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茗壶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802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大彬茗壶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时大彬茗壶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时大彬茗壶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时大彬茗壶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时大彬茗壶考对于茶具来说, 壶只是其中之一。至于各地名茶及对茶的品评、描述,无论官宦诗人,隐士高流,道家佛家都各有赞赏的佳句,且表达的都是各家的审美爱好,绝对不是随意说来的事情。所以, 茶道或茶文化 ,发展至明代,不再沿用历来将茶碾末,制成团、饼或者香药以供人咀嚼食使用,证明前人已胜过古人。而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不断淘汰了银、锡等金属壶具甚至福建、江西的陶瓷壶具,而崇尚宜兴紫砂壶具,说明近人更远胜过前人了,这种宜兴紫砂陶有何特点呢?就在于宜兴本地土砂烧制的壶具能充分发挥茶的色、香、味,正如诗人杜甫称誉的倾金注玉惊人眼 ,高流品茶意在免俗也。故紫砂壶具,每每遇一名手所制作者,虽重不过数两,而

2、价值几十两白银,几使陶土与黄金争价,这种现象,令人感叹。紫砂壶在中国陶瓷史和物质文化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小小的一把紫砂壶,耗尽历代能工巧匠的移山心力,深得文人雅士追捧,更是价等黄金。试问为何紫砂壶能从一件简单的喝茶的器物,变成一件艺术品?我试着从源头开始寻找其中的答案。为了探讨陶工陶土的历史,我读了阳羡茗壶录这本书,书中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 31 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还记述了紫砂壶的泥料产地及制壶地点。其中我详细的将时大彬及他的代表作品进行列举分析。 “时大彬,号少山,或淘土,或杂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2足,不务妍媚,而朴雅紧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

3、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前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宋尚书时彦裔孙,时朋之子,生平活动期在明代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朝之间而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当中。明许次纾茶疏?U往时供春茶壶,近 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 。时大彬的作品集各家所长,无论淘土或杂砜砂土,各款皆能,各种土色也是准备充足,不追求艳丽,而是朴雅紧凑,奇妙不可思议。起初时他从模仿供春1入手,喜好制作大壶,之后游历娄东(指今昆山、太仓一带)接受陈眉公先生和琅琊太原诸家先生品茶施茶的高论,改为制作精巧小

4、壶。时大彬在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也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 下面从以下几点分析大彬紫砂壶的特点。 1.壶泥。虽然砂头均较粗,但可分为“或淘土,或杂碉砂土”两种。曹墓六方壶和泰州圆壶为“淘土” ,即 1932 年宜兴陶器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出刊的宜兴陶器概要中介绍的“泥料之制造:淘泥之家,购运山户生泥,倾入石池或泥潭,用铁扒渐渐淘揽。时壶应该还有其他泥色的。 2.制法。泰州壶容量达 900 毫升,属时早期制作的大壶。其制法正处周容宜兴甍壶记所述“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3的过渡期,故壶身上半部以木模拍压,在内壁留

5、下了木纹印,下部则拍打成型。壶内上部还有 30 多处弧状指甲痕。嘴、把与壶身用脂泥粘接。盖钮气孔被脂泥堵塞,也许与上下对钻开孔有关。这也是时大彬及其稍后一段时间内的工艺特征之一。曹墓出土的六方壶,壶身用裁片镶接法筑成,嘴、把用“钻孔塞泥法”与壶身粘接。唯六方壶每边的宽度略有差异,棱角不够明显,壶盖与口沿合缝不甚紧密。此壶的制作时间,当比泰州壶迟,而比另 3 把壶早。张墓壶、卢墓壶和华墓壶则都用拍打成型法制作,说明其时制作工艺已经成熟。这是时大彬对紫砂艺术最大的贡献。用顾景舟大师的话来说是:“大彬之技影响着他以后的多少代紫砂艺人,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 3.造型。这 5 把壶只有六边柱

6、形和圆球形两种形体,看似简单,其实即使同是圆球形,造型也各异,绝无雷同。如华墓壶是三锥体足,张墓壶是假圈足,卢墓壶虽同为假圈足,盖上却有三只扁鼎足:尽亮造型不一,但也有共同之处:诸壶都有短颈,壶嘴、把均高于壶口,应是为了增加壶的容量;它们曲流的走势几乎是一样的;壶把上根部加粗、拉长,以扩大与壶身的接触面,防止开裂。时大彬壶的造型当然不止这 5种:周高起说其“诸款俱足” ,各种款式都有。明末清初的周容在宜兴甍壶记中,就曾记:“是日主人(指时大彬再传弟子许龙文)出时壶二,一提梁卣,一汉解,俱不失工所言” ,风格敦雅古穆。即时大彬有仿青铜器的提梁壶和解形壶。 4.装饰。这 5 把壶俱为素面素心,朴素

7、无华,但已经有一些装饰手法的运用。六方壶有意识地将壶嘴、壶把制成六棱形、五棱形,虽然是4明代民间圆桶形四系壶装饰手法的沿用,却更加和谐。此壶的直颈和壶盖还使用了起线的装饰方法。盖钮有对合的半弧纹。这些都使得该壶圆与方、曲与直的对比更加强烈。又如张墓壶和华墓壶,壶颈根部和壶盖上凹面环线的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单调呆板。而华墓壶壶盖贴塑四瓣对称的柿蒂纹,既继承了吴经墓壶的装饰纹样,又显得更加灵巧。 5.铭款。 阳羡茗壶系记:“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 、 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 ”此语不虚,制于早期的泰州大圆壶的底部款识,即是

8、先铭印记,然后字内用双刀法依笔划刻过。故除“茶”字草头未曾刻过外,其余笔划内均成 V 状。另外 4 把壶都为楷书刻款,没有印、款共用的。铭款的内容,既有只刻名字“大彬”的,也有连姓带名“时大彬”的,还有记年“丁末夏日”和带堂名“茶香室”的。铭刻的位置,如壶底为平面,刻在底面;壶底为曲面,则刻在壶把下的腹体上。未见有刻在正视图壶腹中心部位的:刻款笔划, “时”的“寸” ,一钩起势成斜尖状,露出一横很少;“大”字一撇斜出,一捺大多比撇长,刀口较宽;“彬”字“林”中两竖起笔顿成斜尖状。 6.指纹。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曾云:“大彬枝指,以柄上拇痕为标识。 ”说的是时大彬一手有六指,以壶柄上自己大姆指的指纹作为防伪标识。据潘持平先生记,泰州壶“壶把上部弯曲处左内侧果然有一指纹,清晰可见” 。洵知古人不妄言也!而这一点也可以作为鉴别时大彬早期壶作的标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