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摘 要】二战前,中国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百家之学,将经典的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中国戏剧研究也运用了该种研究方法。二战后,中国汉学研究对象变成以美国汉学为主导,在对中国戏剧进行研究时,充分运用了该种研究方法,开拓了戏剧的研究视野,对强化人们更全面了解戏剧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学;中国戏剧;意义;局限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58-01 通过研究表明,中国戏剧对中国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戏剧形成于民间,是对中国民间社会团体、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的展现,是中国戏曲诞生和生存的土壤
2、。中国戏曲里面蕴含了大量对民间社会真实现状的研究,展现出了中国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中国戏剧的研究致力于文人戏剧或者高雅戏剧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既展现出了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又展现出了对中国戏剧研究的局限性。 一、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 笔者认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戏剧诞生于民间,受组织结构、宗教信仰和经济基础等条件影响共同来组成物质文化环境,促进了中国戏剧的诞生和发展。在对中国的传统戏剧进行研究时,将正史、书信和诗文等作为主要的研究文献,展现出了民间社会2的不同状况,在实际的演技过程中,需要将研究重点由“都市戏剧”转向“农村戏剧” ,需要对会馆录、家谱、
3、公私文书和地方志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将戏剧或者高雅戏剧作为中国戏剧的主要研究内容,明确中国地方现存的戏剧与民间宗教祭祀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需要深入了解民族历史,将平民百姓作为历史研究的主体,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1 中国戏剧学研究者在进行戏剧研究时,将中国传统的民俗学和人类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并对民俗学进行了合理的定位。之所以对民俗学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学术较为缺乏,会受到资金的限制。日本的民俗学对中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其距今有百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对我国民俗学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民族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内乱外患状况
4、,直到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学术积累。在对中国的戏剧进行研究时,需要选取较少的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学术体制,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在对中国的民俗学进行研究时,需要拓宽研究领域,对其进行定位。二、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局限性 中国的传统戏曲主要由生、旦、净、末、丑组成,展现出了中国戏剧的民俗性特征。从中国戏剧的角色制进行分析可知,需要将角色制分为三类。第一类,需要运用完备的角色制,促进戏剧情节和内容的丰富性。第二类,角色制使用不完备,演员的数量较少,通常由两三个演员组成,表演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第三类,不能正确使用角色制进行祭3祀性仪式,主要目的是进行驱邪祈福和招魂还愿。笔者认为
5、角色制的实施,展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通过生、旦、净、末、丑等戏剧角色的表演,能够展现出民族化特色,需要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出来,无法展现出中国戏剧的特殊性。2 中国的戏剧史在发展过程中,也是按照该种方法进行中国戏剧史构建,中国的戏剧史被纳入到“祭祀戏剧”和“观赏性戏剧”中,展现出了祭祀因素弱和观赏性强等特点。作者对中国戏剧史进行了批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围绕整齐的进化式模式展开的,需要将祭祀仪式演变为观赏性戏剧,通过对相关祭祀仪式文献的搜集,了解了当时的文献资料,人们运用假面、狂舞、高吟和斗技等情况,与小巫进行对唱和对舞,消除村民的恐惧感,将戏剧变成鉴赏和娱乐对象。祭祀仪式是逐渐演
6、变为观赏性戏剧的,在宋元时期乡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生、旦、净、末、丑的出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对于戏剧表演中的神灵和魔鬼需求,都是由假面为依托实现的,并且假面在戏剧中应用较为广泛。中国戏剧的发展,是中国宗教性不断减弱的过程,也是世俗化不断增强的过程,歌舞形式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写实剧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更加重视歌舞剧中的故事情节,中国戏剧在发展到 20 世纪初期,逐渐摆脱了宗教祭祀的阴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3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运用民俗学对中国戏剧进行研究,既有良好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汉学在二战后围绕中国的经典汉籍进行研究,将西方的民俗学和人类学作为重点研究内容,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改4变了传统解读文献式研究方式。对民俗学的研究开始于二战后,运用民俗学进行中国戏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但是受上层高雅文化传统浸润和提升,中国戏剧史也会受狭隘或曲解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祥林.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114-119+128. 2王奕祯.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王苏生.田仲一成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成就与局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3, (3):76-84. 作者简介: 段浩文(1993-) ,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戏剧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