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至今犹忆地头饭现在的麦熟季节收麦,由于是收割机作业,父老乡亲不再像从前累得直不起腰,轻轻松松就把麦收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送地头饭了。二十多年前人工割麦子时吃地头饭的情景,已经成为了历史。 那时割麦子,是个讲求速度的工作。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早起看着还发青的麦,到中午,就黄了。如果不及时收割,晴着天,在太阳的暴晒下,麦子就容易炸芒,形成麦粒从麦壳中脱落,俗称“落镰”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俗话说:“麦熟天,孩儿脸” 。说变天就变天,如果此时赶上降雨,麦子淋雨后就会发霉,糟蹋了粮食。因此,有“三抢”之说,其意为:抢收、抢打、抢种,争分夺秒,这是“三夏”大忙时节。为了抢收麦子,为割麦子
2、的人赢来宝贵的时间,给他们送地头饭就成了家家户户必须要做的事情。 “麦熟天,爷儿如焰。 ”麦熟的天气,干热,太阳老爷儿就像火球一样烤着大地。割麦子是件苦差事,因此,要赶在一早一晚天道凉快些的时候动手。有性急的汉子,等不及鸡叫就下到了田里,就着月光,甩开膀子,腰一猫,再长的地垄,割不到地头不直腰。一直割到太阳冒红儿,肚子早就咕咕叫了,方感觉已经饿得前心贴后心了。这时他便会直起腰来,向着村子的方向张望,盼望送饭的老娘、媳妇或者孩子的到来。 当然,在这争分夺秒的黄金时间,家中除老人外,凡能够拿动镰刀的成员,不论男女,除留下一名做饭的女人外,统统挥镰上阵。只是他2们要等天扑明儿时才下田,比性急的汉子们
3、晚一两个钟点出门。 就在割麦的人下田后,留在家里的女人也就开始给他们做饭了。农家平日吃的都是粗粮,并且本着“一顿省一口,一年省几斗”的勤俭持家方针,勉强够吃就行了,轻易不会吃过年时节省下来的腊肉和开春后母鸡下的蛋。割麦子被冀中农人称为“四大累”之一。因此,女人们此时会大方地把细粮、腊肉和鸡蛋等好吃、抗饥的吃食拿出来,做成地头饭,送给在大田里吃苦流汗的家人。 就在挥汗如雨的人们感到饥肠辘辘、口干舌燥、体乏无力之际,就会望见田间小路上,有些人影儿在蠕动,便感到一阵欣慰送饭的人来啦!送饭的人有女人,也有老者和孩童。他们有的挑着饭担儿,前边是柳条编的篮子,里面盛着主食、炒菜以及筷子和碗,后边则是一个大
4、陶罐,里面大多是降温败火的绿豆汤或小米汤。不会挑饭担儿的娃子,则用手提着篮子和陶罐,真可谓“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送饭的女人或老者,大都在腰间别着一把锋利的镰刀,因为在饭后,他们也要割麦子啊! 送饭人来到地头,冲田里喊一声:“吃饭咧!”割麦的人便歇下手来,来到地头的大青树、杜梨树或柳树的阴凉下。 “麦熟鸟”则藏在浓枝密叶里,一声声,一声声,叫得人好心痒。如果此时地头的井台上有浇瓜园的牛在拉水车,人们便蹲在垄沟边和井台上,洗一把沾满麦茎浆汁和泥土的双手,然后用双手捧起清凉的井水洗一把脸,润一下几乎快要冒烟儿的嗓子,坐在井台上。这时,送饭人早已经把饭盛到粗瓷大碗里。他们先喝一碗米汤,然后开始
5、就着炒腊肉和炒鸡蛋,大口吞食着油烙饼3或白面馒头。在最累最饿的时候,饱餐只有过年过节或待稀客时才吃得上的美食,该是何等的享受! 树上鸟在叫,四野风在吹,身边野花摇曳,笑眼看着正在收获的麦子,心头的那份喜悦在咕嘟咕嘟往外冒。已经不再苦渴的劳动者们,欣赏着身边的几只大蚂蚁在衔人们吃饭时掉下的米粒和馒头渣儿。如果你稍稍留意,还会发现一只嫩小的螳螂正在你脱下的千层底布鞋的鞋口沿儿上,用双爪儿在做洗脸的动作。 更加让人感到温馨的是,几户人家同时在地头吃饭,大家边吃边谈收成。谁家炒了一盘子新鲜一点儿的菜,大家都会毫不客气地夹一筷子尝一尝。你喝我家一碗绿豆汤,我喝你家一碗小米粥,你吃我家一块红瓤地瓜,我吃你家一块豌豆黄儿。饭后小憩,点燃旱烟袋,交流着朴素的感情。那份亲热,那份投机,那份欢喜,至今回想起来,依旧让人难舍难离。 几盘菜,几罐汤,坐在一齐互品尝,简简单单地头饭,乡亲情谊里面藏。莫道农家少雅致,一袋旱烟话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