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杭州水利.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7170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与杭州水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轼与杭州水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轼与杭州水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轼与杭州水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轼与杭州水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苏轼与杭州水利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非凡。作为一代文学大家,苏轼也受限于时代环境,免不得“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局限。他毕生致力于仕途升迁,宦海沉浮,历经变迁,辗转多地任职,不算特别理想。不过好在苏轼既有仁民爱物的宽厚胸怀,又有勤谨务实的为政精神,因而,他在多次担任地方长官期间,政绩卓著,造福一方百姓。尤其是两次任职杭州期间,通过兴修水利而造福百姓的事迹广为流传。 熙宁四年(1071 年) ,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职,担任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杭州地

2、处江南水乡,以钱塘江和西湖而名闻天下。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 ,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钱塘江对杭州而言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杭州本为钱塘江入海口冲积而成的陆地,可以说没有钱塘江就没有杭州。忧的是,入海的江水是淡水,而回涌的江潮是咸水,这就造成杭州的地下水水质苦涩,难以下咽。 修复六井 2好在杭州还有西湖。西湖本是钱塘江的一部分,大约在秦汉时期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

3、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曾经有诸多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第二次回杭州上任期间,为治理西湖而上书朝廷的乞开杭州西湖状 ,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除了美景,更重要的事情在于西湖是淡水湖,事关杭州人民的饮水。唐朝名相李泌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建造六口大井,分布在城区的各处,引西湖淡水,供全城饮用。后来著名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更进一

4、步治理西湖,疏浚六井,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问题。但是天长日久,六井又渐渐淤塞废置。不想办法治理六井的话,老百姓日常饮水都非常困难。苏轼配合主管领导,找来精通水利的人主持修复六井的工作。挖沟换砖,修补罅漏,六口大井又焕发出生机,清流满溢。杭州人民依靠这六口重新整治过的水井,不仅日常用水无忧,而且平安度过熙宁六年的江淮大旱。苏轼曾写了钱塘六井记一文记叙六井的历史由来和整治六井的全过程。 疏浚盐桥、茅山两河 元?v 四年(1089 年) ,苏轼重回杭州上任,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兼任杭州知州。知州是“权知某军州事”的简称,3“权知”意为暂时主管, “军”指该地厢军, “州”指民政。知州

5、品级都在二品以上,而且大多是深得皇帝信任的官员。仕途正处在得意时期的苏轼,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工作重心之一是兴修水利,疏河治湖。作为江南水乡第一重镇,杭州的农业、工商业无不仰仗于水源。解决水的问题,既是解决连年旱涝的根本途径,也是保证航运畅通、物价稳定的长远措施。苏轼带领僚属对杭州的水形地貌做了认真细致的实地考察,决定首先疏浚盐桥、茅山两河。这两条河是沟通大运河与钱塘江的要道,其中盐桥河横穿繁华热闹的城区,茅山河则绕经人口稀少的东郊,两河在城北相接,注入大运河,把内河航运与海运连成一片。但在涨潮时,海水挟泥沙倒灌,造成河道淤塞。苏轼利用钤辖浙西路兵马的便利,调集地方军,从元?v 四年十月开始

6、疏河,到第二年四月竣工,仅仅半年时间内疏浚两河长各达十余里,深八尺以上。一时之间,公私舟船通行便利,杭州百姓交口称赞,都说三十多年以来,从没有见过疏浚河道这么深这么快的。不过,钱塘江潮日落日涨,只怕过不了三五年,又将淤填如旧,前功尽弃。为了巩固这一成果,苏轼采纳部下苏坚的建议,在两河南面交汇处建造堰闸,潮水来时关闭闸门,让挟带泥沙的潮水沿茅山河北去,潮平之后再打开闸门,让清水注入盐桥河,避免淤填或枯竭。这样,今后便只需定期疏浚城外的茅山河,既可节省人力物力,又便利施工,不致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的饥荒季节,无数灾民仰仗政府的救济。苏轼“以工代赈” ,将救灾与兴修水利结合在一起,很

7、快完成了这一工程。接着,苏轼又不遗余力治理杭州六井。 虽然上次任职期间苏轼已经治理过六井,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六井4重又淤塞,其中沈公井更是常年干枯,离取水地远一些的居民只能以七八钱一斛的价钱买水度日,而当地驻军用水情况更加困难。苏轼派人寻访当年参与治井的人,只剩下七十岁的子?还健在,幸好身体不错,精力未衰。苏轼请他出来再次主持六井的修治。子?认为,熙宁时六井虽已修缮完备,但由于使用毛竹为水管,易致废坏,建议改用瓦筒引水,筒外再盛以石槽, “底盖坚厚,锢捍周密,水既足用,永无坏理” ,虽然投资较大,但是一劳永逸。苏轼采纳了他的建议,用这种办法疏通六井,连接西湖,并在北郊新挖了两口大井,将湖水引到

8、以前难以得水的地方。于是,全城都能饮用上西湖的甘甜淡水,军民欢庆一堂,再也不用为饮水而发愁了。 疏挖西湖筑苏堤 元?v 五年(1090 年)四月,杭州当地有远见的父老认识到, “西湖之利,上自运河,下及民田,亿万生聚,饮食所资,非止为游观之美也” 。不仅是湖山胜境,更是杭州农田灌溉、居民饮水的主要淡水资源,也是保证运河通畅的重要水源。 “而近年以来,堙塞几半,水面日减,茭葑日滋” ,深恐“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 。于是,集体请愿,求苏轼治理西湖。苏轼本人也认识到,假如杭州没有了西湖,就像人失去了原有的眉目,还能算是原来的人吗? 既是造福一方的大好事,苏轼决心克服一切困

9、难将它办成。他首先进行全面的调查、查访,广泛征求水利专家的意见,制定治湖规划,然后利用手头尚存的救灾钱款,召集民工, “以工代赈” ,趁黄梅雨后葑草浮动之时,于元?v 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动工,开掘葑滩,疏浚湖底,同时5一连写了两道奏章申述民意,反映西湖所面临的严峻局势,阐明西湖对于杭州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性,为全面治理西湖争取必要的经费。湖中葑田积二十五万余丈,挖出来的淤泥将会堆积如山,如何处置这些淤泥,也是治湖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苏轼想出一个两全之策,用无处安置的湖草、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从此南北往来极为便利,

10、人们再也不必绕湖而行。经过半年整治,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全部铲除,湖面豁然开朗,一条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南北长堤屹立湖中。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岸遍植芙蓉、杨柳,修建了九座亭阁,给西湖美景增色不少。为了纪念苏轼,杭州人民将这道新筑的长堤称为“苏公堤” ,后人简称为“苏堤” ,历经千年, “苏堤春晓”今天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十景”之一。 由于西湖沿岸水浅之处,极易繁殖水草,为了防止西湖再度堙塞,苏轼采纳钱塘主簿许敦仁的建议,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因为每年春天农民在浅水种菱,都需清除水中藻荇,做到寸草不留,才可下种,所以凡是种菱的地方,杂草都不易生长。这个办法一则可使沿岸湖面每年都得到一次清理;二则可以收取租金和税收,用于西湖的疏浚和长堤的维修;三则可以解决一些民户的生计问题,确实是一举三得。此外,为了防止过犹不及,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苏轼又在湖上造小石塔三五处,禁止在石塔以内的水域种植茭荷茭白之类。不久,建成三座,即今天的“三潭印月” 。一切处置完毕,苏轼高兴地说:“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 ” 6苏轼在二十年内两次任职杭州,有德于民,有功于民,许多老百姓家里供奉有他的画像,日常生活中时常祝祷,甚至还建立生祠以纪念他的功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