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512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研究摘要: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进行解读,分析其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与借鉴意义,提炼对土地利用有影响的相关因素。对村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进行论述,主要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指标体系的构成以及各项指标的选取、数据标准化及指标权重值确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计算方法等内容。根据现阶段收集的数据,对相关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n interpretation for the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 an analysis of its i

2、mpact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and us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gets the extraction of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land use.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village and town land us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system is discussed, including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

3、iples and methods, index system composition and the index selection, data standardization and index weight value determinati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model calculation method and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data collected at this stage,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are standardized. 关键词:村镇土地利

4、用;指标体系;综合效益;协调度 2Key words: rural land use;index system;comprehensive benefits;coordination degree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006-06 1 研究背景 1.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

5、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十八大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4 年初,国家出台了新的规划类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城镇化为动力的城镇改革的启动,意味着城镇发展的转型: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 ,从人口向特大和大城市集中到向中小城镇集中带动中小城镇发展,在缓解特大和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压力的同时,不仅支持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点。 按照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 ,202

6、0 年城镇化率预期为 60%,如表 1所示。2020 年之前,预计每年有 1000-1300 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3城市负荷过大,过度膨胀,使得城市的住房、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呈现超负荷状态,因此将吸纳农村剩余人口的重点放在小城镇,城镇可以吸纳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从而缓解大城市的移民压力,小城镇就地城镇化的推进也有利于建设中心向广大的中小城镇偏移,推动中小城镇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中小城镇的宜居性。另一方面,城镇化不是乡村消失,乡村依然应该保有其发展的活力,科学合理制定乡村的城镇化发展及规划,防止城镇化变成农村土地的城镇化,而不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提高镇乡、村的规划编制和实施

7、建设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将成为本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进行了研究,对村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资源等多方面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对村镇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深刻了解。选取人均村庄公共场地面积、污水处理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用地比例等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例如人均村庄公共场地面积指标,它是依据新型城镇化中的人均绿地面积与村镇现状特性相结合而演化过来的。 1.2 阶段性研究技术路线 本次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 1 所示。 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2.1 构建原则 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

8、标来对土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土地的利用效益做出客观评价,所以评价指标的选取是构建评价体系的4关键环节。指标选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 综合性原则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需要考虑影响土地利用的各个方面因素,综合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协调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1.2 特殊性原则 如果评价层次与评价指标太多,评价过程会显得繁琐,评价准确度反而会降低。根据实际情况控制评价层次的数量与指标的数量,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指标。 2.1.3 可操作性原则 为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顺利进行,不影响评价结果,评价指标应含义明确、具有可行性,数据容

9、易获取,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2.1.4 动态性原则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区域,衡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因素会有所变化,因此,构建的指标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量的调整,以便与研究的对象相一致。 2.2 构建方法 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应用案例分析法、目标导向法对指标进行初步选取,应用统计年鉴查询、政府部门调查和实地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结合省域边缘区的特殊性及数据获取情况对指标进行二次选取,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3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在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同时反映社会、5经济、生态各方面的主要特征。针对本次研究对象省域边缘区的特殊性,以社会经济指标为基础,重点增加生态环境

10、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根据研究范围内的各项数据获取的完备程度,分别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个方面,选取了 24 个评价指标,构建本次研究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表 2 所示。 3.1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水面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反映乡村水域面积占村域用地的比例。 人均村庄公共场地面积(m2/人) 。村庄公共场地面积与村庄人口的比值。其值越大,说明人均占有公共场地面积越大,村镇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越好。 林地用地比例(%) 。反映乡村林地占村域总用地的面积。 土地未利用率(%) 。反映土地未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3.2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低碳能源使用情

11、况。反映各村使用低碳能源的现状情况。 垃圾站覆盖率(%) 。反映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程度。 污水处理率(%) 。指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量占污水排放总量的比重。 3.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人口密度(人/km2) 。反映单位面积的合理人口状况,是人地的比例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教育普及率(%) 。反映乡村地区村民受教育的程度。 6自来水普及率(%) 。反映村庄自来水入户的普及情况。 地均社会就业人数(人/km2) 。反映乡村地区单位面积土地上村民就业数量。 村民人均收入(元) 。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人均耕地面积(亩/人) 。反映区域人口与耕地比例关系和协调程

12、度,反映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和潜力。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人) 。指村内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村庄人口的平均数值。 公共服务设施面积比例(%) 。反映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各种文化基础设市)建设利用的程度。 村民住宅用地比例(%) 。指村民住宅用地面积与村庄与总村庄建设用地之比。 人均道路用地面积(m2/人) 。指村内道路用地面积除以常住村庄人口的平均数值。 11村民居住条件满意度。反映村民对现状居住条件及生活各方面的满意程度。 3.4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hm2) 。指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地区土地总面积。 单位农用地产值(万元/hm2) 。指农业产业产值与农用用地面

13、积的比值。 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万元/hm2) 。工业与服务业产业的产7值与工业服务业用地面积的比值。 地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元/hm2) 。反映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村集体财务收支比(%) 。反映村集体的最终经济盈余情况。 人均村集体财务支出(元/人) 。反映村集体为改善村民社会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各种必要支出水平。 4 评价指标标准化 各评价指标的含义不相同,计量单位也不相同,使得指标之间没有可比性。为了方便各指标数据的比较分析,需要对指标取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来消除量纲的影响,得到值域为 01 并且极性一致的数值。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来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去量纲化处理。有些指

14、标反映的正向因素,即越大越好;有些指标反映的负向因素,即越小越好;有些指标则适度最好。因此,在标准化过程中,首先将评价指标大体分为三类: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针对三种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化公式。 7 以绥中县塔山屯镇为例的分析研究 7.1 绥中县塔山屯镇概况 绥中县塔山屯镇地处绥中县城南侧,南临渤海湾,西与荒地镇接壤,东与小庄子镇接壤。全镇镇域面积 75 平方公里。总人口 3.3 万人,有 13个行政村,包括塔山村、张白村、西王家村、大钟鼓村、大施宝村、潘家村、香宝村、丁家村、许家村、良家村、东白沙村、白龙滩村、大南铺村。镇区地处东经 1202350,北纬 401530,距绥中县城

15、810 公里。 绥中县位于辽宁省省域边缘区,在长期的城镇发展中,形成了省域边缘县的固有特性。地理位置距离省城中心区较远,处于行政管辖区边缘,疏于管理;长期处于中心城市经济有效辐射的盲区,经济发展缓慢;一般处于省际交接地带,区域间的横向协作关系薄弱等。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省域边缘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筛选。 7.2 数据标准化 根据以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以绥中县塔山屯镇 13 个行政村为例,收集以上 24 项数据指标。由于目前调研资料有限,本文只对现有 8 项数据指标(林地用地比例、人口密度、村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地均地区生产总

16、值、单位农用地产值、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7.2.1 林地用地比例(%) 该项指标为正向指标,采用上限效果测试公式计算。塔山屯镇 13 个行政村中,大南铺村的林地用地比例最大,为 7.6%,西王家村和潘家村的林地用地比例最小,为 0.27%。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 4 所示。 7.2.2 人口密度(人/km2) 该指标为适度指标,对于一般北方地区的村镇来说,土地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小。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可知,葫芦岛市域范围内,人口密度为 793 人/km2,而塔山屯镇 13 个行政村的人口密度普遍偏小,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为张白村,人口密度为 643

17、 人/km2,最小的为丁家9村,人口密度为 362 人/km2。故该项指标选取葫芦岛市域人口密度为适度值,即人口密度为 793 人/km2。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 5 所示。7.2.3 村民人均收入(元) 该项指标为正向指标,采用上限效果测试公式计算。塔山屯镇村民人均收入均在 1 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白龙滩村,人均收入为 13100 元,最低的是许家村,人均收入为 10500 元,相差 2600 元,各村的村民人均收入差距不大。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 6 所示。 7.2.4 人均耕地面积(亩/人) 该项指标为正向指标,采用上限效果测试公式计算。塔山屯镇 13 个行政村中,潘家

18、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为 2.65 亩,张白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小,为 1.17 亩。各村的耕地面积分配不均等,人均耕地面积差距较大。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 7 所示。 7.2.5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人) 该指标为适度指标,根据塔山屯镇村庄现状,同时参考相关规范条文“中心村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 120-150m2”,将该项指标的适度值定为 150m2/人。由数据可知,塔山屯镇个村庄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偏大,其中白龙滩村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高达 419m2/人,远远超出了规范要求。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 8 所示。 7.2.6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hm2) 该项指标为正向指标,采用上

19、限效果测试公式计算。塔山屯镇 13 个行政村中,大施宝村的地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为 22.32 万元/hm2,大10钟鼓村的地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为 9.16 万元/hm2,平均每公顷相差13.16 万元。对于区位条件相似的两个村庄,地均生产总值相差甚大,可见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9 所示。 7.2.7 单位农用地产值(万元/hm2) 该项指标为正向指标,采用上限效果测试公式计算。由数据可知,大南铺村与大施宝村的单位农用地产值较高,分别为 18.29 万元/hm2 和15.29 万元/hm2。大南铺村的渔业较为发达,而大施宝村以种植生姜为主,因此,农用地的

20、利用是否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土地的经济效益。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 10 所示。 7.2.8 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万元/hm2) 该项指标为正向指标,采用上限效果测试公式计算。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最高的为丁家村 112.69 万元/hm2,最低的为良家村 50.90万元/hm2,由此可见塔山屯镇各村的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相差较大。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 11 所示。 8 结论 8.1 阶段性结论 通过对相关文献与资料的仔细研读,本阶段性研究主要确定了村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方法及计算公式,并形成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首先通过对绥中县塔山屯镇的村镇情况调研,分析绥中县塔山屯镇作为辽宁省省域边缘区所具有的特殊性,分别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