北回归线穿过的哀牢山畔,极目远眺,便可看到一座座大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静如止水而又精美绝伦地展现在你的眼前,金色或银色闪烁着诱人光泽的一块块不规则的碎片缀满博大的山体,仿佛一道道天梯从山巅垂挂下来直抵山脚,每

16、道天梯都是一片流光溢彩波光粼粼的层面。若你站在远处细细地凝视,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一丘一丘极诱人地隐现在云海里,梯田清碧的水面荡漾起的片片?U 光,犹如一幅幅宏大的山水画横挂在群山间。 伫立于山高箐深、江河成群,百里千山争雄的哀牢山腹地,你瞬间会被哀牢山系恢弘而博大的气势所震慑。 如果你到过元江,没住过哈尼族的土掌房,那会是一大遗憾。元江哈尼族民居土掌房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在土基墙或土夯墙上搭木楞,木楞上盖柴草,柴草上铺一层泥土,捶实抹平,构成平坦光滑的屋顶。土掌房是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原生形态,承载着哈尼族的文化内涵,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向世人展示了不一样的人文风情。聚居在滇中的彝族人民和滇南元江

17、、红河等地的哈尼族人民流行凝重结实的”土掌房” ,这种房屋取材容易,厚实的墙体和屋顶隔热性能好,能有效抗御过热或过冷的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房子的平顶町作晒场,解决了这些地区平地少、晒场用地紧缺的困难。 至于德钦一带的藏族地区,虽然与滇9中干热气候有所不同,属于冷型气候,但降雨且少,因而,也发展了同样的平顶式建筑,其厚实墙体的隔冷保暖性能与彝族土掌的原理其实是相似的。 土掌房是土墙围合的平顶房屋,其墙体厚实 ,隔热性能良好,室内冬暖夏凉;平屋顶用作农作物晾晒和室外活动空间 ,解决了山区平地稀少的困难。这类房屋适应干热地区气候 ,是炎热 (或寒冷 ) 、干旱少雨地区的一种适应性住屋模式 ,主要分

18、布在炎热少雨的滇中元江上游河谷以及滇西北寒冷缺雨的德钦地区。峨山彝族土掌房建在平地十分珍贵的山区,土平顶提供了做家务、晾晒、游玩、休息和交往的场所;各家屋顶相连或辅以楼梯邻挨邻,户接户 ,建立起立体的第 2 层面通道 ;房屋由正房和厢房组成小院落 ,其“外墙封闭、内开天井 ”的格局保证了住屋抗热保暖。哈尼族蘑菇房分布在哀牢山东侧红河沿岸,其屋顶为四坡面草顶 ,且坡度大、正脊短 ,状如蘑菇,适应当地年降雨量较大的特点。蘑菇房多为两层或三层 ,在地形起伏的地段上作分台错半层布置,房屋与坡地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哈尼族是一个善于利用坡地的民族。哈尼族蘑菇房是土掌房,在年降雨量较多的地区,为利于防雨 ,对

19、住屋传统的适应性调整。 合院式建筑 古朴典雅独树一帜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哎”悠悠岁月飘然远去,歌曲仍在人们心中吟唱。随着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的传播,蝴蝶泉这一奇异的景观更是蜚10声遐迩,驰名中外。 在中国的最南边有着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有大榕树、灰瓦白墙、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青石板路曲径通幽,飘香的破酥粑粑 初到大理,除了对大理古城惊叹之外,更要谈到位居于苍山之下,洱海之畔的白族民居了。悠久的历史给喜洲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优秀的商业文化传统以及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精美别致的白族民居院落,使喜洲古镇成为一座既体现中

20、国传统儒家礼制精神,又具有典型白族文化特色的繁华秀美的山水古镇。喜洲古镇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是大理白族建筑的缩影和精粹,是白族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是建筑文化的珍品和建筑艺术的杰作,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古朴典雅、大方实用、坚固经久著称于世。 喜洲的白族民居在吸收了先进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把自己本民族文化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房屋的结构形式,科学的与当地气候和地质特点相适应。古镇清一色的青瓦坡顶屋面,部分弹石与引马石相结合做成的传统路面的街巷至今尤存,形成了喜洲古镇传统民居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幽雅、民族风情浓郁的古镇风貌,集中了白族民居建筑的精华,堪称“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 。1987 年“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族的建筑风格外观整齐、庄重、大方,白墙青瓦,古朴大方。房屋由石料建成,屋顶覆瓦。白族村寨大多分布在湖滨、河畔以及交通便利的平坝上,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