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是风儿你是沙他们说,上帝在这里划了一条曲线。 曲线很诱惑,沙漠更火热,喷薄的温度,浓烈如爱情,炙烤着皮肤,熨烫了心魂。 你是亿万沧海桑田的沙,而我只是从你身边匆匆掠过的,亿万分之一的傻瓜。 我想来世做一峰骆驼,把骨、肉、血全都祭献给你。 翻山越岭来接你 7 月 26 日早上, 丝绸之路杂志社的杨文远老师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个采风活动,8 月 26 日,一共五天的行程,问我是否愿意参加。因为刚休假回来,对于又要出行不免有些犹豫。然后就听杨老师说,是去阿拉善右旗。几个关键字立时打通脑洞,巴丹吉林沙漠的浮光掠影像雷神之锤一样给我会心一击,脑门一热,马上就应允了。 8 月 2 日早 8 时,行程第一
2、天,我就从西站一路狂奔着去赶动车。想必这番热情连沙漠也会点燃。 三个小时后,到了张掖。一下车就有点懵,这漫天黄沙、尘埃悬浮的压迫感是怎么回事,记忆中那碧蓝悠远的天穹呢?苍凉远山、皑皑雪峰以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青青原野呢?难道是巴丹吉林沙漠热情的双手已经迫不及待地伸过祁连,翻山越岭来迎接我们了吗?这让人受宠若惊,压力顿时大了许多。 2阿右旗的接待团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时,于是,宾主双方以及采风团成员之间彬彬有礼地握手、幸会、自我介绍。由丝绸之路杂志社杨文远老师带队的阿拉善右旗采风团一共六人,四男两女,都是杂志社的特约作家、艺术家。所有老师我都是初见:民乐县文联的王振武老师、白银的王承栋老师、著名画
3、家张巨鸿老师与另一位女士牧子老师。 前来迎接我们的阿拉善右旗文联主席石岩老师是此次采风活动的促成者。与他同行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铁木尔布和及年轻的图门。他们两位都是蒙古族,只是在铁木尔老师身上,我却看到了江南儒生的影子,一副细框眼镜,斯文儒雅,体态风流。对比之下,图门那黑里透红的脸膛和东大山一般壮硕的身体,则充分展示了马上民族给我们的一贯印象。石岩老师表示,铁木尔老师是他赶巧“抓”来的,有这位资深民俗专家的陪同,我们绝对不虚此行。原来铁木尔老师已经退休,现居呼和浩特,刚好回右旗来探亲,就被抓了“壮丁” 。 石岩老师一行是从阿拉善右旗驱车来到张掖迎接我们的,虽说不过150 多公里路程,放
4、之千年以前,却是一次从关外到关内的跨越。我便开玩笑说,是不是你们把沙漠的风带到了张掖呀。石岩老师坚决否定:张掖的沙尘和我们没关系,我们的沙子很重的,风吹不走。 云端朝圣宁静寺 在张掖的鼓楼夜市,每人吃了一大碗“炮仗”后,启程向阿拉善右旗进发。我们的首站是坐落在阿拉腾朝克苏木特布希山顶的高山圣殿特布希庙,拜访那里的第七世诺木齐活佛丹增。 一路向东,沿北部人祖山麓往平山湖方向行进。所见都是戈壁的广3袤和苍凉,沙尘淹没了东大山的身影,乌云像是九天落下的帷幕,笼罩着河西走廊谷地,隐约可见黄的土、红的丘、灰的岩。偶有几抹绿色,在天地间突兀地孤立,像一支支孤独的驼队。 然后,我们就看见了真的骆驼。每一峰都
5、伫立成一幅静谧的画,在平直坚硬的背景上勾出柔软的曲线。 远处云雾缥缈,山那边在下雨,却没有把凉风送过来,马路被日头晒得冒油,我们亦然。 在一处干涸的河床上,看到内蒙古界牌,一秒钟跨过省界,从走廊平原进入蒙古高原。 风景开始变化。平原逐渐被起伏的丘陵代替,彩色的岩层在道路两边蜿蜒扭曲,王承栋老师发现了一些静伏在山峦中的残垣断壁,询问是否为古长城遗址。然而,这里的岩壁风蚀得厉害,已经很难辨识那究竟是自然的雕琢还是人工的残留。 车开始不断倾斜,很明显是在爬山了。我恰好和石岩老师同车,听他解说,我们已经进入阿右旗阿拉腾朝克苏木特布希山,这里最高海拔将近 3000 米,山并不算高,只是山路有些陡峭。怎能
6、不陡峭?这强烈的推背感,这微妙的悬浮感,就像在登天。道路毫不犹豫地直上直下,几乎超过 60 度的斜面,让我几度抓紧前座靠背抬起屁股想要帮车减轻后坠力。我们的两辆车都没有四驱的外挂,唯有五人十腿的动力加持,感谢老司机优秀的驾驶技术,挺过了最艰难的路段。然后,一头扎进了云中。噼里啪啦,雨滴敲打玻璃,瞬间我们就变得湿漉漉的了。当我还是4小孩子的时候,曾经做梦要在云中漫步。而当我真的走进云中,才发现那其实是雨雾。石岩老师带我们去看成吉思汗留下的一块磨盘,结果雨突然大得像王母娘娘在泼洗澡水,一群人呼啦啦都跑回车上了。我只瞄了一眼磨盘中间的空套,正好一个牛大碗,被研磨得光溜溜的,非常不天然。传说,当年成吉
7、思汗征战西夏时,在这里安营扎寨,宰杀 3 岁公马摆置于一块巨大的石盘上祭祀上天。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石盘命名为“成吉思汗的金盘” ,在一旁堆垒敖包,虔诚供奉,并将这块石盘所在的山称为“阿拉腾特布希山” , “阿拉腾特布希”在蒙语里就是“金盘”的意思。 虽然每个风物遗迹我们都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瞥,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却把大家都淋兴奋了,一个个欢喜不已,大赞吉人天相,朝圣苦旅天降甘霖,大概是特布希山的神灵也欢迎我们的到来吧。 大自然何等神奇。一场过路雨,不过几分钟的功夫,就把大山唤醒了。刚才还在烈日下一片死寂的土地,突然就活了过来,翠色眨眼间铺天盖地,生机盎然,羊群满山坡。画风转变得如此之快,令人心神
8、悸动。向上,向上,当云朵也被丢弃在脚下,我们终于来到了高山圣殿特布希庙。下车时,又是一阵急雨。我们一行人在丹增活佛的家中落座,抹掉额头的汗和雨,端起热腾腾的奶茶,吃着香甜酥脆的奶干,听活佛说,特布希山一直雨水充沛,可是今年特别干旱,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一听这话,大伙儿就更激动了,哎呀哎呀,我们竟然给特布希山带来了这个伏天里的第一场雨。后来,我在跟一个蒙古小伙儿聊天的5时候,说到特布希山,他说,那是个神奇的地方,周围都是荒漠,只有那里草木丰茂,气候凉爽,很多人夏天都上山朝圣顺便避暑。他问我:你是不是也觉得很神奇啊。据丹增活佛介绍,因为这里远在深山之中,能够躲开外界的纷争,相对比较安全,他的上一代
9、,即六世诺木齐活佛罗布桑丹碑多玛才把寺院选建在这里。那是 1938 年,世间正乱,活佛为这座寺院赐名“塔里贡嘎达却灵” ,蒙语,意为“灵佛山中的宁静寺” 。我站在山腰张望,这里是一个地处高山之巅的宽阔谷地,居巴大殿正好建在谷底,四面被高耸的山峰包围,东西南北的豁口是通向四方的道路,谷地中青草如茵,凉风习习,确如世外仙境般宁静、安逸。 遗憾的是,这座远避山间的宁静寺也无法真正获得宁静,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建筑并非当年原貌,而是 1985 年由现任住持丹增活佛带领当地民众重建的特布希庙。 丹增活佛宝相庄严,又亲切和蔼,微笑慈祥,当我们走时,还特意送行到路口。依依惜别间,又开始下起了雨。我们在雨丝纷
10、飞中,又以60 度直体向下倾斜的姿势一头扎进酷暑艳阳。 我们何其幸运,让特布希山中的雨来迎送。山中的雨便是云,我们刚才岂不是去了云端的天堂? 花儿代表我的心 下山途中,除了好多又白又嫩的羊儿,我们还见到了一只萌物。那是一只在山崖上晒太阳的旱獭,对我们的搅扰视而不见。 石岩老师又带我们去看了一个很古老的“敖包” 。时至今日,我才从多年的误区里走出来,发现敖包并非想当然的蒙古包,而是蒙古族延续6千年的一种信仰标志。 敖包相会指的是“祭敖包”时,年轻人乘机约会的意思。敖包在蒙古高原上随处可见,已形成一种独特文化,敖包大多用石头垒叠而成,上面插有树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言诚不欺我。 从特布希山上
11、下来后,我们参观了沿途的几个嘎查(村) ,村落修建得整齐、漂亮,尤其宽广,每户院落的面积都在五六百平方米以上,令寸土寸金的都市人艳羡。奇妙的是,每个嘎查都遇见了铁木尔老师的同学和通讯员,而且不是嘎查达(“达”意为长官)就是苏木达。我帮老师和他的同学照相。他说,这里是他生长的地方,有他的同学一点也不稀奇。铁木尔老师的汉语说得很好,可他跟同学都说蒙语,我半句也听不懂。好在铁木尔不光有蒙族同学,还有汉族同学,结果,汉族同学的一口民勤话也听得我晕头转向。阿拉善右旗的汉族 80%以上来自甘肃民勤,那是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迁徙。不论当初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茫茫大漠之中,如今他们已经在这里安家落
12、户,繁衍生息。 石岩老师说,不用分民勤人还是蒙古人,他们都是民勤裔蒙古人。 夜幕降临之时,我们终于来到巴丹吉林镇,这里是阿拉善右旗旗府所在地,就在巴丹吉林沙漠脚下。我们将在这里住一晚,第二天进沙漠。沙海狂飙真豪情 8 月 3 日早上 10 点,我们迎着红彤彤的朝阳,踏入了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中国第二,世界第三。这里有沙丘中的珠穆朗玛峰,7沙漠中的故宫;有 100 多个海子,数不清的神泉;是“世界鸣沙王国” ,“世界级沙漠公园” 。用石岩老师的话说,是沙漠中的战斗机。 豪华越野车,专业司机,带我们开始了沙漠冲浪之旅。石岩老师再一次询问,谁需要晕车药?我摸了摸填满早点的肚子,很自信,我不会
13、舍得把它们吐出来。 然后,石岩老师对我们的司机小伙儿说:“如果客人们感觉不过瘾,你可以开得更狂野一点。 ” 平生没有冲过浪,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但我坐过过山车,差点没吓掉魂,那还是 12 岁以下 8 岁以上儿童可以乘坐的,我想顶级云霄飞车也不过如此了。一进入沙漠,车便开始在沙丘间翻越,沙丘起伏连绵,犹如波涛翻滚,我们也随着起伏颠簸,就像是被抛入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还遭遇了风暴,被滔天巨浪翻来倒去,忽而直上云霄,忽而下坠深渊,不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转换,我的手因为抓握太用力,都抽筋了,如果再狂野一点恐怕连昨天晚上的那顿都要交代给沙漠了。原本最担心的是两位女士,结果第一个交代的是“别看我瘦都是肌肉”的杨
14、团长。冲下车“哇”地一声吐在沙地上,用沙子掩埋好“贡品” ,他说:“这才算不枉此行啊。 ” 巴丹吉林沙漠宽广壮美,地貌多样,生态丰富,湖泊密布,尤其以沙丘的高耸闻名。相对高度在 400 米以上的沙丘,就不应该再称为“丘” ,而应该叫“山”了。试想一下,我们就在这些动辄数百米高的“沙山”中上上下下,左颠右晃,各种体位姿势与车共震。胃有多深?从胃囊到口腔的距离有多长?当你从百米之上直线坠落的时候,一不小心连五脏8六腑都会从嗓子眼里漏出去,何况那点已经给胃酸腐蚀得稀糊糊的早饭呢。 所以,每次俯冲的时候,我们绝不尖叫。咬紧牙关,闭紧嘴巴,就怕把啥给漏出去了。我们的越野车司机阿图是个蒙古族少年,一直和图
15、门用蒙语交谈,偶尔回头跟我们说:“扎拉图,也叫刺猬海子。 ”我们就伸头去看,啊,真的,瓦蓝瓦蓝的海子,泊在沙中央,湖中还有个小岛,长满了芦苇,像个刺猬。再回头,说:“那是巴润伊克尔。 ”接着解释:“就是双海子,两个海子在一起的意思。 ”我们看,哦,果然是两个海子,蓝得尤为深沉。双海子挨得很近,像一对相依相偎的兄弟,其中一湾长长的,像琴拨片。这时,张巨鸿老师忍不住夸赞了小师傅的驾驶技术好,话音刚落,车打滑了,从坡上倒滑了下去。啧啧,果然年轻人呀。不到百米的沙丘冲刺了四趟,给轮胎放了气,才终于翻过去。 虽说沙漠冲浪充满感官刺激,晕并呕吐着,但无以伦比的视觉享受和瞪着大眼睛看着你的骆驼们弥补了一切。
16、加上吊桥效应,肾上腺素飙升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充满爱与关怀,酣畅淋漓的惊险过后,一般都会产生惺惺相惜的亲近感。在巴丹湖畔我们还亲身感受了一下鸣沙的威力,当重机马达一般的轰鸣声在四周回荡时,牧子老师坚决否认那是我们屁股下传出的声音。若非身下的震颤那般清晰,我也不敢相信,不过砂砾间的一点摩擦,竟然会引起沙丘共鸣。蹭得累了,索性骨碌碌滚下坡,结果粘了一脸沙胡子,直接变“汉子” 。 大漠深处有人家 翻过无数重沙山,已经基本习惯了颠簸。正午时分,我们来到巴丹9吉林沙漠的腹地苏敏吉林。 阿图把车停在一道沙丘边,让我们爬上去,也不说去看啥。我几乎是膝行而上的,没办法,风太大,别说站起来,就连跪着也被吹得东倒西
17、歪。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仙女” ,静静地躺在一片绿洲中,裙裾拖曳,婀娜多姿,头顶还有一轮圆月。阿图说,你们看,像不像个女人?他说,看,在女人的胸口上,就是苏敏吉林庙,也叫巴丹吉林庙,沙漠中最古老的寺院,也是我们今天中午休息吃饭的地方。 尽忠职守的阿图并没有直接下山,他坚持履行沙漠向导的职责,又带着我们绕过小海子,去音德日图神泉和沙漠最高峰拍照留影。如果不是几个小时疯狂的沙漠冲浪,胃里的东西被消耗得一干二净了,其实我对于下个海子、沙峰的活动还是很有兴趣的。 在音德日图湖的中央,有一个小小的像磨盘一样的岩石岛,据说上面有 108 个泉眼,所以被誉为“神泉” 。还有传说神泉听到僧人吟诵经文,就会高
18、兴地有汩汩泉水往外冒,这可真“神”不是么?音德日图湖是咸水湖,湖边都是凝结的白色盐碱,但湖心岛上的泉眼中冒出的水却是能够直接饮用的淡水,这是巴丹吉林沙漠中诸多秘境之一。堪称世界沙漠珠峰的“必鲁图敖格钦峰”距离音德日图湖不远,几个冲浪就到了。我们在山下仰望了一番,海拔 1617 米,相对高度 435 米,不高嘛。我本来还跃跃欲试想爬一下,当听阿图说步行到必鲁图峰顶至少要三个小时,就立马把计划延后到未来的某一天。无妨,山下青海子(呼和吉林)边有供给游人住宿的蒙古包,随时都可以来挑战。 10我们八个人四人一组分乘两辆沙漠越野,离开巴丹湖不久就分道扬镳了,在没有任何信号的沙漠中,将近三个多小时彼此失联
19、,终于,又在仙女湖畔会合了。我像个新陈代谢过剩的甲亢患者一样饿疯了,顾不上洗脸,抓起桌上的烤羊排就往嘴里塞。耳边听着铁木尔老师介绍,在这里落脚的这户人家,已经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仙女湖又叫苏敏吉林湖, “苏敏吉林”是蒙语,意为有庙的海子,所以汉人把这里叫“庙海子” 。这里曾经是沙漠中的经济文化中心,有过近百年的繁华昌盛,而今却只剩下一座孤独的寺庙和几户古老的人家。 苏敏吉林庙被誉为“沙漠故宫” ,是我国唯一坐落于沙漠腹地的寺院。始建于 1577 年,典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富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分上、下两层,总面积 279.7 平方米。它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用骆驼从沙漠外面运进来的。庙宇庄严肃穆,幽静雅致,三面临湖,一面临沙,多年来未曾被湖水侵蚀,也未被沙漠掩埋,神奇地静立于沙漠深处。碍于女性的不方便,我没有进寺庙去参观。而是绕着仙女湖转了一圈。仙女湖也是咸水湖,湖边淤积着白色的盐碱,金色的沙山倒映在幽蓝的湖水中,芦苇丛里不时飞出一对对鸟儿,在水面上轻盈地划过,忽而落入湖畔那片绿毡毯一样的草滩中。 铁木尔老师告诉我,这里曾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碎片。或许,还有更早期人类的痕迹?沙漠之中,埋葬着多少秘宝等待我们发现。他问我:“有兴趣去寻找吗?”我想了想,说:“我带走这满身的沙子就足够了。 ”