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西传统村落区位特征研究摘 要:“活态保护”强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集聚性、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交通条件的可达性、与中心城市的接近性、与主要景区的空间融合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等区位特征,构成了“活态保护”的基础性影响因素。通过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传统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特征,地域上相互毗邻,文化与景观特征相似,为村落设施和环境的连片提升,推动较大尺度的“群落”与“文化”区保护奠定了客观的地理基础。第二,山西传统村落与贵州、湖南等地表现出不同的区位特征,自然地理区位具有强烈的低海拔、低坡度、 “亲水性”取向,与干线公路的交通可达性、与中心城市的可接近性、与 4
2、A 级以上景点的空间融合性较好,经济区位上大多处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县市, “活态保护”具有相对优良的区位条件。第三,山西省传统村落在区位特征上表现出省域南部、东南部、中部、西部与北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应因地制宜针对村落不同的区位特征采取相应的保护发展方式。 关键词: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区位特征;山西省 Abstract:“Living preservation” emphasize the unity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ses location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are the
3、 agglomeration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adaption to natural conditions, accessibility 2of traffic conditions, proximity to central cities, spatial fusion of main attractions, correlation wi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itute the basic influence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
4、he structural typ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identified agglomerate. These villages adjoin each other and they have similar culture and scenic features. It gives a strong push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ell-equipped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villages. It also lay a objective foundation i
5、n geography for protecting the community and culture region in a great part. Secondly,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 with the features of obvious low-altitude, low-slope trend and near the rivers, and better accessibility of traffic conditions, proximity to central cities and spatial f
6、usion of main attrac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villages in Guizhou and Hunan Provinc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mostly in the high level of economic in counties and cities. And the project “living preservation” has a relatively good location conditions. Thirdly, due to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7、location characters of Shanxi Province show differences among provincial southern, southeastern,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rn. So we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of the villages of different regional 3characteristics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
8、ages ; living preservation ; location features ; Shanx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51(9) 1 引言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地区的基本构成单元和文化传承载体,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具有高等的旅游资源,是循环经济和农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我国国土保全的重要屏障1。20世纪 80 年代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得到建筑、地理、历史、旅游学者的重视,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研究主
9、题主要集中在村落空间形态、景观意向、价值评估、保护的动力机制、旅游开发及影响等方面2。择居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聚落的空间布局是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揭示传统村落空间区位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无疑对传统村落的识别、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 2012 年前,传统村落研究多侧重于特定村落的个案研究或小尺度地域研究,从宏观尺度上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相关关系的研究较少。自 2012 年 4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和认定工作之后,以评选出的国家传统村落为样本,在全国与省(区)两个空间尺度对传统村
10、落的空间分布研究开始增加。 在全国尺度上,佟玉权基4于 GIS 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空间自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探讨3;曹迎春等分析了地理和社会因素与传统村落分布的系统关系4;刘大均等用莫兰指数及局部关联指数分析了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分布的特点2;纪小美等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区域族际的分布特征,并从影响中国传统村落的地形起伏、坡向等自然因素和经济、人口分布、文化遗产等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进行了探讨5;李亚娟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尺度阐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与水系、区域文化、交通网络的关系,并从资源禀赋条件、评选标准、经济水平、政策导向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6。在省(区)尺度上,佟玉权和李
11、伯华分别阐述了贵州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7-8;窦银娣等测算了湖南省 14 个市域传统村落的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差异性9。山西省作为我国传统村落集中分布的省份之一,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也受到学者的关注。田毅等发现山西省传统村镇的分布与地形、经济、人口、交通、历史文化、资源物产等因素息息相关10;辛亚等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传统村落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以及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作了探讨11;王兴华等以县域为单元,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山西传统村落分布规律及不同类型12。综合上述两个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研究尺度来看,在研究重点上均侧重于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大
12、部分基于 GIS 技术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解释因子选择方面基本采用与一般乡村聚落相同的解释因子,如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因子和区域文化、交通网络等人文因子,缺乏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殊性角度对分析因子作系统性的选择,研究结论缺乏与5保护发展之间关联性的进一步深入分析。 传统村落作为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不是“文保单位” ,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农村社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 “活态保护”是现实的选择。加强村落“活态保护” ,就是要保护原住民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所和方式,既延续
13、传统风貌,又让原住民能享受到卫生、舒适、方便的现代化生活。发展旅游、休闲度假等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同样,发展教育基地、研究基地、文化艺术场所、现代农业、一村一品等也是很好的方式13。区位选择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行为,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是影响村落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区位条件好坏是选择和优化居民点布局的主要依据。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有着显著差异,原始人类时期,自然环境对村落选址起着决定性影响,近代乡村聚落择居多具备庇护、捍域、抵御灾害、生态节制等特征,现代乡村聚落区位总体取向是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宜居、环境优美的区位迁移14。传统村落因在区域中的位置
14、不同,所获得的发展机遇而不同,这种差异有时甚至是天壤之别。当区位良好时,村落发展前景广阔,保护发展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当区位中存在严重制约发展因素时, “活态保护”空间会受到限制,保护发展的难度会加大。为此,本文试图立足于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 ,从影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区位因素出发,对其空间分布的集聚性、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交通条件的可达性、与中心城市的接近性、与主要景区的空间融合性、与经济发展6水平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测度,以揭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区位特征、发展空间和地域模式,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依据。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量反映农
15、耕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的传统村镇。目前,全省共计 129 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 2555 个传统村落的 5.05%,在各省(市、区)中仅次于云南、贵州、浙江,位列第四。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展示和弘扬三晋优秀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是丰富城镇与乡村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山西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传统村落分布广、种类多,以该区域为案例研究,具有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传统村落区位特征上的代表性。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
16、源与处理 (1)山西省 DEM(分辨率 30 米)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 ,经校正、配准、拼接、裁剪后得到;(2)山西省地市、道路、水系等空间信息,为数字矢量化得到;(3)本文收集的传统村落数据信息,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公布的第一、二、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山西省共 129个) ,以及山西省官方公布的 286 个省级传统村落权威数据,通过合并整理得到山西省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共 289 个。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借助谷7歌地图进行标定,面积较大的村落通常取其质点坐标为传统村落的坐标,并利用 ArcGIS10.2 对地图矢量化,得到山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
17、分布图(图 1) 。 2.2 主要区位分析因子的选取 根据目前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研究文献,对传统村落分布影响因子的选择基本采用与一般乡村聚落相同的解释因子,在自然环境因子方面,以地形地貌和河流因子为主,在社会环境因子方面,主要选择与中心城市的空间关系、交通可达性、与农村经济水平关系,有学者增加了与历史文化名镇、与线性文化遗产关系等因子。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立足于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 ,从影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区位因素出发,选择村落空间分布的集聚性、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交通条件的可达性、与中心城市的可接近性、与主要景区的空间融合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6 个区位因子进行分析。 第一,
18、空间分布的集聚性。传统村落属于点状要素,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有均匀、随机和集聚三种,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对保护发展模式与难度有着不同影响。一般来说,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连片综合配套和生活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有利于村落环境的连片提升。空间分布的集聚性考虑的区位因子是村落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邻近程度。 第二,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地形地貌、水热条件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传统村落选址的立地基础,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而影响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其中,区位意义比较突出,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影响显著的因子为地形地貌和水系。海拔高程、坡度是表征地形地貌的重要属8性,不同的海拔高程直接产生不同
19、的水热组合,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居住条件,进而决定了村落的发展潜力;坡度是影响道路选线、基础设施建设、耕作条件的控制指标之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聚落选址首先会考虑亲水性,河谷川道、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区,是生产生活的理想之地。 第三,交通条件的可达性。交通是社会生产、商品流通和居民出行的前提,对传统村落来说是旅游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适度集聚的重要区位因素。基于研究的可行性,本文选取距离国道、省道的空间可达性作为分析指标。 第四,与中心城市的可接近性。传统村落作为城乡居民点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空间关系,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小,直接影响到
20、传统村落保护的压力大小和经济、基础设施发展的潜力与方向,可为科学确定保护发展模式与重点提供有用的信息。 第五,与主要景区的空间融合性。发展旅游、休闲度假等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游客出行的选择意愿偏向于 4A 以上级别的景区,传统村落与景区的结合度、融合性越好,其集聚效应越明显,利用知名度高的景区的影响力,加强自然、人文各类资源的组合,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促进传统村落的积极发展。 第六,与区域经济水平的相关性。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投入力度越强。本文选取财政收入和人均 GDP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其中财政收入是衡量政府财力的指标,政府在
21、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9量;人均 GDP 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2.3 研究方法 用于反映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区位特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测度空间分布类型的最邻近点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核密度法、空间分布均衡程度的地理集中指数与不平衡指数;为反映传统村落与海拔高程、坡度的关系,借助 ArcToolbox/Surface/Slope,提取坡度数据,利用Overlay Analysis 功能;在传统村落与道路、水系空间关系分析中,借助 ArcToolbox/Analysis Tools /Proximity/Near 功能;在传统村落与中心城市、景点的空间关系分析中
22、,借助 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Straight Line 对中心城市、景点进行直线距离制图,再利用Reclassify 和 Overlay Analysis。 2.3.1 最邻近点指数 最邻近点指数表示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表示点状事物的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15。最邻近点指数 R 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的地理指标。其公式为: 2.3.2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反映传统村落的集中程度。其公式为: 2.3.3 不平衡指数 不平衡指数反映传统村落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均衡程度。其公式为:3 山西省传统村落的区位特征 3.1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集
23、聚性 10山西省传统村落总体上呈集聚型分布。利用 ArcToolbox/Spatial Statistics Tools/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0.0829, =0.1354,R=0.6121,表明山西省传统村落在宏观空间上呈明显集聚型分布。为反映山西省传统村落在不同尺度水平下的空间分布趋势,经过多次实验,生成如下 50km 和 20km 宽带的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图(图 2) 。由图可见,山西省传统村落大体上形成了 5 个明显的空间分布集聚区,分别是晋城沁河河谷地区、晋中盆地南部、临汾运城盆地、阳泉桃河谷地、吕梁西部沿黄地区。主要分布在晋城的
24、阳城、高平,临汾市的乡宁,晋中市的平遥、介休、灵石,阳泉市平定、郊区,吕梁的临县、柳林等。其中,晋城沁河河谷地区成为山西省传统村落最为集中的区域,密度接近 140 个/万 km2。 统计分析可知,山西省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晋城、晋中、长治、吕梁四市,以晋城市最多,共 65 个。传统村落的集中指数 G=37.20,不平衡指数 S=0.438,在市域尺度上分布非常不均衡。在县域尺度上,在 119个县级行政单元中有 72 个分布有传统村落,占县域总数的 67.29%。其中,泽州县以 21 个居首位,其次为高平市 16 个、阳城县 12 个、陵川县 9 个。72 个县级单元中,34 个县级单元各拥有 2 个以下传统村落,占总数将近一半。县级单元的传统村地理集中指数 G=16.50,不平衡指数 S=0.47,传统村落分布在少数县级单元中,分布同样不平衡。无论是市域尺度、还是县域尺度,总体上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集聚性特征,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晋北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传统村落分布则相对分散。 山西省这种集聚性的空间区位特征,总体上分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