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碛口:古韵悠悠的“九曲黄河第一镇”.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7558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碛口:古韵悠悠的“九曲黄河第一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西碛口:古韵悠悠的“九曲黄河第一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西碛口:古韵悠悠的“九曲黄河第一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西碛口:古韵悠悠的“九曲黄河第一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西碛口:古韵悠悠的“九曲黄河第一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西碛口:古韵悠悠的“九曲黄河第一镇”探古寻今:“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前缘今世 碛口镇早在战国时期便成为黄河上一个军事要塞,而它真正兴盛起来是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至上个世纪 30 年代是碛口镇发展的鼎盛时期,万把人的小镇竟遍布大小商号 300 余家,经济繁荣,民生安逸,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一个地处西北黄河边上的小镇之所以能繁华一时,赢得美名,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滚滚黄河流经碛口镇旁的卧虎山前大同碛时,由于当地湫水河在此汇入其中,致使水量大增,原本 400 多米宽的河道瞬间收窄到不足百米,陡然变窄的河道与大同碛起伏的地貌一下形成了 10 米左右落差,这一变化,导致刚刚还静静

2、流淌的黄河顿时奔腾咆哮浊浪滔天,险象环生,黄河上往来运送货物的船只,经常在大同碛发生船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于是运送货物的船舶行至大同碛前的碛口镇,便纷纷停船卸货改走旱路,用骡马、骆驼转运到各地,久而久之,碛口镇就成了西北物资外运的中转站,大批商贾云集于此,每天码头上停靠的船只,少时几十艘,多时一二百艘。商贸活动的繁荣很快带动小镇发展起来,各种店铺、钱庄、客栈、酒肆等业态应运而生,小镇整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和描述:“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 、 “船筏在黄河中穿梭,驼铃在碛口里回荡” ,从这些民谚和描述中,不难看出碛口镇当年人来人往、2川流不息的

3、热闹景象。 然而 1938 年这一切戛然而止,随着罪恶的枪炮声,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进碛口,烧杀掠抢,恣意横行,众多富商巨贾被迫撤离碛口,小镇很快落败。 新中国成立后,碛口再次兴盛,但没多久随着公路、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京包复线的通车,黄河水运业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碛口镇就此完成了它商品中转站的历史使命,被人遗忘在晋陕峡谷中。 1989 年秋,我国最著名美术大师吴冠中来到碛口,他慧眼识珠,从镇中斑驳陆离的老建筑中,发现了它的文化价值,称碛口是一颗“被世人遗落在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 ,他评价说: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宅院,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

4、的小镇,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此后,随着吴冠中的宣传介绍,各路专家学者、美术家、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许多影视剧组也慕名而至,寂寞了几十年的碛口古镇再次走进世人的视野,以独有的古韵土风吸引着四海宾朋,繁华起来。2006 年 6 月, “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了“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 ,中国有 6 处遗址榜上有名,碛口镇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碛口镇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小镇风景:古韵悠悠弥久历新 步入碛口镇,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砖碧瓦,画堂朱户,时空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镇中的主街依山而建,自东开始,沿湫水河往西,再逆黄河北上,曲曲弯弯,一条仅 200 多米的街道,竟有

5、18 道弯,3很多地方一眼看不到几米外的走向,扑朔迷离,颇具神秘感,使人感觉好像走进了一座迷宫。街道路面由一块块青石铺成,踏在上面凸凹感十分明显,这些历经人踩马踏、岁月洗礼、被风霜雪雨打磨的凸凹不平的青石,仿佛一个个历史老人,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小镇昔日的辉煌。 镇内的建筑,大都以水磨青砖对缝砌筑,漂亮的飞檐、美观的拱门,一幢幢造型十分考究,处处彰显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明柱夏檐高圪台”风格,很多建筑的照壁、门楼、厦檐以及门窗上的砖、石、木上,皆雕刻着精美的人物山水、鱼虫花鸟、飞禽走兽等图案,充满吉祥寓意。 临街作为店铺的建筑,构造上基本为北方特有的三开间一门两窗式,但临街一面则采用南方店铺的活动门

6、板式。镇中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各个建筑之间都有小门相通,这家的前院连着那家的后院,既保持了每户人家的独立生活区域,又加强了邻里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其它地方鲜见的建筑结构,主要因为小镇繁荣时期很多家庭的大院也兼有存货运货的功能,院院相连便于各家共享存货区域,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镇昔日的和谐。而碛口古镇与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山西古镇大院最大的不同在于,镇内的房屋院落至今还有生活着承接祖上基业的居民,也正因为如此,碛口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活着的古镇” 。 现在,小镇已成为旅游胜地,主街上很多老店铺挂着中英文对照的牌匾,专门向游客介绍店铺的历史,当年的洋油行、火柴店、绸缎铺等都再现踪影。在它们中间,我惊

7、奇的发现了美孚公司的分号、孔祥熙家的烟店、乔家的“大德通”票号面对它,人们除了获得美学意义上的满足,还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历史的印痕。 4黑龙庙堂:承载着一段感人的传说 像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一样,碛口也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黑龙庙,它建在卧龙山半山腰,是一座附近百姓每年祈祷龙王降雨河神保佑的宗教活动场所。据清乾隆 21 年增修钟鼓楼碑记载:黑龙庙始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两侧耳殿。屈指算来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 当地有很多关于黑龙庙的传说,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有白龙到此地黄河中肆虐,想发水淹没碛口镇,使其变成一片汪洋。镇上有一个身材魁梧、心地善良的黑脸

8、小伙儿,为使百姓免遭灾祸,纵身跳入黄河,变身黑龙与白龙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虽打败了白龙,但自己也身负重伤,沉入河底未能生还。事后,镇内百姓为纪念这位舍生忘死拯救大家的年轻小伙儿,便尊其为黑龙大王,并盖起一座庙,取名黑龙庙。 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攀登而上,来到黑龙庙山门前,转身远眺,碛口镇古韵悠悠的风貌和一路奔流而来的滔滔黄河尽收眼底,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辉,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写意山水画,而清清湫水河汇入滚滚黄河那经纬分明的景象,则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黑龙庙山门由三道石拱门组成,拱门前是一座两层外门楼,造型精美。山门上方高悬一块“神宫宝界”匾额,笔法苍劲有力、气韵生动,一语描绘出黑龙

9、庙胜景。史料记载,这四个大字是明末清初我国山西太原籍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游览黑龙庙时所题。山门两旁镶嵌着两副楹联,一副是清举人、曾任新宁知州的崔炳文撰书“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 。这副楹联形象的说明了碛口当时的繁盛,字字珠5玑,言简意赅。另一副是道光 27 年清进士、曾任永宁知州的王继贤撰书“山河砺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 。此联大赞碛口是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之地,用词精到,书写遒劲,被称为少有的书法精品,之所以有如此评价,背后还有一段趣闻轶事当年高丽国王向大清皇帝求“继美凌烟”4 个字,大清皇帝遂下诏面向全国征集,一时间应者如云,王继贤见诏也呈上作品,最后经

10、严格甄选王继贤的作品脱颖而出被选中,高丽国王非常高兴,遂赠其白银 4 千两,从此王继贤有了“一字值千金”之美誉,名满华夏。 经石拱门走进庙内,步入供奉黑龙大王的正殿,只见高台上的黑龙大王塑像,一脸肃穆,双目炯炯有神的注视着前方,眼中透着一股刚毅与仁爱之气,殿内大梁上盘着两条龙,粗壮威猛,张牙舞爪,眼中充满杀气,显然这是为了衬托黑龙战胜白龙的不易。 黑龙庙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建在山门三道石拱门之上的乐楼,它是一个昔日专门用来唱戏娱乐神灵的大戏台,乐楼两边是十字歇山顶式钟鼓楼,规模虽然不大,但精致玲珑,别具风格,整座戏楼被誉为碛口古建筑之首。据说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凡安全抵达碛口都要在这里唱 3天大

11、戏表示庆贺,排队唱戏的商贾一拨接一拨,鼓乐声声、丝弦悠扬,热闹非常。乐楼除了美观华丽外,最不同反响之处,是它的音响效果特别好,演员演唱时不用扩音设备,到场的每个人都能真真切切听清唱词,当地人说这都是先辈能工巧匠特地将戏台建在三道拱门之上的杰作,三道拱门犹如巨大的人造音响,形成了极好的扩音效果。据说当年台上唱戏,与碛口一河之隔的对面陕西百姓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故有文人雅士6写下这样盛赞的词章卧虎笙歌天外声,山西唱戏陕西听,静夜一出联姻戏,百代千秋亦温馨。 正在我细细品味乐楼之际,耳边突然响起激越高亢的民间小调“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地上的各镇我唱碛口”歌声清晰响亮,声声入耳,我循声望去,目光落在了大戏台上几名游客中,只见站在他们中间的一位男子正在引吭高歌,我想他们一定是在验证大戏台的音效,验证那流传已久的“山西唱戏陕西听”的赞誉。 旅游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离开碛口时,古镇颇具传奇色彩的前缘今世、古韵悠悠弥久历新的风貌、承载着美丽传说的黑龙庙,像照片一样,一帧帧、一幅幅都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我为这洗净铅华仍古意盎然的小镇点赞,为这“活着的历史文化村落”点赞美哉碛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